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三篇.docx
《《道德经》读后感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感三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读后感三篇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道德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道德经读后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道德经又过了一遍,准确地说是完整背诵了一遍。假如说第一遍阅读是俯视,是粗略了解概貌,那么其次遍算是深化丛林,起先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道德经里的奥妙。道德经既然称之为经,以我之鲁钝就算诵读许多遍,也只能是高山仰止,并不敢说驾驭了其中几成的才智,但还是可以斗胆写写读后收获。都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其中有大量朴实辩证法思辨哲学观点。老子的那些话语假
2、如放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想必都是大白话。没有特别严密的逻辑,但句句都富含哲理。或许他本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超脱,他的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说给当时的诸侯王们听的。比如如何无为而治,比如如何爱民治国,比如如何治军打仗,等等。语重心长,专心良苦,还是希望当时的君王们为天下着想,为苍生着想。在他仙风道骨的外表下还是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心。只是不同于孔孟的仁义,老子希望侯王将相从根本入手,从道和德入手。他是不屑于提仁和义的,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道和德之后的仁、义、礼每况愈下,老子是不会去提倡的。他只规劝侯王将相做好的事,并告知他们什么是
3、好,至于详细用什么样的程序去做到好他并不管,事实上他也是厌烦规则的,他认为只要深刻地相识了道和德并按其内涵行事就行了,并不须要肯定的规式。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里讲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什么意思呢?小国寡民,自福自足,用不着买卖,就算有计量器具也用不着;大家都看重死亡,都不想远行,就算有车有马,也没有人原意去乘之远行;就算有军队,也没地方去打仗,用不着了;人们也用不着有学问,回来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他认为这就是志向社会的样子。所以,老子
4、尊道贵德,并不提倡仁义礼智。但后来的孔子却是从仁礼处入手,他希望侯王将相要仁,并以礼制来约束、规化人民。他们两者所占的高度不一样。比较老子和孔子本意是给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找一个坐标。老子及他提倡的道或以他为宗师的道教在哲学体系里的坐标在厚黑学中李宗吾有过精彩的论述。按李宗吾的观点,我可以画一个坐标,老子的思想处在0的位置,假如按人生来比方,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婴儿刚诞生的时间。老子特殊崇尚如如婴儿般的无为,他认为婴儿骨弱筋柔却能握固,终日号而不嗄,成天号哭但嗓子不哑,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不知男女之事却能全博。所以他认为婴儿的状态是人生中最好的状态,所以他提倡的修行也是让人致虚守静,复归于婴儿。老子的
5、思想也不全是让人退回到婴儿状态,他还教大家入世,教大家如何爱民治国,如何用兵打仗。他的思想进可入世,退可出世。也就是说在那个坐标上,道可往后,是正数,是入世;道可从0点往前是负数,是出世。佛教的释道则是一味地教人们如何出世,让人们坐地成佛,追求虚无的极乐世界,也就是教人们一门心思探讨坐标那个0点之前的世界。儒教的思想则是将如何入世、入仕,讲的都是0之后的正数世界里的事。道教思想刚好处在中间,进可至正数世界,退可去负数世界。道德经或许还该有别的坐标,比如从哲学体系及中华文化的动身点,它与易经同样处于中华哲学体系乃至文化体系的金字塔尖,但二者内在逻辑结构不同,道德经同于论语,都是先哲语录合集,富含
6、哲理、富含才智,但前后文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只是道德经比论语视角更高远,更注意哲学思辨而已。而易经集合了多数代先哲的才智,前后卦或每一卦六爻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先天八卦成于伏羲,后天八卦成于周文王,再经周公及后来的孔子完善卦辞卦爻,才呈现出今日我们看到的易经的面貌,俨然是一部结构精致、逻辑严密的科学巨著。易经中也包含丰富的哲学才智,不同于道德经的笼统辩证哲学观点,易经不但讲道理,还告知你怎么去做,易经里的道理是可以推算的,可以量化的。道德经是由一至三十七章的道篇和由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的德篇构成,易经也是由上部两部组成,上部自乾卦至离卦共三十卦讲天道,下部自咸卦至未济卦共三十四卦讲人道。前后卦
7、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比如自咸卦至既济卦的人道部分,俨然就是人一生起起伏伏的过程。言归正传,还是说道德经吧,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叫道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源自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的宇宙很小,无限小,就是一个质子,一个中子,比这还要小,某一时刻这个无限小的东西大爆炸,然后无限扩张,才形成了宇宙,今日的宇宙还在无线膨胀中,是大爆炸的持续。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呢?爱因斯坦说不探讨,因为他的相对论只适合于宇宙产生之后的时空。但按我们的认知去理解,既然宇宙来自于一个无限小的质子或中子或更小的什么子,但总归是有,那么这个无限小的子从何而来呢?
8、莫非突然间从无中产生了吗?我认为老子说的这个道就是那次宇宙大爆炸前的宇宙,混混沌沌,什么也没有。至于是不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也不去探究,也无法探究,反正知道它是一切宇宙万物的来源。这个道有两部分组成,大爆炸前的我们不知道的那部分叫无,大爆炸之后,起先有实物之后的部分叫有,是可以描述的那部分道。但这种我们可以望见、可以摸着、可以闻到的道已经不是大爆炸之前的那个道,但它还是那个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总的来说,大爆炸之前的无和大爆炸之后的有都是老子认为的道,只是同出而异名罢了。这就引出了老子思想体系里特别重要的两翼有和无,老子的许多哲学观点都是从有和无相辅相成的角度在阐释朴实的道理。比如我最喜爱的
9、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陶泥做成了一个器具,围成了一个空的或无的区域,正因为有中空的无,我们才可以把它拿来当器具运用。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啊,对我们有用的不是陶泥本身,而是由它围成那块空的空间。所以做什么事不能太满,所以不能把一天中全部的零碎时间全用来刷头条,所以不能让组织总是绷紧神经,肯定要留白,只有留白的自我、组织才是有用的。陶泥没用吗?其实也有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陶泥是有,是我们已经得到的利益,是为我们供应便利的东西,但我们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得到这部分便利,而是以这份便利为抓手,由其
10、围成或引申出的那部分空的东西才是我们须要的。所以学习学问只是得到了有型的便利,由学问孵出的才智才是我们根本上去追求的东西。第五章天地不仁中老子以风箱作比方,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之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天地就像分箱,不动的时候是虚无的,蕴含着无穷能量但不会溢出,只有动起来时其中的能量才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但是动得快了也不行,太快了反而没风了,保持一个适中的速度最好。在这句话中的意涵很能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纵观全书,老子在许多方面都在追求虚而不淈,动之愈出的境界。换个角度来看,构成风箱的木头箱子以及箱内的风板是有,是组成风箱必不行少的实物部分,但这个木箱围成的中空部分,也就是那
11、部分无的部分才是对我们有用的。以木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个风箱究竟好不好用,取决于做成它的木板的质量,取决于内部风板与母板间的密封性,取决于里面的风板上扎的是鸡毛还是鸭毛或其他什么毛,只有恰到好处的木板和风板及鸡毛构成的风箱才会给人供应最便利的器,越便利的器具才能形成最好的无,所以实和虚是相辅相成的,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当然应当效法风箱所蕴含的哲理,以辅自身之修为。老子认为我们要像圣人一样去自修。圣人是什么样的?圣人就像小孩手里的彩泥,一团混沌,没有形态,自我收缩。只有须要时才变成各种器物。以经为证: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行识。夫唯不行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12、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站在好用的角度,管理一个团队或公司该如何管呢?老子的答案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的理解,最好的管理是不管,最好的说教是不说。但老子的话当然要按他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去理解,不能只看表面文字的意思。什么是最好的管理?当然是不主动的管和教,那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