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及奇异性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及奇异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及奇异性研究.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校代码: 10255 本人学号: 202191 6-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及奇异性研究 RESEARCH OF THE SINGULARITY AND WORKSPACE OF 6-SPS PARALLEL ROBOT 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作者:胡国胜 指导老师:顾洪波 2005年 3月 附件一 :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糸 0撰写,我对 所写的内容
2、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Mm 日 期 :年 3 月 7 日 附件二 :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_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wr年 ) 月 7日 指导教师签名 細 t 日期 :wr年仴 y1日 6-SPS型并联机器
3、人的工作空间分析及奇异性研究 摘要 近年来,对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机器人学研究领域的 一个新的热点。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全新的机器人,它以刚度大、承载 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与 串联机器人应用上形成互补关系,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并联机器人多环路闭环结构的特点导致了其工作空间和奇异性方 面的分析较为困难,而工作空间与奇异性在机器人的设计和轨迹规划 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研究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和奇异性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并联机器人的控制及路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有 助于合理地选择机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范围和扩大工作空间体积,从 而提高并联机器人的性
4、能。 本文以 6 SPS型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一种己知的 6 3结构 Stewart平台工作空间研究方法 _ “ 顶点空间法 ” ,进行了分 析和研究,结合 6 SPS并联机器人自身机构对称性的特点,对并联 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对称性做了充分的论证。在 分析了影响工作空间的 约束前提下,通过三维积分方法对 6 SPS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 行了求解,得到了工作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其次,根据数学模型,借助于 MATLAB软件平台,采用参数化设计 和人机交互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了 6 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 的仿真程序,并且分析了并联机器人不同结构参数对工作空间的形状 和大小的影响;该仿真
5、系统接口友好,操作简便,对于提高并联机器 人的设计效率,合理选择机构参数及运动参数,有一定的价值。 最后对现阶段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归类,并根据 影响系数矩阵和 螺旋理论,讨论了并联机器人的奇异原理。 胡国胜(机械设计及理论) 指导老师:顾洪波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奇异性,参数化设计,人机交 互,仿真 RESEARCH OF THE SINGULARITY AND WORKSPACE OF 6-SPS PARALLEL ROBOT ABSTRUCT In recently years, study of parallel robots becomes more and m
6、ore concerned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robotics. The parallel robot is a new kind of robo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erial robots, parallel robot shows better characters in structure stiffness, loading capacity, operation accuracy and loaH/weight ratio. These advantages make the parallel robot mo
7、re compet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serial robots in some areas and also enlarge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s. However, due to the specific multiple closed-loop structure of the parallel robot,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analyze the singularity and to calculate the workspace for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s.
8、 Since the singularity and workspace is indispensable for designing the robot. Research for the workspace and singularity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not only can offer theoretic reference for control and track layout of parallel robots but also help to choose parameters and scope of velocity
9、parameters reasonably and magnify volume of workspace of parallel robots. So pethis thesis. After analyzing restriction of affect workspa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l,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workspace of 6-SPS parallel robot is obtained, and the shape and volume of its workspace are gained
10、also.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mathematics model and MATLAB software platform, the simulation system of workspace of 6-SPS parallel robots a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method that combines parametric design with interactive design. In addition, the effect that used different structural parameters to s
11、hape and volume of workspace was analyzed. The interface of simulation system is friendly, and it is valuable for the simulation system to improve designing efficiency and choose structural and velocity parameter reasonably. Finally* the current status in research of singularity of parallel robots a
12、re classified in detail. Furthermore, based on Influence Coefficient Matrix Theory and Screw Theory, singularity principle of paraliei robots are discussed. Hu Guoshe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Theory) Supervised by Gu Hongbo KEY WORDS: parallel robot, workspace, singularity, parametric design, intera
13、ctive, simulation 7 东肀大学硕 :丨 :学位论文 目录 目 录 第 一 章 绪 论 . 1 1.1 并联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 . 1 1.2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 . 3 1.3 并联机器人研究现状 . 4 1.4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现状 . 5 1.5 并联机器人的奇异性研究现状 . 6 1.6 选题的意义及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7 1.6. 1选题的意义 . 7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 8 第 二 章 并 联 机 器 人 的 工 作 空 间 . 10 2.1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 10 2.2 影响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因素: . 12
14、 2.3 工作空间分析的现有研究方法 . 13 2.3. 1 “ 顶点空间 ” 法 . 13 2. 3. 2网格法 . 19 2.4 本章小结 . 21 第三章 6 SPS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 . 22 3.1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定义 . 22 3.2 自由度的计算 . 23 3.3 影响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因素 . 25 3.3. 1驱动连杆杆长的限制 . 25 3.3.2 运动副转角的极限限制 . 26 3.3.3 连杆的干涉限制 . 28 3.4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求解 . 30 东中人学峋丨 学位论文 t1 3. 4. 1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对称性质 . 31 3. 4. 2
15、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求解原理 . 36 3.5 本章小结: . - . 42 第四章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仿真 . 43 4.1 计算机仿真概述 . 43 4.1.1 计算机仿真原理 . 43 4. 1.2 仿真语言的发展 . 44 4. 1. 3 MATLAB中的图形用户界面 ( GUI)简介及设计原则 . 46 4.2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仿真 . 47 4.2. 1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仿真程序的编制 . 47 4. 2. 2 仿真系统界面 ( Simulation System Interfaces, SSI)的编制 49 4.3 本章小结 . 56 第五章并联机器人的奇异性分
16、析 . . 57 5.1 并联机器人的奇异性研究现状分析: . 57 5. 1. 1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的划分 . 57 5. 1. 2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的分析理论 . 58 5.2 并联机器人位形奇异的判别 . 60 5.2.1 影响系数矩阵的建立 . 60 5. 2. 2并联机器人在奇异位形时的瞬时螺旋运动 . 62 5.3 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的原理 . 62 5. 3, 1做螺旋运动的物体上点的速度关系 . 63 5. 3. 2三点速度能合成螺旋运动的条件 . 66 5. 3. 3物体作螺旋运动的充要条件 . 67 5. 3. 4并联机器人位形奇异的原理 . 68 5.4 6 -3结构并联
17、机器人奇异位姿 . 69 5. 4. 1动平台平行于固定平台的奇异位形 . 71 5. 4. 2二维转动下的奇异位姿 . 73 5. 4. 3三维转动下的奇异位姿 . 75 第六章结束语 . 77 6.1 研究小结及创新点 . 77 6.2 需要进 一 步研究的问题 . 78 东毕人学峽 L学位论义 _ 泌 6.3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 79 参考文献 . 8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4 85 东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并联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 在人们通常的概念中,机器人应该是类似于人的一种机械,并且带有一定 的智能。美国机器人研究所 ( RIA)
18、给出了机器人的精确定义,即:机器人是 一种被设计用来移动物体、部件、工具或者特定设备的,可以重复编程的、具 有多种的功能的操纵器,它通过一系列可变的程控动作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英国机器人协会和日本机器人协会也采用了同样的定义 1。这个定义指出机器 人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着重强调的是机器人的适应性。然而这个定义是不全 面的,因为不同的人会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机器人的,并通过这些 观察和认识给它下一个定义,比如,一个机械工程师会将机器 视为一个多体 机械系统;一个控制工程师会将机器人视为多输入、多输出的非线性系统;而 一个孩子则可能将机器人看作是一个强壮而聪明的超人。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
19、,一般是由机座、腰 部 ( 或肩部 )、大臂、小臂、腕部和 手部构成,各部分之间以串联的方式联接,因而也称串联机器人 3。这类机器 人的型式很多,美国 Unimate机器人是球坐标型式,还有直角坐标、圆柱坐标 等型式,后来又出现全铰链的多关节型,这种多关节型机器人,在三维空间有 很高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通用性。另外为进一步改进机器人操作机的性能,又出 现了冗余度机器人,它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提高了避障功能,也减少了发生奇 异的可能 31。 在串联机器人发展方兴未艾时,澳大利亚著名机构学教授 Hunt在 1978年 提出,可以应用 6自由度的 Stewart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 4,到 80年代中
20、期,国际上研究并联机器人的人还寥寥无几,仅有 McDowell、 Earl、 Fichter、 Yang、 Lee、 Kumar等数人 591,出的成果也不多。在 Hchter于 1986年发表 了有关并联机器人理论和实际结构的研究成果,才引起机构学和机器人学研究 者的普遍兴趣,到 80年代末特别是 90年代,并联机器人被广为注意,并成为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了新的热点,许多大型会议均设多个专题讨论,国际上的著名学 者有 Warldron、 Roth、 Gosselin、 Fenton、 Merlet、 Angeles、 Sugimoto、 Lee、 Kumar 等【 10151
21、。 并联机构从机构上看,是用 6根都可以独立自由伸缩的支杆,它们分别用球绞 和虎克铰与上下平台联结,这样上平台相对于下平台具有 6个独立运动,即有 6个自由度,在三维空间中的一定范围内可以作任意方向的移动和绕任意方向、 位置的轴线转动。这种机构在 1965年由 Stewart16提出,原是作为飞行模拟器 用于训练飞行员的。作为上平台的机舱由 6个液压缸支撑和驱动,可以使机舱 获得任何需要的位姿。 并联机器人与已经用的很好的、很广泛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往往使人感到它 并不适合用作机器人,它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它的活动上平台远远不如串 联机器人手部来得灵活。的确,这种 6 TPS机构的并联机构其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PS 并联 机器人 工作 空间 分析 异性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