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数学课后教学反思.docx
《2022年数学课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数学课后教学反思.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数学课后教学反思数学课后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用数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试验教材第三册P59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意用学生熟识和宠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觉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应生动好玩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详细目标)要求。那么在实际的教学
2、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觉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加收集数学信息依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视察,初步提出问题。还要留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爱好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索中,在师生沟通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二.新课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供应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
3、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爱的问题解决。让学生主动主动地经验视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实践练习设计了两个情境:1、小兔子采蘑菇学生依据图上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使学生渐渐清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2、肯德基的图片学生很喜爱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较感爱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干脆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四.拓展练习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
4、的实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留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老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希望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多提珍贵看法,感谢大家!数学课后教学反思2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学问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实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学问,不能了解学生的驾驭程度和运用实力,学生成了“修理工”,假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1、让学生参加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整理学问的心理须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
5、报比较,为学生供应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学问网络的建构。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探讨“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足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确定,自我反思。2、切实了解学生,增加应用性。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老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学问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绽开整理,有利于面对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运用权学生相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爱好,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实力,真正落实素养教化。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
6、价。信任学生,敬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建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学问的爱好和乐趣。这种主动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究。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觉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学问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相识,自我评价习惯。数学课后教学反思3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驾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洁的问题。(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依据定义推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2)正确相识运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敏捷运用通
7、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3)通过通项公式相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探讨,逐步培育学生视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育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教学建议(1)学问结构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洁常见的数列,探讨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探讨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终是通项公式的应用。(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相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别的数列,二者有很多
8、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分,可依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旧不熟识。在推导过程中,须要学生有肯定的视察分析猜想实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探讨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敏捷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建议(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详细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
9、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3)依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相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探讨阅历,等比数列的探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后教学反思4梯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生驾驭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别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关学问,并且具备初步的视
10、察、操作等探究特别四边形活动阅历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入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究、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驾驭说理和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其中数学的分类、转化思想都有所体现。八年级上学期上这个阶段学生基础好,上课很主动。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两学期的培育,具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和探究的实力。但这个学段的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实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育说理实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由于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梯形,特殊是特别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对梯形并不生疏。但结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并没有进行系统探究、
11、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课教学采纳“视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视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试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须要探究,可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驾驭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时行计算、推理。2经验视察、猜想、推理等过程,以展合情推理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驾驭说理的基本方法。3通过添加协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4通过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
12、解决的问题的阅历。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沟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忱和求知欲。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明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溢探究。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难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本节课依据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是经课前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这设计理念。整堂课着重体现探究的主线,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纳“视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视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试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需经探究,可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新思维。本节课我对我的设计比
13、较满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节课的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添加协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去解决。突破的过程中我做了应有的点拨和铺垫,让学生回顾证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探讨平行四边形时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解决的,使学生有了一个也许的探究方向,不是毫无目的空泛的去凭空想象。2对于本节的习题设计我是本着为本节的重点、难点的服务的原则,所以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协助线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梯形协助线的引法,并且一题多变,把梯形问题放到了平坐标系中,转换了一个情境,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变,并和已有学问想连,让学生觉得学问间是有亲密联系的,要学会学以至用。3本节课我通过巧
14、设问题情境,以开放、探究问题为引线,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坚持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和充分的展示机会,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胜利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建潜力是金矿,就看老师如何去开采,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一个冲突,让学生去探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他们会回报你一个惊喜。4“梯形“是数学思想”传授的很好的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探讨,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视察、发觉、验证、说理。整体的课堂支配应当在深厚的探究气氛中
15、进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5很荣幸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能够得到周老师来学校指导的机会,从一个站在讲台就惊慌的我,到今日能够很自信的站在这个“舞台”上,是与周老师的细心指导分不开的。因此我更加珍惜周老师来听课的机会,努力让自己充分的展示课堂教学,希望能够得到周老师更多的指导。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独立思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教材从学生熟识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发觉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验从生活
16、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学问的现实性。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就没能大胆的尝试放手,尝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放程度不够,挖掘教材不深。导致学生对学问的理解程度不深刻,在课后的小测验中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部分学生将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看成是两种方法,这点还是要多强调。课后周老师为我们讲解并具体分析了关于这部份的内容。解决问题是贯穿整个教材的,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在学习和应用的内容,是要训练学生从生活中发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擅长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老师要留意培育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觉,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视察有哪些数据、意义和连带关系。训练学生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
17、问题生活化。通过周老师的又一次悉心指导,我受益匪浅,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仔细学习,在实践中努力探究。信任我会通过我的努力得到丰收的果实。数学课后教学反思6教材分析:本节课在二次函数y=ax2和y=ax2+c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y=a(x-h)2和y=a(x-h)2+k的图象,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性质。旨在全面驾驭全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改变状况。同时对二次函数的探讨,经验了从简洁到困难,从特别到一般的过程:先从y=x2起先,然后是y=ax2,y=ax2+c,最终是y=a(x-h)2,y=a(x-h)2+k,y=ax2+bx+c。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
18、要性。教学片段: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的。师 y=3x2的图象有何特点?生很快能说出函数图象以及相关的性质。师y=3x2+5的图象有何特点? y=3x2+5和y=3x2的图象有何关系?此处的支配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加上5会使函数图象向上平移5个单位,为本节教学y=a(x-h)2和y=a(x-h)2+k的位置关系埋下伏笔。当然在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明确了y=ax2和y=ax2+c的位置关系。并告知学生口诀上加下减,位变形不变。师y=3x2-6x+5的图象与y=3x2有何关系?生猜想:向上平移5个单位,向左右平移6个单位。师究竟向左还是向右?或者是否就是我们所想的这样先向上平移5个单位,向左右平移6个单
19、位?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板书课题)老师和学生一起对y=3x2-6x+5进行配方化为y=3(x-1)2+2的形式。此处的处理感觉很不自然,但是从y=3x2-6x+5再引出新课这一作法又让我不舍得放弃,希望行家提出好的过渡方法。师探讨y=3(x-1)2+2的图象比较困难,你打算先探讨什么函数的图象?生可以先探讨y=3(x-1)2的图象。前面复习过y=ax2和y=ax2+c的位置关系,而且经过课题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把困难问题通过先简洁化的这一学习方式。让学生完成课本P46的表格。在校对答案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校对3x2的值,然后再填写3(x-1)2的值,但并不是全
20、部校对,在回答到x=-1时,y=12时,停顿。让学生不急着给出下面的答案,先让学生思索从表格中发觉了什么,学生很快的发觉第三排的值刚好是把其次排的值向右平移一个单位。由此猜想当x=0时,y=3。然后引导学生验算。发觉刚好相等。接着完成表格的第三排的函数值,发觉都有相同的特点。此处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视察,从表格里发觉函数图象的平移。师依据表格所供应的坐标,大家去猜想y=3(x-1)2与y=3x2的图象有何关系?生猜想:把y=3x2图象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3(x-1)2的函数图象。师请大家依据表格所供应的坐标描点、连线,完成y=3(x-1)2的函数图象。看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样。通过学生
21、的描点、连线、并视察发觉的确符合自己的猜想。经验这样的探讨过程学生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老师进行对比教学。接着探讨了y=3(x+1)2与y=3x2的图象位置关系。进而探讨他们的图象的性质,然后再探讨了y=3(x-1)2+2与y=3x2和y=3(x-1)2三者的联系和区分。总结出口诀上左加下右减,位变形不变便于学生记忆。反思:函数的教学,尤其是二次函数是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抽象难懂的学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多动手画图象,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的了解,加深他们对函数性质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究中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学问。本节中通过表格上函数值的
22、改变让学生猜想函数图象的位置改变,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然后加以口诀的形式,学生普遍能较好的驾驭图象的平移规律。数学课后教学反思7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相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相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成功之处: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相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相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
23、相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相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视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楚地视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嬉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视察,还须要用手比划。让同学细致视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数学 课后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