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docx
《《鉴史问廉》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史问廉》观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 单位 姓名 )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需具备和善、能干、敬业、公正、遵守法律、明辨是非等基本品行,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喊,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可以说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心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近日
2、,我在工作之余仔细观看和学习了这部纪录片,深受教化,我认为这部纪录片主题显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特殊是在强势反腐深化人心的当下,此片更具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建了独树一帜的绚丽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阅历,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胜利阅历,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整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45分钟,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等,不仅在片名上就使人对 1 内容有了直观的相识,而且纪录片纵览数千年中华廉政史,从先秦到明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均有涉及。面
3、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众说纷纭的民间野史,摄制组潜心探讨、遍访专家,细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解并描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在第一集兴衰之思中,石崇和他同时代的富豪斗富比阔的故事给我很深印象:石崇诞生于世族大家,多次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比富。王恺总是以失败告终。为了帮助自己的舅舅,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无价之宝,不料当王恺把这些东西拿给石崇看的时候,却被石崇当场打碎。随后,石崇从家中拿出很多更为昂贵罕见的珍宝让王恺随意选择。这次斗富又一次以王恺的失败而收场。今日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石崇究竟有多少财宝,但它无疑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
4、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晋书石崇传中说,石崇在担当荆州刺史的时候,对路过荆州的商人大肆抢劫。依靠着这种明目张胆的抢劫,石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巨富。不过,这位高调炫富的富豪官员,很快就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公元300年,石崇被送上了刑场。临死之前他才意识到,正是那些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宝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这种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在其次集清官之念中,描述了包拯的故事: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 2 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致的砚台呈现
5、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解并描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闻。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当知州。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根据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很多做。民间传闻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觉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始终被传为佳话。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鉴史问廉 观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