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课件.docx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课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课件篇一:八年级芦花荡 2022-2022学年度年级班 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教书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教书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教书 2022-2022学年度年级班 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教书认认真真工作 踏踏实实教书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其妙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
2、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图片
3、)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本来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 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
4、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篇短篇小说。 三、教学过程 1、识记重点字词 寒噤 仄歪 提防 穿梭 张皇失措 疟子 黄稍 吆喝 竹篙 转弯抹角 苇塘 蹿 趴 扒飒飒 打牙跌嘴 疟疾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仄歪:歪斜,倾斜 (3)提防:小心防备。 (4)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5)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6)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整体感知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5、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
6、,老当益壮的气概;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4)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四、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五、课堂练习 、巩固字词 、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完成学导练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字词 、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
7、问题研究(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三、深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五、赏析景物描写(景随情移,情景相生)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
8、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
9、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
10、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
11、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
12、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篇三: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及课件 76中语文备课组汪秀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故事情节;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复述了解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
13、 雄的人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识记)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提防(dfang) 疟子(nu) 悠闲(yu) 寒噤(jn)舀水(yo) 蹿(cun) 仄歪(z)飒飒(ss) 吆喝(yohe)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张皇
14、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看到过很多反映我军民抗日的影片吧,现在就请大家将教材打开到一个彩页,今天我们就要讲述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三、资源共享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芦花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