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文化.ppt课件.ppt
《中国筷子文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筷子文化.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筷子文化现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三种:(1)欧美和北美一用刀、叉、匙,一餐饭三器并用。(2)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3)非洲、中东、印尼和印度等以手抓食。筷子的起源 考古发掘发现的实物证实: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6000多年前,江淮大地和黄河流域就有了筷子文化的分布。 也有说筷子起源于殷商时期。 筷子,古称“箸”。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
2、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起源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虽然传说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随心所欲的编造,但传说却往往是历史的,与实际的事物相关联的产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实在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点。故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参考作用。 神鸟救姜子牙神鸟救姜子牙商纣王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商纣王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箸筷 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
3、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 历代箸筷 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
4、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湖北云梦大坟头,也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又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西汉出土筷箸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
5、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是位武将,他却以重约数斤的铁箸进食,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 在考古中,根据现在的资料,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这并不是说,这三四百年箸在这些朝代中有所减少,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说这与当年的战乱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
6、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
7、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综观以上出土唐代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出土春秋两汉间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唐代当年常举行盛大饮宴,让我们来欣赏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著四男五女,仅从女方一面来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箸和匙。 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同样
8、也可明显的看到一双双横放的筷箸。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箸,长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南宋银箸(江西安乐出土,图片来源:科学出版社中国箸文化大观) 我们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鄱阳东湖出土两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闽中出土的南宋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末代起,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
9、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造箸的工匠们懂得,墨守成规难以有出路,他们需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江苏无锡幸福水库出土的元代四支银箸上,工匠竟然大胆地镶上了自己的姓名。 数千年来,华夏箸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徵。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10、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明代象牙箸(山西太原出土,图片来源:科学出版社中国箸文化大观)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如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所收藏清代筷箸,就有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
11、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於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筷子的分类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竹木筷: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
12、。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 金属筷: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牙骨筷: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筷子 文化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