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坪三中政 史 地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docx
《2022高坪三中政 史 地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坪三中政 史 地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高坪三中政 史 地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 高坪三中政 史 地 教 研 组 工 作 总 结高坪三中政史地教研组工作总结一、总体回顾:本学期,我组的教研工作从克服上一学期工作中的不足和进一步作好常规工作入手,接着以全面提高教化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提高老师个人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作为重点。充分调动组内老师的主动性,促使每个老师“功夫花在备课上、力气用在课堂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实力提高上”,朝着名师的目标努力,最终完成教研组的发展规划。二、主要工作: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2以“三课活动”为抓手,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3增加组内老师的教科研实力,完善网络教研和小专题探讨。4做好政
2、史学科初三毕业班的复习工作,确保中考升学率。三、详细工作措施(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化观念。老师的教化观念,干脆关系到老师的从教行为。为了更新本组老师的教化观念,本学期,我教研组将通过课标学习、听课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等形式,拓宽组内老师的学习渠道,更新教化观念,变更教学方式。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体会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探讨在政史地学科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本组老师的从教行为。(二)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本组老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教案除开学初、学期末的统一检
3、查,其余时间和作业批改由教研组长按惯例月查,作业批改要求刚好、精确,学生的作业订正需有反馈。以此来规范本组老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老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组内老师的专业成长。1、仔细而刚好地组织教研活动,特殊是组内老师的公开课活动要有质量,要注入课改理念。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加,听课老师在仔细做好记录的基础上,课后与授课老师要进行沟通,指出其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坦率而真诚地沟通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授课老师要进行课后反思,以促进组内老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本学期安排推出两堂骨干老师展示课,并要求组内每位老师有公开课、探究课,一学期组内公开课至少6
4、节。2、激励本组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胜利阅历和有效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主动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本组老师每学期写10篇以上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在总结反思中促进本组老师的专业成长。3、针对我组学科多、老师少,老师的工作量大的特点,必需要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内老师要相互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备课组内老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反思,使本组老师在沟通中成长。4、接着实行“小专题”研讨活动。为了变更本组教化科研滞后的现状,学期初依据学科特点,要求本组老师协商制定教研组小专题探讨题目。小专题的确定要做到小而精、有实效、可操作性强。并主动激励组内有实力的老师撰写教化教学
5、论文,努力形成深厚的教化科研氛围。(四)加快教研组信息化和多媒体教学的建设在上学期网络教研启动的基础上,接着完善教研组的网络教研工作。要求组内老师接着完善个人的教化博客,每位老师每月要在个人教化博客上,交一次本科教学相关教学资源(优秀课件、教案、试卷、反思、资料等),并尝试着与本校老师或外校老师进行网络研讨,体会网络教研的优越性。同时,充分发挥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做好“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整合”工作。要求老师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教学材料,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信息化进政、史、地课
6、堂,实现多媒体教学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五)主动开展其次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依据学科特点,政史地学科要利用学校的橱窗、教室的板报等,做为活动的场地,开拓其次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本学期每学科开展一次课外活动。(六)做好初三毕业班政治、历史课的复习工作为了确保中考升学率,必需帮助两位毕业班老师,做好初三毕业班政治、历史学科的复习工作。首先,毕业班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其次,毕业班老师要探讨教材,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仔细督促检查学生学问驾驭状况,刚好洞察学生在学习中和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耐性细致地进行个别辅导,多查阅资料,争取出好成果。扩展阅读:中政
7、史名词说明1遒邦制:是指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和体制。2儒家模式:是指依靠道德礼教等儒家思想来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模式。3儒家模式的管理形式: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行军事防卫。这种“限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根据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4、礼崩乐坏:即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化人心,并通过权利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行避开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5限制模式的政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占有全部资源,并依靠强大的权力来支配全部
8、资源的政府。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状况的改变,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假公济私,苟且偷生。2、王朝:所谓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政权的简称,也是阶级社会所必定发生的政治现象。4、兵邢合一:即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无论是来自新的还是旧的抗拒,事实上是巩固“礼崩乐坏”后所出现的社会秩序。简答题:1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军事制度:编练新军;行政制度:渐渐建立各部,建立责任内阁等;教化制度
9、:废除科举制,举新式学堂教化;法律制度: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订法律;嘉奖实业方面(出现了顽固派、实力派、立宪派)2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一、正式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须要中心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统筹,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三、政治体制改革须要社会力气的支持,而且改革必定须要新的社会力气支持。3王权的体现形式: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通过运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以行使王权;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限制各诸侯国
10、。4霸主权力的体现形式与王权的体现形式:相同之处是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样霸主就基本取代了王权的内容。不同之处是霸主还必需“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地位也不稳定,总是随着经济和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2.试述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经济发展、大规模斗争的须要;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心集权制度。构成中心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心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特点:“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限制官僚机构;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限制军队和官僚;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限制官僚和军队;在统治
11、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3、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肯定”的权力;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浩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4皇帝制度的内容:(1)皇帝独尊:(2)皇位世袭(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5皇帝的名位制度主要包括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别出心裁的崇高地位;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6皇帝名位制度
12、的特点:皇帝名位制度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是从多角度对皇帝进行推崇,事实上是为了确保皇帝的肯定权威,其特点显明又突出。第一,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应了皇权专制的本质。其次,皇帝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加强皇权的神奇化。第三,皇帝名位制度全面贯注了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总之,皇帝的名位制度不仅具有礼节仪式方面的作用,而且还集中反映着皇帝特有的身份地位,把皇帝塑造成“天王圣明”的超人,事实上都是围围着如何拱卫皇帝的政治权力。这样多种意义的综合,乃是皇帝制度的外部表现,也是皇帝制度不行分割的重要部分。7皇帝的权限: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
13、限的。在通常的状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皇帝驾驭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皇帝的权限虽无所不包,无所不统,但在行使权力时,还必需通过肯定的人员和机构,根据肯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皇帝须要驾驭全国军政状况,并依据了解到的状况来下达政令。8皇帝权限的行使方式:皇帝驾驭全国社会和军政讯息的途径主要有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9、1.嫡子继承制:夏代基本以传子为主。商代汤制定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其本身存在严峻的缺憾和危机,“九世之乱”。帝康丁以后,传子制度才基本确立,后来
14、又发展为嫡子继承制。周代:文王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周公时期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制度。择立太子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消亡:首先,取消宗法制在皇位继承上的确定作用;其次,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强调品德才能,对全部的皇子都有激励上进的作用;再次,基本上消退了因皇位继承所发生的政治纷争。2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1)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2)依据本王朝的政治须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
15、子为继承人;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3皇位继承的爱护和防范措施:重视对太子的教化和培育,为太子选定师、傅,设立东宫宫属,并赐予肯定从政实践的机会;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消退阻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10五、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专权1.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专权:帝王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外戚。帝王要保证妻妾对他们的忠贞,但同时又须要大批男女奴隶的服务,防止男性奴隶与妻妾发生不正值性关系宦官。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特点狭隘性:第一,宫闱争宠献媚助长统治者的生活腐化,加剧政治腐败,极大扭曲人的本性。吕后、贾后、
16、武后、李后、万贵妃。其次,太后临朝称制,有时是迫于须要,但在权势的诱惑下,她们贪立幼主,擅行废立,运用各种阴谋阴谋,经常演化为政治和社会的动乱。11.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1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运作方式:1)原则上应当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2)宰相的作用在于参考、执行等。2特点:1)其职位仅是最高行政官,不能世袭;2)宰相的职位是根据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3)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12宰相参议辅政制:中朝官的形成1.从西周政务处置规模不同的大朝、外朝、内朝来看,与宫城建筑的层次有肯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高坪三中政 2022 高坪三中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