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一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姜鹏 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一百零一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一百零一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一百零一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找寻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觉,资治通鉴中尽然没有李白。 深化核查后,读者们会发觉,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许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
2、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假如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行能成为矗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行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明显,马虎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 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确巨大,总字数约三一百零一万不到。 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一百零一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
3、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解并描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斗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排列一遍,也许也不止两万字。然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汹涌澎湃的九年给讲完了,何等惜墨如金! 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一百零一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担当的任务与内容比,三一百零一万字却已经是节约到不能再节约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
4、提到,李白、屈原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起先日益重视从历史中吸取阅历教训,并形成阅读、探讨历_史的稳定传统。这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污,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到宋代中期,重量也已经特别大。今日被我
5、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冶通鉴起先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始终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一百零一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活中所描述的状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仔细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仔细,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 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
6、人员有可能对它进行细致阅读。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依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可以忽视,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 李白不见载于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辣猎赋。 (摘自2022年6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第段尽然在文中的意思是_。(2分) 2.作者为什么说马虎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3分) 3.依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何况 B.假如 但是 C.假如 因此 D.虽然 但是 4.把下列
7、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 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定须要有标准。 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 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当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 司马光讲得很清晰,他编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供应历史参考,便于他们吸取历史阅历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A. B. C. D.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治通鉴选择人物看似网漏吞舟,其实并非如此。 B.第段以抗战八年类比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惜墨如金。 C.第段所引用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资治通鉴编纂方法。 D.资治通鉴的编纂
8、标准确定了对历史人物和事务的取舍。 6.联系全文,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选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子虚赋、上林赋,却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3 1题。(1 8分) 汪国真其人其诗 彭 俐 2022年4月2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0分病逝,享年5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马上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记得那是11019年的秋天。 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出名气,但是他目光犀利,谈
9、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爱好,都喜爱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开心,诗句不长,也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很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须要费神费劲又不讨好地揣测,最终懊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特别得体,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这篇评论发表在20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读汪国真的诗。 上世纪,80年头末和90年头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
10、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真,不惜版面地赐予隆重推出,应当说是特别有魄力,有眼光,也是特别难得的。 假如说北京日报最早发觉、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具体论证、一锤定音的深远效果(即便今日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
11、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爽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妙的情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一般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妙的情感。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痴迷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很多名篇佳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高校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一百零一首中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12、 佳句妙语如珍宝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酷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胜利,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将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酷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圈真和我渐渐从生疏到熟识。 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101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起先,一发不行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
13、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论他的胜利。他兴奋地讲解并描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叨念诗集天文数字的发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那么邪性呢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队,委婉,不失高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显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2022年第6期新阅读) 7.第段
14、画线句的作用是_(3分) 8.第段为什么列举了很多作家(3分) 9.对第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确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看法是仔细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致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10.联系全文,赏析第段。(3分) 11.第段用了其次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可堪孤馆闭春寒,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柳永八声甘州) (3)_,断桥头卖鱼人散
15、。(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4)吾尝终日而思矣,_。(荀子劝学) (5)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操千曲而后晓声,_。(刘勰文心雕龙) (7)_,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黄钟毁弃,_。(楚辞卜居)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 31 5题。(8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瑞脑:一种香料;金兽:铸有兽形的香炉。 13.按字数这首词属于_。(1分) 14.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
16、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 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孤独。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凉爽。 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高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15.最终一句人比黄花瘦广泛传诵,分析本句好在哪里。(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 61 9题。(1 7分)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历。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
17、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
18、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人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 (摘自三同志) 【注释】常林的父亲,字伯先。挝,zhu,打。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有父党造门( ) (2)不知所责多少( ) (3)为诸生所白( ) (4)林遂称疾笃 ( )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
19、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历。 18.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2分) 19.常林接连升迁,请详细分析有哪些缘由(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1 4分) 袁州州学记 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官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优,闻而是 ,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一
20、百零一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日: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袁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潭礼乐以陶吾民: 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摘自古文观
21、止) 【注释】祗:尊敬。尼:停止,阻挡。厥:其。黝:淡青黑色;垩:白色泥土。廪:粮仓。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谂(shn):勉励。草茅:指在野的人。 22.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2分) 21.可填入第段 处的词是( )(1分) A.诸 B.之 C.者 D.夫 22.第段详略得当,用自己的话分别指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概括详写的作用。(3分) 23.赏析第段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 24.对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莫非只是几个人的羞愧,掌权者也会很忧虑。 B.不只是几个人感到惭愧,掌权者也感到忧虑。
22、C.岂只是你们个人的羞愧,也是治国者的忧虑。 D.诸位惭愧于事无补,治国者的忧虑事关重大。 25.简析第段李觏勉励众人的讲话思路。(3分) 二 写作73分 26.依据以下材料中的两种倾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原委该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看法因人而异。许多有钱人选择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期望孩子成为精英:而有位老板的做法却与之相反,他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一般人。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答案 一 阅读80分 (一)(17分) 1.(2分)李白是唐朝最闻名的诗人之一,资治通鉴中没有出现让人(或这位读者、他)出乎意料。或:资治通鉴中没有李白这样的名人,让人出乎意
23、料。(李白闻名,1分;资治通鉴中没有出现令人出乎意料,1分:只答:竟然、出乎意料,不得分。) 2.(3分)李光地这样的读者没有相识到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和选择标准(2分),错误地认为资治通鉴网漏吞舟(或漏螭了重要的历史人物)(1分)。或: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并不是真正的将历史名人疏忽了,而是为了让统治者鉴往知来,总结其最精华的部分。而李光地这样的读者却未能相识到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的惜墨如金。 3.(2分)B 4.(3分)D 5.(3分)c(不是方法,是目的和标准) 6.(4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供应历史参考,便于他们吸取历史阅历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而子虚赋、土林赋是文学作品,
24、与治国无关(或因为司马相如不是政治人物),(2分)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规范的问题,与治国有关,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2分)(本怨对谏猎赋加个注释,但如此就告知答案了,学生如能联想到学过谏太宗十思疏,由涞措二字,还是能够回答的。) (二)(18分) 7.(3分)否定当时某些故弄玄虚(玩弄技巧1的诗歌现象,反衬汪国真诗歌的轻松、不晦涩。(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8.(3分)为了说明北京日报最早发觉了汪国真诗歌的价值,(2分)有魄力,有眼光。(1分,其一即可)(照搬第段最终一句,1分;通过列举闻名作家,突出当时汪国真的水平及其作品被重视的程度,1分)。 9.(6
25、分)A.引文只评价其诗,未涉及其入;E.精致绝伦言过其实,引文部分强调的是他的诗凝练、清爽、精致。 10.(3分)结构上承上启下,使行文连贯;(1分,其一即可)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借喻、借代、一语双关均可,1分),赞许汪国真的诗独树一帜,自成一格(2分,其一即可)。 11.(3分)拉近了作者与汪国真的距离,(1分)便于表达对汪国真诗歌的赞许之情,增加了感染力。 (三)默写。(6分) 12.(1)杜鹃声里斜阳暮(2)一番洗清秋(3)落花水香茅舍晚(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何当共剪西 窗烛(6)观千剑而后识器。 (7)人生到处知何似 (8)瓦釜雷鸣。 (四)(8分) 13.(1分)小令 14.(
26、3分)c(凉更含孤寂凄凉意味) 15.(4分)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或运用比方和拟人手法),既清爽秀美,又使词人为相思而憔悴的形象跃然而出(2分),更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衬托出词人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2分)。 (五)(17分) 16.(4分)(1)登、到、来到、到探望(2)索取、索要(3)上告、告状、控告、报告、告(4)重、病重、病危 17.(6分)派众门生在隶属的县里暗中窥伺官员及一百零一姓的过失,发觉便马上把他们关押起来,然后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来赎罪,假如计较、延误期限就杀尽宗族,来树立威历。 诸:众、各、一些:属:隶属、下属;微:暗中、暗暗地;伺:窥伺、窥探、视察;负:罪过、过失、过错
27、(与罪同义);责:拷打、惩处、责罚,或索取考责钱谷赎罪译为严刑拷打索取钱谷赎罪也可以,如此与下文不知所责多少的责意同;稽:计较、争辩;迟:延迟、延误;稽迟:合译为延误、延迟、拖拉等即可;夷:削平、诛灭、杀尽;崇:树立、增加、增高、抬高。错1处减1分,至多减6分。 18.(2分)在当前形势下,应广施恩德,任用有才之士,(1分)如此,才能扶助朝廷,建立功名(1分)。(答希望从宽处理自己的叔父不得分不是陈述的主要意思。) 19.(5分)(1)有政绩:做南和县县令,治化有成;(2分)(2)有见识,有谋略:文帝要亲自领兵讨伐 叛军,常林劝其还是坐镇京师,只须派手下将领前去讨伐,文帝听从了他得看法,手下将
28、领果真将叛军歼灭。(2分)(3)节操清峻。(1分) 参考译文: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挚友登门探望,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你怎么见了我不行礼常林说:虽说应敬重客人,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字,我为什么还要行礼呢于是大家都嘉许他。 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派众门生在隶属的县里暗中窥伺官员及一百零一姓的过失,发觉便马上把他们关押起来,然后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来赎罪,假如计较、延误期限就杀尽宗族,来树威历。 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王匡大怒,把他关进牢房治罪,整个常氏家族很惶恐,不知道要索取他们多少钱粮,还担忧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
29、彪,说:王府君靠着文武高才,到我们郡来当太守,鄙郡山河相绕土地宽阔,一百零一姓富足,又有许多贤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整个华夏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但如想要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风归附,纷纷响应,共同平静暴乱,除天时、地利外,还要靠人和。假如这三条同时具备,不是可战无不胜吗但假如对一百零一姓没什么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那么也就快灭亡了,哪有时间来匡扶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啊! 对此,请您想一想这个问题!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状况说了,胡母彪马上写信责怪王匡,王匡就宽恕了常林的叔父。 并州刺史高干上表举荐常林为骑都尉,常林婉言谢绝
30、,后刺史梁习又举荐常林当上了南和县的县令,常林治理和教化都很有成效,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都有政绩。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担当功曹。太祖曹操西征时,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担心。曹丕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幽州,对于贼寇的状况,是可以揣测推断的。北方的官吏一百零一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乱,受教化已久,安安分分的占大多数。田银、苏伯是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才智不足,难成大患。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将军在此坐镇天下,如轻易出兵远征,即便取胜也不算智勇双全。曹丕听从了他的看法,便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果真很快就把叛军歼灭了。 常
31、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又担当丞相府的东曹。魏国建立以后,被授予尚书。曾丕称帝后,他被提升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明帝曹睿即位后,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却称病重制止了。以后他又被授予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朝廷像对待公爵那样为他拳行了葬礼,谥号贞侯。 (六)(14分) 20.(2分)写地方官员对办学敷衍的看法和办学现状,与下文(第段)祖无择主动办学的行为形成显明对比(或:为下文祖无择主动办学的行为做了铺垫),(1分)反映袁卅学办得的确不同凡响(卓有成效等)。(1分) 21.(
32、1分)B 22.(3分)详写:建学校的打算工作(或:建立前从选址、备料、房屋结构、装饰粉刷等各个方面逐一叙述)。(1分)略写:建立过程(或:建立过程仅有最终一句;原来的学官仅有学宫阙状。其一即可,1分)。详写的作用:表现祖无择为办学尽心竭力,一丝不苟。(1分) 23.(3分)该句运用整句,形式整齐、节奏显明、气概贯穿,(1分)使人深刻相识到儒家的教化之道维系人心的作用。(2分) 24.(2分)C 25.(3分)首先谈历史上的阅历教训,说明教化事业的确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接着,转向现实,指出朝廷提倡办学的宗旨所在。最终对弄笔墨以徼利达的人提出严厉指责。 (各1分) 参考译文: 皇帝二十三年,下
33、诏吩咐各州县设立学校。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尊敬地顺承皇帝旨意;有的借官员、老师的名义,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诵读的声音。上面提倡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来儒生,了解到学校残缺的状况。他很担忧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渐渐减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暑页川人陈优通判,听了他的话认为状况的确如此,看法与祖无择完全一样。 他们一同察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相宜改建为学校,于是确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立学校。那里土地干燥坚硬,那里地势朝南,那里建筑材料特别优良。学校
34、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洁白、红漆等色,完全按规定建立。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家之所,厨房、粮仓都有支配之处。各种器物打算齐全,大家同心协力建立。工匠技艺超群,官吏督促勤,没El没夜地加紧建立,过了一年,学校就建成了。 在将要开学时,盱江人李觏勉励众人说:那虞、夏、商、周四代的状况,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了。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鏖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倒戈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原因。汉武帝即位于民富l:a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努力推行儒学,所以风俗教化的淳厚,始终
35、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慑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吩咐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风尚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校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可以谈礼乐来陶冶我们一百零一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精神上有支撑,行动上有法度。这就是朝廷提倡办学的意图。假如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事以求显达,那岂只是你们个人的羞愧,而且也是治国者的忧虑。 二 写作73分 26.作文(略) 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