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与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与作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摘要: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作为舞蹈教育教学的方式之一,普遍培养是为了重点栽培,而重点栽培亦是为了普遍培养,二者“和谐共存”,是构成舞蹈教育整体的一个过程。文章尝试立足于文化的视角,运用不同方法论思维,对舞蹈教育教学中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的意义与作用进行阐释。 关键词:舞蹈教育教学;普遍培养;重点栽培 近些年,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听到“普遍培养、重点栽培”。这里的“普遍培养”,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性的教育与训练,而“重点栽培”,是指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地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的教育与训练。经过事实证明,只有将二者放在一个体系中思考,以“和谐共存”的态度对
2、待彼此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目标”,给彼此之间多一些肯定,才会促进教学的向前发展。那么,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在舞蹈教学中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和做作用呢?文章中,笔者站在文化的是视角上,运用不同方法论思维,多层面地进行理性思维的梳理与阐释,提出了舞蹈教育教学中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现舞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常被中国古典舞的教育者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气冲以为和。”并以之来形容舞蹈动作的发展过程。然而,笔者将“一”用于此,来说明舞蹈教育教学中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意义和作用,并非生搬硬套。无论是普遍培养还是重点栽培,从其相互转化过程来讲
3、,都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大“道”哲学规律,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是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过程。从其“终始点”讲,终点是新的始点,始点也同是上一个事物的终点。然而,万变不离其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里的“一”可理解为“教育整体”,即教育整体是由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在教学中不断地创造与更新,循环往复。故,无论是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最终都是为了教学,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教育者、编导等“高精尖”舞蹈艺术人才。更深刻地说,都是为了达到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精神的非语言文字的活的“经典”动态阐释。 二、潜移默化的文化传衍方式 舞蹈具有以“活态”的动的形象,直接传承某种文化与精神的功能。它
4、以人体为媒介,反映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用无声语言抒发人们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的艺术生命传达。“它是通过身体的状态,人体的姿势,身体的表情和运动中呈现的对于空间、时间、重力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构成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的连续与非连续的表现与交流,呈现出生命千差万别的情调与色彩。”1舞蹈传达出人类生命内在的冲动和种种倾向性。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中隐藏着无形的精神,它是人的灵魂,是“此在”的历史文明形态。它一定是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制导下形成的、演进的。同时它也会随着舞蹈者身体的表现所呈现出来。故,对于舞蹈的正确解释不仅可以解读一个人,而且可以解读一个人背后的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等。在理解分析
5、舞蹈赋予静态文化生命中,引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此在”这一概念,“此在”就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内核。就舞蹈艺术本己而言,可以理解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风格与气质,它既是民族不同舞蹈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共性,也是民族舞蹈艺术实践者思想里不约而同孕育的共性。同时,也是舞蹈中的一种静态的文化。一名民族的舞蹈艺术实践者,即舞蹈编创者,抑或是舞蹈评论者,抑或是舞蹈教育者、舞蹈表演者,都应该重视这个“此在”的意义,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的“此在”寻之于舞蹈前辈们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的文字材料舞蹈史,无形的“此在”寻之于当下的舞蹈实践之中。它就像一扇玄之又玄的神妙之门。它超越时间性,是一种可以超越时间的东
6、西。这种无形的静态文化,通过有形且有生命的舞蹈动作语言、舞蹈受众体的作用,赋予自身生命性。我们在任何舞蹈艺术的实践过程中,“此在”的灵魂历史沉积的文明精髓无时不伴随在其中。当代编导家张继刚的作品中,献给俺爹娘的晚会中,舞蹈作品的创作基于淳朴的黄土地之情,从朴实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体现了黄土地文化、与山西农民的生命与精神。编导张继刚在创作过程中,并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无形的灵魂融化于作品之中,融化于整个舞蹈实践的过程之中,用动态的舞蹈,使一种无形的、静态的文化拥有了生命力,在无意识之中呈现出民族舞蹈的精神气质。以上,笔者利用冗长的文字解读了舞蹈的文化性与文化象征性,其目的在于,下篇中能更好地运用
7、这一认识论或者是方法论来解读文中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肯定舞蹈的这一重要文化象征同时,也就肯定了舞蹈教育中培养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作用。那么,对于培养方式的择取,无论是哪一种,都应是通往“文化海洋”的“一叶之舟”。艺术创作活动是创作者经过观察、体验、提炼、再创造,以及个人主动或被动接受当时代审美理念及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潜在影响下,进行的创作,而作为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创作者本体,必然会受当时代艺术思潮、艺术理念、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与时代“风骨”双重性格的艺术作品。2艺术创作活动及其成果反映文化是无可非议的。故,舞蹈教育拥有“文化情结”是必然的,如是,无论哪种培
8、养方式都势必成为“潜移默化的文化传衍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的研究学者在对民族的舞蹈形式探索整理中都不断地强调对文化之“根”的追溯,讲求“究其根,溯其源”,这其中包含了对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挖掘。这故必然在舞蹈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传承了民族文化文明。今天的中国古典舞,老一辈专家、教育家、研究学者们在中国千年文化文明中,追根溯源,复活历史,在时间层上对寻找出的个体现象进行归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使思想畅游于他空间,在历史维度中,追寻异时代的文化,艺术。用当下社会人类的思维解读并再造历史文明,“成一家之言”构建中国古典舞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使其舞蹈语系中,民族精神更加突显。“
9、青龙探爪、乌龙盘打、云手、五花”等极富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无不渗透着中国人的“龙”脉文化;“以情显志”“情动于中形于色”以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未止”“形三、劲六、神意八、无形者十”的大“道”哲学精神之境,孕育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与人生理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先辈们呕心沥血地为后来教育者铺路,总结留下了文化性意义深刻的舞蹈语言,今天教育者怎能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无意识的渐渐淡薄或放弃文化传承的使命;怎能在只重技术好坏而忽视文化修养的教育过程,无形之中灌输
10、学生“思想上简单,形象上芭蕾”的错误思维;又怎能面对困境就投机性的有选择性的片面择取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舞蹈文化的特殊传衍方式,启示教育者,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顾于单层面的技术领域,且“因材施教”并非片面的理解“因材施教=普遍培养抑或重点栽培”。而是要从人体塑造以及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待学生有教无类。 三、通向审美教育的途径 不同方式的培养是舞蹈审美教育的途径。审美教育,即美的教育,简称“美育”。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这一名词是由德国席勒最早提出的,其在著作美育书简中记述了关于其本人对“美育”的思想观点。席勒认为:美育应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作用,构成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方
11、法、教育内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推动艺术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人的价值与人格魅力。在我国,最早将“美育”列入国民素质教育之列的是蔡元培,这位现代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在美学思想方面,深受康德、席勒、叔本华美学的影响。重视美育问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书),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又倡导“社会美育”。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舞蹈,艺术教育中“活态”的文化传衍方式,也并行着对受教育者美育的任务。追溯古代中国,其实,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即注重审美教育,且对于国民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12、如:当时的“礼乐”(原来的“乐”包含舞蹈、音乐、诗歌三者)制度,实施“制礼作乐”,从而教化一百零一姓。周礼春官记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到汉代有“以舞相属”的待客礼俗等等,以此之始,历代后世也有许多“助人伦,美教化”的文艺作品,尽管其中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从可看出当时“审美教育”理念已经被统治阶级的皇室所重视,只是没有“成文规定”罢了。传千年文化文明之精华,今天的审美教育依然为民族所重,舞蹈教育传承着
13、这种文明,更应该多元的发展并延续其“生命”,并以之作为培养学生的最终实现目标,更好地实施至关重要。通过“美育”,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观则四方的正确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素质,开拓学生创造力、表现力,以崇高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道德、审美想象力等。使学生通过舞蹈艺术教育的“洗礼”,真切地在文化的海洋中畅游,在美的殿堂里畅想,并实现艺术文化的“活”的灵魂。 四、结语 舞蹈既是一种身体塑造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促进文化发展的艺术教育。中国当代舞蹈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之路,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之上。运用普遍培养与重点栽培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和谐共存”,以实现舞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以潜移默化的文化传衍方式启示教育者,对待学生有教无类,以此通向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教育洗礼,在文化海洋中畅游。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