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docx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篇一: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以物示意】根据古书记载和文物考古推断,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大概是采取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个别部落60多年前尚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他们有着原始的通信方法:在景颇族中,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麻烦。 【结绳记事】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击鼓传令】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2、,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记载,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就是通过击鼓,用声音来传报边境的军情。在甲骨文记载的殷商盘庚年代边戍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有“来鼓”二字,表达的就是“击鼓传令”的意思。据考证,殷商时代强大的敌人多在西方和北方,在边境上商王不仅派重兵把守,还设置用铜做成的直径达23米的大鼓,将其置于高高的架子上,旁有兵丁守候。一旦出现敌情,守鼓兵丁立即敲击大鼓,通过鼓点的间隔节奏来表示不同的内容。鼓声频传,一站接一站,把外敌入侵的紧急军情,迅速向天子报告。春秋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这种用鼓声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是成了作战通信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起到了通信联络的作用,确保各
3、国能及时联防,共同对敌。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楚厉王有一次喝醉酒了,擂起大鼓,全城 军民纷纷拿起武器集结在王宫门前,楚厉王猛然惊醒,赶紧告诉大家这是一场虚惊。我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来指挥战争。利用战车作战时,主将和各级将领的车上都横悬着鼓,其余的战车必须按照主将的鼓声冲锋。通过整齐沉重的鼓点来表示冲锋的意图及节奏,用能够穿透整个战场的金属锣声来传达撤退的命令。 【烽火通信】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
4、,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5、最终导致亡国的的故事尽人皆知。 【符节】符节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先秦符节的种类甚 多,形状各异,用途有别。已知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有的用以征免税收,如作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节;有的用以发兵作战,如作虎状的“辟大夫”铜虎节等;有的用以驿传邮递,如作龙首状的“王命传”铜龙节。此外还有作牛形、鸾形、燕形和凫形的。现存战国时期的符节,除陕西长安出土的错金“杜”铜虎符称符外,其他大都称为节而不称符。汉代亦用虎符,大体沿袭秦制。宋以后皆用牌。历代符节种类繁多,其铭文反
6、映当时的政治、军事制度。 【信鸽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
7、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邮驿制度】乘马传递曰驿,驿传
8、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
9、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 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10、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民信局】在西南各省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宁波帮商人首创的“民信局”。民信局是由私人经营的赢利机构,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传递 信息 方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