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匠人精神及当代价值.docx
《民间美术匠人精神及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美术匠人精神及当代价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间美术匠人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延安民间美术主要源于农耕文化,受到习俗、政治、宗教、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发展和延续了东汉时期画像石“以象示意”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存空间,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技巧,创造抒发了原态本真、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的匠人精神。它产生了强大的向上、向善、向梦、向真、向美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民间美术创作所需要的重要精神和营养,也是当代民间美术创新的灵魂。 关键词:延安;民间美术;匠人精神 当代学者吕胜中认为:“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渊源和基础。”1民间美术的概念是雕塑、建
2、筑、工艺、绘画等门类在内的集合体,它的概念不以功能划分,而以创作者区分,是特指由社会普通民众创作、应用和欣赏的生活美术形式。所以民间美术的创作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匠人”。他们是具有专门技艺的匠人,他们不要求具备高超的艺术综合素养,但需要熟练掌握某一类创作技能,他们的作品融入了更多的工匠传承性和来自民俗生活的创作性。与“艺术家”相比,“匠人”的要素是相对严谨的制作程序,具有程式化的技艺表现。自古以来陕北人民勤劳耕作,热爱生活,他们劳作之余,通过艺术的方式祈愿生活吉祥如意。大量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是由原始的“朴素直接”到工艺制作再到艺术审美的升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由技入道,陕北民间艺
3、术脱于工艺,融于文化艺术审美之列。独特的地域产生的陕北民间美术,虽然不具备平原地区传承传播的雄厚基础,然而陕北民众对美的追求像涓涓溪流,顽强矍铄地传承传播并历代创新,最终与中原文化溶于一体,彼此呼应,相互影响。由民族文化认同到民族文化强大,使得中华民族永久立于世界之林。正如西方以及日本等国家在工业领域制造业所提倡的精雕细琢,技艺完美的精神,“匠人”以严谨的创作风格和精益求精的技艺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者,而民间美术的工匠精神正是这些“匠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凝聚的人的精神。正如徐复观所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2民间美术同样表现了“人”的精神。陕北延安以质朴热情的“人”之性
4、格,在历史发展中凝练出民间美术个性鲜明的“匠人精神”,其匠作之美中蕴含的陕北之“勤劳”“质朴”“执着”,不仅昭示出延安地域文脉的厚重,更能启迪现代艺术工作者,传承其匠人之心、匠人之神。 一、地域文脉积淀上的延安民间美术 延安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地处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悠久的历史。延安地区历史文化脉络可追溯至上古农耕文明初创时期,据顺治年延安府志记载,唐尧、虞舜、夏商时期,延安名雍州,自周代开始,称为白翟地,之后名称各有演替,如汉代时期有肤施、高奴、白土、定阳等名称,隋朝地理志中标注,“延安”这个名称是从西魏开始的,之后数次更名,隋朝时期也出现过“延安”之名。唐代又多
5、称为“甘泉、金明”,且已完善行政建制,逐步形成以“延安郡”3命名的传统。历代的延安,一直是边陲重地,汉时,匈奴与汉以肤施为界,宋代亦为兵家重镇。延安自隋朝形成现代行政规模。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1935年5月,陕北红军始设延安县;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重要的中国革命根据地;11016年,延安成为地级市。目前延安市包括宝塔区、安塞区、延川县、子长县、甘泉县等两区十一县。尤为重要的是,当代延安因其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革命贡献,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多元融汇的地域文脉。延安地域文脉具有多元融汇、历史久远的特点。其一有原始巫图文化和农耕文化,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有限和崇敬
6、形成了原始神秘文化,包括巫术、民间信仰和图腾文化。图腾纹样表现在剪纸、建筑装饰等视觉艺术上,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延安这块黄土地上的民众传承了祖辈们的原始神秘文化,带着强烈的农耕习俗,形成了自给自足、天赐自得的精神图腾。如传统民俗观认为鸡、鱼代表着天地交合,是原始文化中出现的装饰主题,在延安剪纸艺术中也有“鸡衔鱼”纹饰的表现。在黄土高原居民的传统观念中,顺应天意才能带来生活的美满幸福,这种民间文化早已形成血脉融入代代延安人的基因中。其二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中华民族本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和生活哲学,包括“天人合一”“阴阳相合”“逝者永生”等命题,在延安剪纸、匠作建筑彩画中多有体现。其
7、三,延安因历史与地理原因,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之源,兼具两者文化的精髓,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农牧业水平发展缓慢,延安生产活动皆以村庄宗族为主,在封闭的农牧经济发展中,反而保护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古朴与稚拙。其四,延安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域,有普遍的敬鬼神、重务实、尚武力的社会心态,这与延安复杂的历史状况关联紧密,是典型的多宗教、多信仰和多神化突出的地域,包括了佛、道、泛神教、巫术等多样化的民间信仰,这种多神信仰的千年发展,为延安民间美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作题材,是延安剪纸、绘画、雕刻、彩画等艺术内容丰富、精绘细作的重要灵感之源。延安地域文脉丰沛,不仅蕴含着上古农耕文明,更受到匈奴异族
8、农牧文明的滋养,秦汉时期重鬼神的浪漫主义精神亦融汇其中。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传承了“塞上咽喉”的历史传统,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落脚点,更是新中国胜利的起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共同凝练出个性鲜明的“延安精神”,而这些历史亦反哺艺术,与秦汉以来的文化一起形成延安厚重的文脉积淀,催生出延安民间美术个性强烈、质朴热烈的艺术风格。吕胜中曾把民间美术喻为沉浸在文化长河中的“水面以下的半个木头”4,虽然是默不作声,但实质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形象的内在托力。延安民间美术出自延安人,是延安人最原始但也最热烈,最质朴但也最精致,最实用但也最审美的内在品格表现,这种内在品格,即是延安民间美术的“匠人精神”。(二)地域
9、文脉随历史进程孕育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本土艺术的执着,对所产生的艺术历代传承和生活记录,求精细琢的专注。西方以及日本等国家所提倡的匠人精神为工业领域里的精雕细琢,技艺完美,在工业领域制造业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庄子•庖丁解牛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技与艺的交融,是谓中国专注式的匠人精神。陕北民间美术体现了匠人精神与地域文脉的深度交融表现,延安人民有着朴实淳厚的民风、民俗,沉淀为绵延千年的传统地域文脉,更外化为当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与地域文脉紧密相关,地域历史是民间美术匠人精神的沉淀,地域文化是匠人精神的风骨,地域资源是匠人精神的物化表现。步入现代,苦难的中国,
10、饱受凌辱、抗日烽火燃遍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古老的陕北民间美术更是发挥了特殊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军民,还是艺术家,他们积极投入到救国救亡、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期间产生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众多五彩缤纷的民间政治宣传艺术作品,迅速地从陕北延安传向抗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号召力,使苦难的中国瞬间有了政治文化的向心力。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这种军民一体齐生产共抗战的艺术作品形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号召力具有着爱国主义式的匠人精神,使之有了牢固的民族基础,带有浓厚陕北意味的创作也成为了烽火年代不朽的艺术作品。 二、延安民间美术匠人精
11、神的特征 徐艺乙在工匠与精神一文中指出:“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作用,就是中国人的手艺精神。”5这一点在陕北民间美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安塞的农民画和剪纸,还是延川的木刻版画和布堆画,包括洛川的面花和毛麻绣,富县的薰画等等,无不体现着民众质朴的内心和认真的态度,无不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执着之心,通过对陕北民间美术创作的梳理与研究,陕北延安民间美术匠人精神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原态本真的艺术天性。原态本真的艺术天性是陕北民间美术最为突出的匠人精神表现,原态是重视材料的原生态,更是对艺术的原生态追求;本真则是重视最直接、最纯真的情感表现。1.改变恶劣自然条件、创造美好生
12、活的创造精神图1杨梅英花瓶在陕北,黄土高原是地域典型特征表现,黄土高原不像江南的水乡、中原的平地沃土,对农耕文明来说,并不具备农耕的优势,但面对这样的恶劣自然条件,陕北人民利用“黄土”进行美术创作,陕北延安农村的居民窑洞中,用黄土做的围墙、黄土盘的土炕,处处充满了泥土的气息,民众应用黄土高原特有的泥土制作具有陕北特色的泥塑,成为民间美术重要的类别。如洛川泥塑艺人杨梅英,她运用洛川本地的传统方式捏制泥塑(图1),利用洛川土崖上独特的胶泥土和泥,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在面花的造型基础上,设计捏制而成。这种充分应用自然资源,美化改变自然条件的美术创造精神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艺术中,陕北延安民众,用剪纸装饰简
13、陋的黄土窑洞,里里外外张贴了色彩各异的剪纸,如同一个原生态艺术展区,剪纸中包括了窑洞外部的装饰如窗花、墙花和门花等;窑洞内部的装饰如炕围花、碗架云子、板架云子、筷篓花、坐帐花和顶棚花等(图2)。陕北剪纸最常见的是红色,古时中国人对日神的崇拜以及对火的皈依,是族群共同的心灵记忆和文化认同,红色的剪纸寓意着驱邪、祈佑、喜庆、红火、幸福、美满。此外,陕北延安民间剪纸在红色中搭配一些“蓝色、绿色、黄色、桃红、黑色,表达了匠人朴素而艳丽的审美意识”。6(图3)剪纸艺术在陕北家居生活中随处可见,充分表现出陕北延安人民在美术创作中的乐观积极、富于创造的匠人精神。原态精神也表现在延安民间美术的造型中,安塞农民
14、画表现了浓郁的原始美术造型观念,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如安塞朱光莲的作品领头羊(图4),以羊为主题的农民画,直观的将人俯视羊在田间吃草的景象大胆绘制,减弱透视形成二维平面化造型空间,造型夸张、简洁,突出表达了羊的本质性特征,植物与谷物生长于羊的身体和两侧,极具想象力,充分体现了富于创造的原态精神。2.汲取自然灵感、率真表现的本真精神陕北民间美术流畅自然,毫不造作,与创作者率真的匠人精神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陕北延安县级文化馆组织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抢救活动,辅导教师建议剪纸的大娘们试着开始绘画,而这些朴实的创作者一挥而就的在纸上描绘出图像,这种极自由流畅的创作风格得到专业美术界的肯定。薛玉琴创
15、作的牛头(图5)获11012年法国独立沙龙展图5薛玉琴牛头览的一等奖,是一幅局部特写作品,画面上出现了三个牛头,一个侧面,两个正面。三种姿态,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牛角,无身无蹄的造型,突破了安塞农民画求全的绘画思维,表现出现代主义绘画夸张而浪漫的风格,而薛玉琴绘制这件作品完全出于自己在自然田间劳作时所见的情景,是自己眼中看到的一瞬间摆了摆头的牛的造型。她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仔细,汲取了自然赋予的创作灵感,融合自己内心对吉祥、富足生活的向往,倾注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表现出延安民间美术匠人精神中原态本真的精神特征。(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延安民间美术作品虽然有些是神似而形简,有些描摹细致,但总体来说
16、都表现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通过对作品的梳理分析,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陕北民间美术中主要表现在执着追求和创造精品两个方面。1.专一执着的艺术品质在民间美术中,执着追求的艺术品质首先表现在创作者的年龄和环境中,典型的有陕北的高凤莲,她一生极为坎坷,饱经命运之苦,但她性格坚韧,生命力旺盛,对追求美好生活有着极为强烈的愿望。她创作的剪纸虎(图6)以富于动感的刀法描绘了一只憨态可掬的老虎形象,在陕北的民俗文化中,人们把虎和猫都视为人类的保护神。很多剪纸、农民画的创作者从十几岁就开始剪纸,到现在过了几十年了还都在剪,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农村较差的生活环境并未阻止他们追求艺术、创造美的内心渴望,如今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间 美术 匠人 精神 当代 价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