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职官制度(1)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中国古代职官制度(1)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2概况一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整体概述概况三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况二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3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 二、国君三、宰相四、中央各部门长官五、地方长官六、封爵与品秩4一、概述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不是官:社会公仆“三皇五帝”的传说 非信史 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5 古代官制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 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史(卿史、大史)、巫神权的体现者 夏:羲(xi)和、大理、官师,多由巫、史担任, 世袭制
2、 商:父师 、少师王族长老 臣、宰、尹国君家臣6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最高君主:王(天子、天王) 太子 后 诸侯 大夫王室机构中央政府诸侯、大夫机构地方政府王族、外戚掌握军政大全,巫史地位下降7第三阶段(战国至清末) 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8n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
3、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9n官制n内廷官n主要有宰、臣两类。这些官员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宰的地位非常高,特定的情况下作为商王的代表直接处理政务。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臣的种类很多,有负责农耕的、有负责内廷供奉的、有负责祭祀的、有负责警卫的、也有管理商王私人军队的。臣的级别也很不相同,有些是商王的亲族、有些是来自臣服的部族、甚至有些属于奴隶的身份。不过,作为臣的奴隶很多成为显赫的大臣,如商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都从奴隶晋升为宰相。 10n外廷官n即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尹相当于
4、后世的宰相,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尹。伊尹,姓伊名挚,尹是官名。伊挚曾“为有莘氏媵臣(陪嫁的奴隶)”,得到商汤的赏识,“汤举任以国政”。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死后,继承王位的外丙、仲壬相继死去。伊尹立汤的嫡长孙太甲为王。太甲即位后,违背商汤所立的法度,暴虐无道,于是伊尹把他放逐于桐(河南虞城东北),由伊尹代王施政。三年以后,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并有所悔改,伊尹才把他迎接回来并“授之政”。伊尹的儿子伊陟,也身居高官,“帝太戊立伊陟为相”。 11n军事官制n卜、作册都是宗教官员,相当于罗马时代的祭司,但是地位远不如罗马祭司来得高。其中卜作为大祭司,权力比较大,作册的职务与后世的史相当,是负责记录的官吏。亚
5、服是武官,统帅军队,有亚,多亚,大亚之分,但是具体职务与等级区别不详。商朝的武官还有射(统帅弓箭手)、犬(负责商王的田猎)、戍(要地驻屯军长官)等其他称号。 12n地方官制n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侯、伯是较大的诸侯,男、甸较小或较远。与后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会的一些特点,女性也可以被封为诸侯并统帅军队。甲骨文中就有“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说在辛巳这一天卜问,以命令妇好这个人统帅一万多人的军队去讨伐某某地方。这里的妇好,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13n西周n西周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不仅仅由于它广袤的国土、更是由于它丰富的文
6、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14n中央政制n三公和太宰n三公和太宰 n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由于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王室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通常执掌中央权力的是太宰,太宰本来是王室的宫廷事务总管,因亲近天子,所以从夏商以来太宰的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
7、势中,在西周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15n在非常时期,诸侯出任的三公就因为其本人所掌握的强大武力而发挥着实际的执政权力,周成王初立之时,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成年,周公才还政于成王。此间,周公、召公数次以成王的名义征发诸国兵,平定管、蔡、武庚的叛乱,重新征服乘武王去世而叛乱的东方五国,权力实际上超越了当时的周成王。史记周本纪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此可见三公的权力。成王年幼时,周公为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成王,还兼任了太宰,总领宫廷事务,这也是后来太宰权力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6 宰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官?17三、宰相最高执政官1
8、、春秋时期令尹 相2、战国时期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相邦 相国 相室 丞相 相 令尹国君家臣18n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n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19n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
9、,“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20n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n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
10、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21n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
11、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22n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23 秦朝郡县制秦朝郡县制秦朝郡县制秦朝郡县制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
12、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 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4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 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25清代内廷机构。座落于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旧为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始设,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
13、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26 军机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27二、国君夏、商、周:后、王 天子、天王 予一人春秋以后各国国君亦称王秦汉以后:皇帝战国以前帝为天神称号朕 陛下 上 制、诏、敕、谕旨、圣旨皇后 皇太子 皇太后 临朝称制 垂帘听政 太上皇少数
14、民族:单于、可汗、赞普283 3、秦代丞相(左、右丞相) 中丞相4 4、汉代汉初承秦制:丞相(相国) 御史大夫丞相之副汉武帝时代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虚名尚书台 尚书令(中书令)录尚书事 领尚书事29西汉末 丞相大司徒 御史大夫司空东汉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后汉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以后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304 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省)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务总机关 尚书令、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皆为宰相中书省的设立 中书监、中书令亦宰相之职 凤凰池侍从机关:侍中寺门下省 侍中亦掌管机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315 5、隋、唐不设丞相、相国 隋及
15、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中书令(内史令、内书令、右相、凤阁令、紫微令) 侍中(纳言、左相) 尚书令 尚书左、右仆射政事堂(中书门下) 宰相办公处中期以后:三省长官成为虚衔,以其它官职行使宰相职权 加衔 参掌机秘 参预朝政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26、宋代神宗之前:三省长官虚置,不参与朝政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参知政事元丰改制以后:屡有变迁正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 、 少宰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左丞相、右丞相33副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亦执政官 宰执
16、使相非宰相 镇南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347 7、辽、金、元基本采用汉制又有所不同辽:北面官、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北宰相府、南宰相府 左、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南面官:采用三省制但权力不大金:只设尚书省正宰相:尚书令 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 副宰相:左、右丞 参知政事元:只设中书省正相: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副相:左、右丞 参知政事358、明代初承元制,寻废丞相,六部尚书分掌国事,皇帝总其成内阁 大学士皇帝顾问兼秘书华盖殿 谨身殿 武英殿 文华殿 文渊阁 东阁内阁职权逐渐超出六部之上 不称宰相的宰相辅臣首辅(元辅 )、次辅 大学士权力有限:票拟 批红后期司礼监太监成为事实宰相369
17、、清代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地位高而实权轻实际宰相:南书房行走 军机大臣历代宰相制度之特点: 变化频繁,无固定名号,无固定人数原因:君主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过大,遂以侍从之臣取代正式宰相37 四、中央各部门长官西周: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秦汉:九卿太常卿(奉常): :掌宗庙礼仪郎中令: :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卫尉: :掌宫门警卫太仆卿: :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廷尉:最高司法官典客(大鸿胪): :掌接待少数民族事宗正卿: :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 ( 大司农)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少府卿: :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38中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
18、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 以上合称十二卿 两千石 署 令 宫廷事务机构大大膨胀,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39魏晋以后:尚书省的迅速发展 分曹 人数增加 尚书 侍郎 曹演变为部 隋唐确定为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正副部长:尚书 侍郎 正副司长:郎中 员外郎唐宋以后六部取代九卿执掌具体政务40明清六部地位提高 六卿、左都御史七卿n清末责任内阁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各设大臣41五、地方长官西周 分封制,诸侯与大夫为地方长官 诸侯(国)、大夫(邑)春秋 县(兼并来的
19、土地)大夫、守、 公、尹 郡(边远地区)守、太守战国 以郡统县 郡守县令秦 郡太守县令(长)42汉 郡太守(王国相)、县令(侯国相)京畿地区: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司隶校尉(东汉以后)十三州刺史(州牧 )魏晋南北朝 州刺史郡太守县令 多以都督兼刺史 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 总管隋代 州刺史(郡太守)县令 蜀郡太守= =益州刺史 齐州刺史= =济南郡太守43唐代 正式地方长官:刺史、县令 节度使:不是正式官职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 使持节 御史大夫 所驻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宋代 刺史、县令虚设,另派朝官主持地方政务 知某县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刺史、太守:知州之别称
20、知府(权知某某府)路:安抚使 转运使 提点刑狱公事 提举常平使 帅、漕、宪、仓44元 行省丞相、平章政事 路达鲁花赤、总管 州达鲁花赤、知州、州尹 府府尹、知府 县县尹、达鲁花赤明 省级:布政司布政使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 按察司按察使 总督、巡抚中期后成为省最高长官 知府、同知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45清 大体承明制而又略有不同总督、巡抚地方最高长官 总督 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 制军 制台 大帅 巡抚 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 抚台 抚军 抚院 部院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 湖广总督 闽浙总督 两广总督 云贵总督 陕甘总督 四川总督 河道总督 漕运总督 学政(学台) 两司:布政使(
21、藩台)掌财赋、人事 按察使(臬台)掌刑名、监察 知府知县46六、封爵与品秩(一)封爵周:五等封爵:公 侯 伯 子 男 宋公 晋侯 鲁侯 齐侯 郑伯 楚子秦:二十等爵 彻侯、关内侯汉:封爵王、列侯 赐爵十九等爵三国:侯:县侯、乡侯、亭侯魏晋南北朝:王 公 侯 伯 子 男唐:王 郡王 公(国公 郡公 县公)侯 伯 子 男47清: 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 民爵: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48(二)品秩秦汉三国:石制系统 万石 两千石 六百石魏晋以后:九品系统职事官 散官(阶官)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 江州司马青衫湿明清以补子分辨官员级别 “衣冠禽兽”4950Q&A问答环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问学问,边学边问。Heisquickandeagertolearn.Learningislearningandasking.51结束语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点击进入52谢谢聆听THANKYOUFORLISTENING演讲者:XX时间:202X.XX.XX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