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ppt课件.ppt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衣着和佩饰一、衣着和佩饰 衣的含义衣的含义 衣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 狭义的衣专指上衣。 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1.头衣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既是头。 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1.头衣头衣冠冠v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
2、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 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1.头衣头衣冠冠 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 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
3、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 1.头衣头衣冕、弁、胄冕、弁、胄v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v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冠、冕、弁大同小异之处;“胄”的名称及“免胄”) v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mou),再后来叫做盔。
4、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1.头衣头衣帻、帻、 陌头陌头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v帻:平民所戴,在发上覆以巾,一直盖到前额。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注道:绿帻,贱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仆的身份。后来李白在古风中用“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来借指靠不正当手段致富并且骄横的人。v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
5、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ao)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1.头衣头衣 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 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2.体衣体衣 “衣”与“裳”
6、的区别: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与“深衣”、“亵衣”的不同之处 )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深衣:连衣与裳为一,下面垂到踝部。襦为一般人平时所服,深衣则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庶民的礼服。襌:单衣。袷(qa)、複: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2.体衣体衣
7、裘: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不加裼。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是战士所服。襺(jin):絮新丝棉的长衣。 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裾(j):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褎(xi):同袖。又称袂(mi)。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2.体衣体衣袪(qu):袖口、袖子。带:古人的
8、上衣外面要系带。大带通常用丝制成。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h,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高官的代称。 以上所说的上衣大多是贵族、官员、有钱人的衣着。一般平民只能穿褐或者布衣(后成了平民的代称)。褐(h):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布衣指杜甫自己
9、未出仕时。2.体衣体衣下衣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恽。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韍(
10、f,芾)。类似今之围裙。 邪幅:绑腿。3.足衣足衣q屦(j)、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草鞋又称躧(x),又写作蹝、屣。草鞋为贱物,所以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菅屣也是草鞋。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的,介乎草麻之间,所以比一般的草鞋要贵重一些。诗经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q 舄(x):在鞋底子下加的以层木底,如现在之鞋掌。有时舄也用以指一般的鞋。如史记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q 屐:木鞋。如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q 鞮(d):兽皮做的鞋。q 韈、韎(w):用熟皮、布帛做的袜子。(古代足衣“
11、屦”、“履”、“屐”、“鞮”的区别 )4.佩饰佩饰环:重要的佩玉。其形为环,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环佩多指妇女的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玦: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其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常用来寓义决、断之义。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此相似,佩韦佩弦也有用意。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行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容刀:原为装饰刀子的意思,后来以容刀为佩刀之称。从汉代起,大臣带剑上殿成为一种难得的荣耀。佩巾:称为帨(shu),
12、也写作帅。用途为试手、去垢。觹(x):一种骨角制的锥形物,是解结的工具。容臭(xi):即香袋,后来多称香囊。二、饮食和器皿二、饮食和器皿1.主食主食v五谷:黍、稷、麦、菽、麻。麻算作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v六谷:黍、稷、麦、菽、麻,再加上稻。v黍:即黍子,又叫黄米。v稷: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v麦:古代写作来。大麦叫麰(mu),也写作牟。诗经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v菽:原指大豆,后即豆的总名。1.主食主食v 麻:麻子,也叫苴(j)、枲(x)。诗经七月:“九月叔苴。”可见麻子为穷人所食。古书中还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
13、:v粟:黍的籽粒。后为粮食的通称。v粱:稷的良种。诗经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黄粱又是粱中的上品。v稻:原指黏的稻。不黏的叫粳、稉、秔(jng)、稴(lin)等,后来成为稻的总称。粱和稻都是细粮。v禾:本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物的通称。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后来再成为稻的专称。1.主食主食v糗(qi):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等。炒熟后碾成粉的也叫糗。糗又叫焙、餱(hou)粮。 v粮:干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后代又将餱粮泛指一般糊口的粮食。如白居易采地黄者:“采之将何用?持之易餱粮。”v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古代的饼不是烙的,
14、是将麦、米之粉捣成粉状然后加水团成饼状。v饵:与饼、粢同类。v粥:相当于现在的稀粥。v饡(zn):以羹浇饭,与今天盖浇饭相似。 2.肉食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牲: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牛:农业生产的工具,饲养不及羊、猪迅速。羊:较普通的肉食。羔肉美于大羊。 豕:又称彘(zh),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豚肉胜于大猪,所以,阳货馈孔子豚,不能算是很轻的礼物。狗: 古人喜欢吃狗肉。吠狗是看门狗,走狗是猎狗。屠狗是一个专门的职业。 历代达官贵人都极重视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2.肉食肉食古代的吃法多种多样。如:炙:
15、烤肉。燔也是烤。郑玄说:“柔者炙之,干者燔之。”脍:细切的鱼和肉。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酉阳杂俎物草:“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h,丝织品)薄丝缕,轻可吹起。”日本的生鱼片也是发源于我国的。 醢(hi):肉酱。羹:以肉加五味煮的肉汁。又称热啜,主要是供喝的。 五味:醯(x,醋)、醢、盐、梅、菜(如韭、葵、葱等)。 脯(f):肉加料煮、然后晒干。现在的腌咸肉等近似。脯又叫脩。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古时也用束脩作为教师的酬金。 3酒和调料酒和调料 1、酒 尚书有“酒诰”篇,为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殷商酒器种类也极多,当时的饮酒风气非常盛。古代的酒不是烈
16、性的,一般都是黍子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陶潜和郭主薄:“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杜甫羌村三首:“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烈性酒出现得很晚。李白斗酒、武松饮酒,都是薄酒。 醴(li):酿造一宿即成的酒。其味甜。酎:经多次酿造的酒。度数比醴高。醲(nng)、醇:最烈的酒。说文:“醇,不浇酒也。”不兑水的酒,其味道纯。3酒和调料酒和调料 醅(pi):过滤酒。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又称漉(l),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过滤的酒称清酒,未过滤的酒就是浊酒。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时,酒的品种比较多了。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
17、夜光杯。”老学庵笔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贺诗:“琉璃熏,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居易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杜甫诗:“不放香醪如蜜甜。”在宋代时,这些酒就已经失传了。2、古代烹饪的调料: 古代调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梅。易溶的蔗糖大约唐代才有,我国原来的糖其实是今之麦芽糖,难以入菜,唐人以前糖称饴。饴是胶状的,掺以米粉之类的东西使它略硬一些,就叫饧(tng)。到宋代时糖才是蔗糖。 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上古的炊具 q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所以比较大,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鼎口有耳,便于抬举。q鬲(li):用来
18、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q镬(huo):圆形大腑,无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损害,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古有汤镬酷刑,将人扔入镬内就汤煮而死,谓之烹。q甑:蒸饭的工具,像今天的笼屉。甑放在鬲上,鬲中置水,上下部合为一套就叫甑,也有的甑是做成一个整体的。甑常与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常甑釜连用。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古代的食器q簋(gi):形状如大碗。古人吃饭,是先从甑里盛出放到簋里再食用。q盙(f):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q豆:作用同上。盙和豆很像现在的高脚盘,有盖或无盖,区别
19、是豆在盘下有柄,而盙没有柄。q盂: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足,用来盛饭。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上古的酒器 q尊:酒器的总名。也可作专名,其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有牺尊、象尊、虎尊、龙尊等名称 。q壶:作用为盛水,故有壶浆之说。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后世箪食壶浆成为成语,表示对军队的欢迎。q卣(yu):椭圆形的大扁壶,有盖和提梁。q 彝:方形或长方形,有盖,有的有耳。q罍(li):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q缶:秦地的酒器,由土烧制而成。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q爵:古代饮酒器的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衣食住行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