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ppt





《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期末复习西周RZQ起源和立国起源起源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时周人的首领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负责管理农事,其氏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氏族经济发展。尧时,周族首领稷被举为农师,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称“后稷”。 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周人所居住的渭北平原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于是不得不北迁到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
2、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崛起: 在夏朝灭亡,周人被迫迁移到泾河中游后,经历了好几代,大约在商初,公刘在豳(陕西彬县东北)才又发展起来。 公刘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所谓“周原”。古公亶父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很快就使岐周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也很快增强。散居在岐山西北一带的混夷、西戎诸部落,都被击败逃走;附近的一些小邦,也纷纷归服。古公亶父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
3、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翦商”事业。 近年在周原的考古发掘,清理出早周的宗庙建筑遗址,出土有克商以前的甲骨一万数千片,还有陶瓷器、铜器和玉石器等重要文物。这些遗迹遗物,初步揭示了岐周的实际情况。 太王之后,由幼子季历继位,即“王季”。王季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先后取得很大的胜利,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 周人势力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与商王朝的矛盾。商王文丁竟杀死季历。季历死,子昌继立,是为周文王。文王时基本上完成了“翦商”的准备事业。 周文王时,扩大了西边的疆土,巩固了后方,然后全力向东方发展。周文王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接着就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陕西户县东)。不久,就
4、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由岐周迁都于此。关中平原全部为周所有,号称为“西伯”。 周人据有关中平原,河东地区的众多小国纷纷归附。从此,周人就沿河东出河南和河内,直接威胁到殷都。 周原卜辞有伐蜀、征巢、楚子来告等记录,说明周人的势力东方达到江淮之间,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南方的大部分邦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服于周。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立国立国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
5、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区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囚于羑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先于文王而死(死因未载;封神榜称其被纣所杀),立姬发为太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周武王
6、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17万人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7、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
8、续演绎易经八卦。 西周世祖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大周的创建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 庙号世祖,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 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1 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一千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改国号为大周,在位13年崩,谥号“武王”。 周公
9、东征:(背景)牧野之战周灭商后,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
10、“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1-2战前准备战前准备为了组织东征军发动平叛之战,周公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在出征前的占卜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
11、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2 战争结果战争结果 周公东征共历时3年之久,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废,彻底平定了三监及武庚之乱。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 为了彻底
12、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同时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 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2周公东征鼎基本制度 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
13、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 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下: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50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 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功臣有:姜尚,封齐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
14、),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4)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
15、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西周都城镐京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
16、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
17、,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分封制 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
18、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嫡与庶嫡与庶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众多嫔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划分个先后次序,不立定个章法规矩,那就会乱套。这个章法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女儿不在其中)划分为“嫡”和“庶”两类。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 分
19、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1 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周礼简介周礼简介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
20、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1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
21、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内容内容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他是维护等级制度、
22、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数量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经济和社会生活1.农业概况 农业在周人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书尧典、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先祖弃善农,在帝舜时任稷官,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农师,天下得其
23、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周先祖弃因此还被尊为农神,受到祭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诗大雅生民和公刘等篇记载有周先公时期有关周人农业活动的情况,说明周人从来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 农业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农业活动,包括播种、农田管理、收割、入藏等过程,每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工具。管子轻重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鎌、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说明当时已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套基本用具。 西周时期的农业用具在考古发掘中是常见的,几乎在每个遗址中都有出土,在一些较大的遗址中出土更多。主要器类有铲
24、、刀、镰、石杵等。 考古发现很多各类质料的铲,仅剩头部,器柄均已朽毁无存,器身经修整,刃部经打磨,并留有使用痕迹。这种工具可能用于翻土。 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有百谷之称,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又有六谷之称,周礼天官膳夫:“食用六谷。”郑玄注:“稌、黍、稷、粱、麦、蓏。”据统计,诗中谷类名称有黍、稷、禾、谷、粱、麦、稻、稌、秬,豆类名称有椒、荏椒、藿,麻有麻、苴、紵等。西周青铜器铭文上也记有农作物种类名称,1977年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的伯公父簠上有“用盛穛稻糯粱”,史免簋铭文也有“用盛稻粱”之语。在西周遗址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粮食遗物,如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出土小米,江苏东海县焦庄出土
25、粮食,江苏句容浮山、湖北圻春毛家咀出土稻米,安徽亳县钓鱼台出土麦粒,陕西扶风县杨家咀出土苎麻布。可见西周时期农作物的种类已比较多。 2.养殖业 西周是以养鱼为核心的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诗大雅靈臺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这是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反映出当时已完成了从天然捕捞鱼类到人工养殖的重大转变。关于西周养殖业方面的情况,孙砦遗址的发掘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 孙砦遗址位于河南信阳市北20公里,南临淮河。遗址在村东南2米高的台地上,东西227、南北205米。文化堆积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3米以上。19591960年作了发掘。发现长方形大坑和灰坑等遗迹。 3.金属冶炼 西周时期的金属冶铸业是以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西周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