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





《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6卷第3期V0156 No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年5月May 2017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 周丽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 本文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分析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和家庭城乡背景等对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
2、越高。重点高中入学机会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从总样本看,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家住城市,父亲职业层次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子女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都显著更高;分城乡和性别子样本看,均表明家庭背景越好,进入重点高中概率越高,其中农村孩子进入重点高中比城市孩子更加依赖父亲职业层级,女性比男性更加依赖家庭教育和城乡背景;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重点高中是对进入重点高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家庭背景;重点高中;入学机会一、引言教育是弱势阶层家庭子女实现社会地位跃升的重要工具。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质量教育,能够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子女的人力资本,继而为其提供进入职业金字塔顶层
3、的机会,进而促进社会正常有序的代际流动,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机会大大提高,毛入学率由1992年的26提高到2015年的87,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使更多家庭的子女得到了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进入大学的机会。虽然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在数量上大大提高,但是教育质量如何?增加的教育机会在各阶层中是如何分配的?这些问题值得关注。高中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学业成就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都与高中教育机会紧密相连。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差异既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差异的延续和直接体现,也是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差异的基础甚至是直接原因。
4、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高中,从而增加进入好大学的概率,家长们绞尽脑汁,“天价学区房”、“课外补习热”、“高考移民”现象不断。这充分反映了教育质量不均衡的现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如何协调“质量”和“公平”,促进“有质量的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家庭背景视角研究重点高中教育机会均衡的现状,重点分析重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维护社会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所共同遵循的理念,也是各国政
5、府宣称要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什么是社会正义呢?罗尔斯提出的两大正义原则为:第一,自由平等原则,适用于公民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基本权利方面的正义问题;第二,差别原则,适用于分配正义问题。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中,把对公平的理解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其一是公平的机会。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或她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收稿日期 2017012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研究”(71473007)146万方数据拥有的背景决定的。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包括性别、人种、出生地点和家庭背景)不应该决定个人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政治上的成就。其二是避免绝对的剥夺,避免
6、绝对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机会均等思想引入了所谓的责任概念,认为影响产出不均等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那些个人无法控制从而超出个人责任范围的因素,可以称其为环境因素;其二是努力因素,由需要个人为之负责并会影响个人产出水平的各类行为所构成。机会均等主义者认为,环境因素带来的产出不均是伦理上无法接受的,社会应该对其予以矫正或补偿,而努力差异带来的产出不均与道德无涉,社会无须均等化其带来的差异。个人受教育水平同时受到环境因素与个人努力的影响,按照上述机会均等思想,社会需要加以纠正与补偿的,是环境因素差异所带来的那部分教育机会的差异,称之为教育机会不均等。本研究主要关
7、注家庭特征变量环境因素对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作为影响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的内涵比较宽泛。对于教育而言,家庭背景通常指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或收益的家庭资本。科尔曼指出,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此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户籍等都是家庭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在探究家庭背景对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时,主要采用以下指标:一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二是父母的职业阶层,三是家庭的收入水平,四是城乡差异。比如,采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入学机会的重要指标。人们发现,那些来自优势家庭背
8、景的孩子受教育水平总是高于来自弱势家庭背景的同龄人。按照机会均等原则,家庭背景是个人所无法选择的,因此无须为之负责,由此带来的教育差异被认为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根据以往研究,优势家庭的孩子通常受教育水平较高主要有以下三种机制或者渠道:第一,家庭的经济条件好有利于孩子受更多教育。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能够更加轻松地承担教育成本,从而防止孩子因为经费负担而较早地离开学校。并且收入高的家庭可以有能力应付不断增加的课外教学辅导,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提高成绩的机会。第二,父母社会地位高的孩子容易受更多教育。社会阶层地位较高家庭出身的孩子由于无须过多考虑就业难问题,从而可以更加从容
9、地去获取更多的教育。第三,家庭文化资本多的孩子能够受更多教育。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拥有更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接受更多教育。另一方面,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来提高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家庭(父母)的文化资本对孩子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家庭背景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不同。在对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上,考虑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城市已经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问题,关于是否完成义务教育的研究大部分以农村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更多研究是集中在家庭背景对非义务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上,在高中教育机会的获得上,李云森和齐豪使用CHIPS 2002的农村
10、部分数据,以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基础教育普及政策为父母教育的工具变量,研究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是否接受10年以上教育有正相关的因果联系。也有研究表明,成年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同胞数量多不利于孩子高中入学;父母,特别是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对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吴晓刚基于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教育分层的趋势,发现农村户口子女的状况相比于城镇户口同龄人来说变得愈加不利,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入学状况的影响作用增大了。尽管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普及的结果,农村户口孩子获得初中教育机会相对增加了,但是获得高中教育升学
11、机会的城乡差距却在扩大,即使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后,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高中升学率的影响仍然呈增加趋势。孙志军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县级教育支出数据,以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为分析对象,发现父亲城镇户口、父亲受教育年限多、父亲收入高、父亲职业阶层地位的提高对获得高中教育机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总的来说,在家庭背景特征方面,大部分研究都认为父亲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高中入学有正向影响。所有分析趋势的研究均发现,城镇户口对非义务教育入学,尤其是对重点高中机会获得的正向影响在持续增加,说明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仍在拉大。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入学机会发
12、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刻画并解释这些变化。因此,本文利用47万方数据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分析家庭背景(包括家庭城乡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三、调查数据及研究方法(一)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的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课题组于2014年5月至8月对全国97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总计回收问卷109004份,有效问卷100941份。(二】变量设计本文实证分析部分的因变量有两个,第一个是重点高中,是二元分类变量,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参照组);第二个是重点高校,分
13、为三类,分别是“C9”院校和非“C9”院校(参照组),“985”及以上高校和非“985”高校(参照组),“211”及以上高校和非“211”高校(参照组)。本文的关键自变量是家庭背景变量,包括家庭教育、职业、经济和城乡背景,分别用父亲的受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所在地表示。在本次调查中,父亲受教育年限是分类变量,本文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中或中专、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的受教育年限分别取值为22年、19年、16年、15年、12年、9年、55年和1年,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连续变量;在调查中,关于父亲职业问题共有12个选项,分别是:(1)行政管理人员(处级及以上);(2)企业高层
14、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4)技术辅助人员;(5)一般管理及办事人员;(6)商业、服务业人员;(7)个体户;(8)私营企业主;(9)农(林牧渔)民;(10)工人(生产运输设备等);(11)进城务工人员;(12)无业。由于职业分类过细,为了减少回归分析中进入虚拟变量的个数,本文拟将职业分类合并。借鉴杨中超和岳昌君2016年研究中的分类方法本文综合考虑职业赋予其的权力、技术和资产,将(1)行政管理人员(处级及以上);(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8)私营企业主这四类职业定义为高层管理技术人员或企业主,命名为“高层职业”;将(4)技术辅助人员;(5)一般管理及办事人员;(6)商
15、业、服务业人员定义为一般技术管理人员,命名为“中层职业”;将(7)个体户;(9)农(林牧渔)民;(10)工人(生产运输设备等);(11)进城务工人员;(12)无业定义为基层工作人员,命名为“基层职业”。家庭人均年收人共有七个分类,分别是:(1)5000元及以下;1 4R(2)500110000兀;(3)1000125000兀;(4)2500150000元;(5)50001100000元;(6)100001150000元;(7)150001元及以上,考虑到既要体现收入的区分度又要保证各分组人口比例差距不要太大,本文将调查中的最高收入两组合并为第六组,以(1)5000元及以下作为参照组。家庭所在地
16、共有5个分类,分别是:(1)直辖市省会城市;(2)地级市;(3)县城或县级市;(4)乡镇;(5)农村,本文将(1)直辖市省会城市;(2)地级市;(3)县城或县级市定义为家在城市,将(4)乡镇;(5)农村定义为家在农村。另外还加入了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区作为控制变量,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将家庭所在地区分四类,分别是京津沪、东部(不包括津京沪)、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入该控制变量主要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不同区域的学生在进入重点高中机会上的不均等。表1变量描述因素具体变量 说明凼变量重点高中 重点高中设为1,普通高中设为0重点
17、高校 “C9985211”高校设为1,其他院校设为0关键自变量家庭背教育背景(1)父亲受教育年限,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连景变量 续变量(2)父亲的职业,分为高层职业、中层职业和职业背景基层职业=类,以基层职业为参照组经济背景(3)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六组,以5000兀及以r为参照组城乡背景筹翥筹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洲农其他控制变量性别 (5)女和男,以女为参照组家庭所在地区(6)京津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四类,以京津(三)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Logit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家庭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因变量Y为进入重点高中的虚拟变量,重点高中学生取值为1,非重点高中学生取值为0,二元I。ogit回
18、归方程如下:Logit(P)一br兰下)一a+届x,+九z,+ (1)其中P表示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p(1一P)是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与进入普通高中的概率之万方数据比,定义为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x表示代表各家庭背景因素的解释变量,具体为:(1)父亲受教育年限;(2)父亲职业;(3)家庭收入;(4)家庭所在地。Z表示代表非家庭背景因素的控制变量,包括:(5)性别和(6)家庭所在地区。详见表1。考虑到如果进入的高中类型对于进入不同类型的院校具有重要影响,也就可能存在通过家庭背景变量影响子女进入重点高中机会来影响进入重点高校的概率的路径。下面将采用I。ogit计量方法进一步对高中类型对进入重点高校
19、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果重点高中对进入重点高校具有显著性正影响,那么就说明家庭背景因素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会延续到进入重点高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恶性循环。因变量Y为进入重点高校的虚拟变量,重点高校学生取值为1,非重点高校学生取值为0。本文将重点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C9”高校,“985”高校(包括C9高校)和“211”高校(包括“985”和“C9”高校),考虑到高中类型对于进入不同类型的重点高校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模型(2)分别以“C9”高校、“985”高校和“211”高校为因变量进行Logit回归分析。Logit(P)一L行(南)一口4-蛹+纪+8 (2)其中P表示进入重点高校
20、的概率,P(1一P)是进入重点高校的概率与进入非重点高校的概率之比,定义为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比率。X表示高中类型,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组。z表示代表非高中类型因素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性别、父亲的职业、父亲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地区和高中学科类型,每个变量的分类和模型(1)的相同。四、进入重点高中机会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异分析(一)总体特征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该样本中属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为452,重点高中学生比例为548;女性占579,男性占421;农村学生占582,城市学生占418;父亲文盲学生比例占19,小学学历占162,初中学历占389,高中或中专
21、学历占244;专科学历占85,本科占89,研究生学历占13;父亲从事基层职业的比例占733,中层职业比例占116,高层职业比例占1526;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占352,500110000元的占247,1000125000元的占1901,2500150000元的占109,50000100000元的占64,收人100000元以上的占38;家庭在京津沪地区的学生占24,东部地区的占414,中部地区的占319,西部地区的占243。表2样本描述分析 单位:(二)分学生家庭背景的描述性分析本文将首先比较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学生群体中家庭背景的结构状况,探究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是否公平,社会中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 背景 我国 重点高中 入学 机会 影响 基于 2014 年高 教育改革 学生 调查 实证 分析 岳昌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