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逆境生理-第五章-光损害作用与植物的防护资料课件.ppt
《植物逆境生理-第五章-光损害作用与植物的防护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逆境生理-第五章-光损害作用与植物的防护资料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光损害作用与植物的防护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损害第二节 植物对光损害作用的防御及对局部辐射状况的适应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对CHS基因表达的调节及信号传导第五章 光损害作用与植物的防护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损害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损害v一、太阳辐射与辐射光谱v二、光抑制v三、紫外线辐射的损害作用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损害 一、太阳辐射与辐射光谱(一)太阳辐射 太阳一刻也不停地向茫茫宇宙空间辐射着大量的电磁波。其中射向地球的那一部分,向地球输送了大量的光和热。据粗略估计,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热能大约是250亿亿卡,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所产生的能量,这是非常可观的。地球在一年中从太
2、阳获得的能量,相当于人类现有各种能源在同期内所提供的能量的上万倍。地球上的一些天然能源(如煤、石油等)可能有枯竭的那一天,而太阳能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人类可以无限使用下去的一种巨大的天然能源。 地球除了从太阳那里取得能源外,还可从其它天体,如月球等取得能量,但其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地球从月球等其它天体所得的辐射能,仅为太阳的亿分之一。而来自宇宙的辐射能也仅为太阳辐射能的20亿分之一;从地球内部传到每平方厘米地面上的热量,全年才为5.4卡,仅为来自太阳辐射能的万分之一。所以说,太阳是地球和大气能量的源泉。(二)太阳辐射光谱及光损害 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C,它
3、以辐射的方式不断地把巨大的能量传送到地球上来,哺育着万物的生长。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后者占43。紫外区只占能量的7。在波长0.48微米的地方,太阳辐射的能力达到最高值,数值约为3.0卡/cm2以上。 图 5-1 太阳辐射光谱组成 在自然界,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损害作用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情况是植物被较长时间地曝露在强度过高的可见光下,特别是在某些其它环境所造成的逆境条件下,所受到的伤 害 更
4、为 明 显 , 即 光 抑 制 现 象(photoinhibition);另一种情况是由太阳辐射中紫外线所引起的损害。近年来,全球正在出现臭氧层的逐渐消蚀,臭氧层的减少会导致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因此紫外线辐射生态学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二、光抑制 (一)光抑制现象 虽然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根本推动力,没有光植物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不足则不能高速地进行光合作用,可是光过剩对植物来说也不是好事。当叶片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可以引起光合活性的降低,这就是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现象。它的最明显特征是光合效率的降低。 在没有其它环境胁迫的条件下,晴天中午许多植物冠层表面的叶片和静止的水
5、体表层的藻类经常发生光抑制。由于发生光抑制的前提是光能过剩,所以,任何妨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而引起光能过剩的因素,如低温、干旱等, 都会使植物易于发生光抑制。因此,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胁迫因素同时存在时,即使在远低于光合作用饱和光强的中低光强下植物也会发生光抑制。光抑制也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冬季一些常绿树木冠层表面叶片变黄变白是由于其中的叶绿素的氧化破坏,那是低温条件下叶片长期经受严重光抑制的结果。光氧化虽然不同于光抑制,但往往同光抑制有密切的联系。 光抑制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引起光抑制的胁迫因素去除后,光合功能在1h左右便可以完全恢复。这种光抑制主要是光合机构通过叶黄素循环或
6、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等过程耗散过剩光能的反映。在只有强 光一种胁迫因素存在的自然条件下,植物的光抑制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引起光抑制的胁迫因素去除后,光合功能往往经过许多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全恢复。这种光抑制主要是光合机构受到破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叶片的光合效率降低,而且光饱和的光合速率即光合能力也降低。恢复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光抑制期间的光能过剩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恢复期间光照、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是否合适。弱光比强光和黑暗条件有利于恢复。恢复的速度也因植物种类和生长条件不同而异。v(一)光合机构的破坏 1PS II的破坏 近些年的研究普遍认为,光破坏的原初作用位点在PSII反应
7、中心,而QB蛋白的降解只是它的一个结果。目前研究从分子水平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Durrant等(1990)认为PSII光破坏是由电荷分离形成的离子680+与Pheo-发生电荷重组时产生1O2破坏造成的,1O2能够使PSII反应中心1/2/Cyt-b559复合物His残基及Pheo破坏。进一步研究表明1O2首先使Pheo分子破坏,然后使PSII原初电子供体680破坏。在PSII反应中心的破坏中,D1和D2蛋白也发生了化学断裂和共价交联。此外,PSII膜复合物蛋白二级结构也被破坏,特别是螺旋构象伤害严重,而对折叠和转角影响不大, 进一步研究指出PS II光破坏不只是蛋白和色素的破坏,而且也存在膜脂
8、分子的伤害。以前,人们认为光破坏过程中D1蛋白的降解与PS II中存在的蛋白酶有关,但近来用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并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表明光破坏过程中D1蛋白的降解可能还与核心天线CP43有关。 2PS I的破坏 近年来,有人报道高等植物活体内存在PS I选择性抑制活性,即在低温条件下PS I对光更敏感,比PS 更易发生光抑制。从此人们对PS I光抑制的相关研究才逐渐重视起来,认识到PS I光抑制的生理意义,尤其是对低温下PS I的光抑制更加重视。 低温胁迫下,PS I是马铃薯叶片和黄瓜叶片电子传递的限速步骤,PS I发生光抑制时,两种植物都需2的参与。Gerbe
9、r和Burris的试验表明,强光处理硅藻Amphora sp.可引起光氧化态的700水平下降,而且光合速率的下降(14CO2标记)大于氧化态700的下降幅度,表明PS I的某些组分可能发生严重失活。 Inoue等(1986)认为,有氧条件下,光抑制的位点是铁硫中心,而铁硫中心能限制NADP+的光还原;相反,在强还原条件下,随着NADP+光还原程度的下降,铁硫中心、维生素(VK)和700的水平则没有改变,表明此时光抑制位点可能位于0和之间。 活体PSI选择性光抑制只发生在低温下。当冷敏感植物如黄瓜的叶片暴露在100300mol-2s-1光强和低温下(010)时,光合速率下降与PSI光抑制对温度的
10、依赖之间有很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推测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PSI光抑制。有试验认为,在PSI受害过程中,700受体侧的Fe-中心最先受到伤害,然后是700本身,同时psaB基因产物也出现降解。psaB基因产物的降解可能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Baba等对菠菜叶片PSI颗粒水平的研究发现,强光(11000mol-2s-1)下叶绿素发生漂白,反应中心蛋白降解,电子传递链活性降低。Tjus等(1998)的试验表明,PSI的、蛋白亚基的降解是在电子传递辅因子受到破坏之后发生的,即蛋白亚基的降解可能 不是PS I光破坏的最初结果。据此,他们推测PS I光抑制破坏顺序应包括:1)末端电子受体FA/FB的伤
11、害程度轻微,这从700毫秒级衰减可以看出;2)伤害程度较大的是FX的破坏,因而呈微秒级衰减;3)可检测到的700光吸收完全丧失,这可能是700直接受破坏或因1的破坏而导致由0向700的快速逆反应造成的。这进一步证实了Sonoike和Terashima的观点,即在黄瓜叶片内光抑制的主要作用位点可能是FX或1。但是,与微秒级衰减相比,毫秒级衰减的相对破坏作用要小,这暗示一旦FA/FB被破坏,FX就会变得不稳定,并很快衰变。据此说明,FX可能是最初作用靶位,但破坏作用是由活性氧造成的,于是Tjus等推测FA或FB比FX在PS I反应中心的位置更暴露,因而更有可能是最初作用位点,且FB对化学失活很敏感
12、。 尽管已经有一些试验表明PS I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光抑制,但是这些PS I活性比PS II下降幅度大的试验结果似乎还不能充分说明PS I是低温作用的最初靶位。低温下PS I光抑制在光合作用下降过程中所占比例有多大? 在自然条件下,PS I的光抑制是不是普遍存在? 常温条件下的PS I光抑制是否也会先于PS II发生,如果常温条件下发生PS I光抑制,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胁迫条件下,两个光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 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的阐明将有助于了解PS I光抑制的作用机制和胁迫条件下PS I和PS II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紫外线辐射的损害作用 太阳辐射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主
13、要因子。生物在从太阳辐射中获得光和温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短波光,即紫外辐射的伤害。紫外辐射作为生物生长发育中重要的环境因子,它与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生物与紫外辐射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紫外线辐射生态学。(一)大气臭氧层减薄与地表紫外辐射增强 紫外线是不可见的非电离辐射,其波长范因为200400 nm。人眼对波长为380 nm的辐射开始有光觉,而波长短于100 nm的辐射实际上能电离所有分子。辐射靠光子输送能量,一个光子的能量E为:E h= hc 式中是普朗克常数(6.6210-27ergs),是频率,c是光速,是波长。光子的能量E和频率不随输送辐射的媒质而变,但光速c和波长是随之而变
14、的。已知1eV(电子伏特)=1.610-12erg。相应于波长为1240nm的光子能量,若光子能量以电子伏特为单位,波长以纳米为单位, Eh=hc可改写为:vE=1240 由此式不难求,相应于波长为380190 nm的光子能量为3.16.2 eV。 紫外线的波长下限是100 nm,但其生物学效应的波长下限为200 nm,再短一些将为空气和水强烈吸收。而大多数有机分子要波长在150180 nm以下的紫外线才能使之电离,所以紫外线对生物物质是非电离辐射。 地表紫外辐射能量占太阳总辐射能的3%5%。紫外辐射的波长范围为200400 nm,根据其生物效应分为短波紫外辐射(又叫超强效应波)(UV-C,2
15、00280 nm),中波紫外辐射(又叫强效应波)(UV-B,280320 nm)和长波紫外辐射(又叫弱效应波)(UV-A,320400 nm)。UV-C对生物有强烈影响,但它在平流层中基本上被臭氧分子全部吸收而不能到达地面。UV-A可促进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无杀伤作用,它很少被臭氧吸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UV-B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生物具有较强的伤害作用,在臭氧层正常时仅有10可抵达地球表面,但随着臭氧层的破坏,其对地球表面生物的危害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辐射生态学。 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有效保护层。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
16、氟烃(CFC)等一类致冷剂、发泡剂、清洁剂、喷雾推进剂等,使臭氧浓度降低,造成臭氧层破坏,甚至出现空洞。二十多年前,人们注意到平流层臭氧衰减,近十年全球臭氧层平均减少了2%3%,并且还在加剧。臭氧层快速减薄已经通过卫星得到证实,最明显的减薄发生在南极大陆上空,在春季,衰减率高达71%。过去十年我国北京香河和昆明两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表明,臭氧总量呈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和3%。据估计,如不加任何控制,发展到2075年臭氧层将减少40%。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显著增加。 平流层臭氧衰减导致更强的具有生物学效应的UV-B辐射到达地表已被证实。在300nm处,臭氧层减薄将导致光谱辐射倍
17、增。卫星资料表明,在19791993年,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都有显著的UV-B辐射增加。根据19811989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测量,UV-B辐射每年增加1%。80年代后期与1980年相比,东京的UV-B辐射增加了30%。在多伦多,19891993年间,300nm附近的辐射,在冬季每年增加35%,而夏季每年增加7%。我国北京19801989年及昆明19801990年的观察也表明UV-B辐射与臭氧含量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臭氧含量降低,UV-B辐射 增加。最近的数学模型预测,在未来几年UV-B辐射将进一步增加,并在本世纪末达到峰值,这是与平流层氯氟烃含量出现峰值及相应的臭氧耗损相联系的。M
18、adronich等(1995)报道了辐射放大因子(RAF),定义为:vE/E = -RAF(O3/O3)(百分率) 式中O3/O3是柱臭氧量变化的百分率,E/E是加权UV-B辐射相应增加的百分率。RAF给出了与O3减少对应的有效辐射增加。通常,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成线性关系。上述百分率公式适用于臭氧变化小的情况,在臭氧变化大时, 更精确的关系式为:E2/E1=(O3)1/(O3)2RAF(幂律) 式中E1和E2分别是对应柱臭氧量(O3)1和(O3)2的加权UV-B辐照度。研究表明,RAF值通常在13左右。不少学者用生物作用光谱来评价紫外线生物辐射效应的权重因子,
19、确定紫外线生物有效辐射(UV-BB E),最典型的是Caldwell(1971)报道的公式,目前仍在沿用。(二)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 因臭氧层衰减而增加的UV-B辐射将对植物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最终表现在对植物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上。 1增强的UV-B辐射对叶片的影响 叶片是对环境胁迫,尤其是光胁迫最敏感的植物器官。Biggs等(1978)在温室中研究了70多种作物品种,发现60%以上的作物在WD辐射下叶面积减小,最敏感的种类有黄豆、蚕豆、豌豆、豇豆、西瓜、黄瓜、食用大黄、芜菁、大头莱等,而小麦、燕麦、大麦、花生、水稻、黍、棉花、向日葵等在叶面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在最近的研究
20、中,已经观察到UV-B辐射降低小麦、水稻、玉米的叶面积。Biggs等(1981)和Vu等(1982)报道了暴露于UV-B辐射下的大豆植株,SLW(Specificleafweight,比叶重)增加。但在大田条件下,大豆SLW却不受影响。高UV-B辐射增加枫香的SLW。Teramura等(1991)报道UV-B辐射处理15个水稻品种后,8个的SLW增加,3个降低,4个不变。在负极地石南灌丛中,增强的UV-B辐射导致常绿越桔叶片增厚,而欧洲越桔和笃斯越桔叶片变薄。一般认为,植物可通过提高它的SLW来适应UV-B辐射,这样,叶组织的上层可作为解剖学上的屏障或过滤层来减少UV-B进入敏感的深层区域。
21、在一项涉及了12种草本植物(包括单子叶及双子叶作物和杂草)的实验中,增强的紫外B辐射对这些植物的叶位、叶长度及叶数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收获时,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种类主要分枝上的叶片数量因UV-B辐射的增加而增加,幅度为8%10,同时其叶片有增厚的趋势,并且叶片重量比例增加;双子叶植物种类中仅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的叶片数量被UV-B增加;同时,除玉米外的4个单子叶物种的叶片长度有显著下降,而且有10个物种的叶片着生高度显著地被UV-B降低。Searles等(1995)则发现太阳辐射中的UV-B可使一种热带树种Calophyllum longifolium的叶片积累
22、长度减少,但对另一个热带树种 Tetragastris panamensis的叶片长度却没有影响,另外在他们所检测的4个物种中的叶片数量均末受到UV-B的显著影响。2UV-B辐射对植株形态的影晌 株高降低已经作为衡量植物对UV-B辐射敏感性的一个指标,一般情况下增强的UV-B辐射使植物株高降低。Ballare等(1995)指出UV-B辐射能抑制番茄下胚轴的伸长。Biggs等(1978)报道UV-B辐射降低玉米高度,而在同一个实验中,水稻高度不受影响,南瓜高度甚至被刺激。在UV-B辐射下,中欧和南欧的8个玉米品种也表现出株高降低。在菲律宾完成的实验中,188个水稻品种,有143个的高度显著降低;
23、另外,16个水稻品种中有12个品种的株高被轻微降低。 植物的分技及分孽对增强的UV-B的响应有较大的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实验都显示UV-B可导致植物分枝和分孽的增加或者不受影响,而分枝和分孽因UV-B辐射减少的报道则很少。 植物对UV-B辐射的响应存在很大的种间差异。总的来说,单子叶植物似乎比双子叶植物受UV-B辐射影响小。这可能部分由于单子叶植物具有垂直叶向排列,叶鞘能保护基部分生组织区域。Basiouny等(1978)指出C3植物比C4植物更敏感,发现调查过的C4植物无一受到影响(高梁和玉米),但所有的C3植物(甘蓝、燕麦、花生、大豆)至少有一个特征受影响。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的植株形态对U
24、V-B的敏感性比双子叶植物大,但其生物量的敏感性则比双子叶植物小,很多时候单子叶植物的矮化及其它形态学 变化并不伴随生物量减小。豆科、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的植物常常对UV-B比较敏感,而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敏感性则稍低。植物对UV-B的敏感性还受到生长条件的影响,般来说大田栽培的敏感性较低,而温室和培养箱中则较高。 3UV-B辐射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紫外辐射引起的植物花期的推迟很早就被注意到了。Ziska等(1992)发现一些野生植物的花期被UV-B辐射所改变,而且原产于低海拔地区的物种所受影响要比原产于高海拔地区的物种略大。花期的推迟在几个欧洲的玉米品种中也被观察到。相反,矮牵牛的花期则
25、被UV-B 辐射所提前,灌木糙苏(FPhlomix fruticosa)的花约提前一个月脱落,欧洲越桔花期和果期提前。花期的改变可能对授粉过程有重要影响。一些温带树种如栎属(Quercus)、桦属(Betula)和山毛榉属(Fagus)的有些种类在UV-B处理后萌芽提前,这也许会导致林下早春植物层片的改变或消失。因为这些树种为夏绿林主要建群种类,其过早展叶将使林下光照条件迅速恶化而不利于早春植物的生存。 4UV-B辐射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植物总生物量积累(干重)是权衡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总生物量 代表所有生理、生化和生长因子的长期响应的完整性。而且,即使UV-B对形态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逆境 生理 第五 损害 作用 防护 资料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