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docx





《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研究以及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看到了“明德慎罚”和“以德配天”法律思想的积极价值,以及对西周及其之后的朝代包括当今社会的影响。西周的法制达到奴隶制社会法制的最高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其法律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仍应当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求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明德慎罚;以德配天;影响;启示 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德配天。以德配天属于神学立法思想,是对夏商神学立法思想的改造,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赋予的,是定数,古时称之为“天命”,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想主张有德
2、之人才可承担和接受天命、享有天下。这一思想解决了周身为臣子为何可以讨伐商纣王,从而取而代之的问题。有关“德”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主要是服从天命、祭祀祖宗和爱护一百零一姓,审慎用刑。(二)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以“以德配天”思想为基础,在法制领域提出了“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作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指导原则。“明德慎罚”是周人受到殷商覆灭的教训,认为商纣王残暴无德才会不得民心,从而覆灭,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思想。西周统治者深刻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天命和民心休戚相关,唯有爱惜民众、实施德政,方能赢得上天的恩宠。“明德慎罚”第一次出现在尚书•康浩中,其开
3、篇陈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2”。明德的意思就是统治者需要尚德、敬德,推行以德来治理国家,注重自我约束,可以看出“明德”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主张,但是该主张对制定法律和司法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种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法律上就是“慎罚”;“慎罚”就是指谨慎用刑,不乱罚、不滥杀,罪刑相适应,同时还必须尽量地“用刑宽缓”。“明德慎刑”的法律指导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道德教育,量刑从宽。首先要先实施道德教育加以感化,使人信服;其次如果不得不使用刑罚,也必须寻求宽大处理。 二、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 (一)以“礼治”作为德教的具体内容。西周初期,周公组织对历朝的宗法制度和传统习惯进行了修整、增
4、补和校改,创建了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为核心的行为准则与其相应的制度和礼仪规范周礼。通过周公制礼,礼成为指导国家运行的大法,涉及社会国家的各个方面,直到个人的言行3。因此,礼被推崇为“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4”。“亲亲”“尊尊”是礼的核心原则,在周礼的所有规范和制度之中均有体现。注重等级关系,地位低者尊重地位高者,小宗服从大宗。以“亲亲”和“尊尊”原则为基础,西周统治者又制定了“忠”“孝”“义”等具体规范,称为“五礼”。“礼”具有等同于法律的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属于事实上的法律。“出礼入刑”是指礼是第一位的,刑是第二位的,需要服从礼。“礼”是主动干预,预防犯罪;“刑”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是对于所有
5、违背“礼”的行为进行惩处,是对已经发生的犯罪实施制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着重凸显贵族的特权,揭示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礼有等级差距,平民不可逾越。(二)法制中的矜老恤幼原则。“矜老恤幼”原则主要是针对年纪大的人和未成年人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5。是指只要是年幼的罪犯,年老的罪犯以及智力有问题的人犯罪均应减轻、赦免刑罚。礼记•曲礼亦记载:“八十、九十曰耄,人生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6”是指对于八十岁以上的年老的人和七岁以下年幼者,即使犯罪,国家也不对其科罚。“矜老恤幼”原则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审慎
6、用刑的原则。(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是指西周为了谨慎用刑,防止滥杀无辜,对犯罪事实不清楚、明确的案件,即对案情存疑的案件,适用较轻的刑罚或者赦免处罚,充分保障人权。同时西周施行刑罚的目标并非为了惩处罪犯,而是进行“德教”,刑罚被认为是西周发展道德教育、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在尚书中说:“勿庸杀之,姑惟教之7”意思是不用杀死罪犯,姑且对其教育教育,可知德教是根本目的。德教不仅可以教育罪犯,使之弃恶扬善;又能教化普通一百零一姓,使之懂礼法、不犯罪,让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社会环境更加友爱。虽然在“明德慎罚”这个词语中,能看出“德”和“罚”是并列关系,但是二者不是平等的,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周 法律 思想 内涵 现实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