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关晶.pdf
《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关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关晶.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4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No1,2017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术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关 晶大 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不是制度趋同的过程,而是制度多样化的过程。制度互补性理论为现代学徒制度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解释。制度互补性分析框架由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一认知性要素三个互补性维度组成。对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亦在此框架下围绕学徒激励、企业激励和质量保障三大制度基本功能
2、分别展开。比较结果表明:相互加强或相互弥补是现代学徒制制度互补的两大形式,均衡性系统倾向于相互加强,发展性系统倾向于相互弥补;制度弥补的着力点在于规制性的制度要素;学徒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核心在于提供良好的学徒职业前景预期;企业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核心在于降低学徒培训外部性偷猎风险;质量保障的制度互补性依赖学徒培养资质、标准、过程、评价多环节制度保障的相互加强;数量功能和质量功能的制度亦存在互补性。关键词:英国现代学徒制;德国现代学徒制;制度互补性;比较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了西方国家较为一致的职业教育改革战略。然而,相同的改革战略并不意味着各国发展制度的趋同。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现代
3、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恰恰是制度结构的多样性。作为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和莱茵国家的典型,人们经常对英国和德国展开对比研究。其中,德国是世界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典范,其成功不言而喻;而英国近几年来为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改革举措不断革新,年新注册学徒人数在过去二十年里已增长了近7倍(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14,P4),成绩显著。尽管如此,两个国家的制度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互补性(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种制度多样性的思路。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制度之间究竟是如何互补的?它们有
4、何规律?以往的研究对此涉及较少。本文通过建构制度互补性的分析框架,对英德两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结构进行深度解剖,力图打开现代学徒制度互补性的黑箱,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互补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不同国家现代学徒制度的多样性,更有助于我们在推动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主动、有效地进行制度配置。一、制度互补性分析框架的建立制度是“一些具有规范意味的实体的或非实体的历史性存在物,它作为人与入、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调整着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辛鸣,2005,第51页)。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制度性”,即它具有强制性、外部性、公共性、有界性、利益
5、性、明晰性或模糊性等制度的一般特征(张旭昆,2007,第106113页)。由于现代学徒制具有跨界特t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15JZI)046)。39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征,因此,它不是一个单一或孤立的制度,而是一组涉及了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或制度组合。在这样一个制度体系或制度组合中,其他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存在关联性和层次性,即制度结构(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s)。制度互补性理论即是基于制度结构的研究提出来的,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政治经济学家
6、罗伯特布瓦耶(Robert Boyer)教授。布瓦耶(2006,第114页)所表述的制度互补性是指“一种将不同制度形式相互粘连的力量”。制度互补性可以是两重的,也可以是多重的,互补性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学者将制度互补性的形式总结为两种类型:一是相同或相似制度逻辑的联合匹配,即在制度体系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不同制度安排相互促进,合力实现制度运行的秩序;二是相反制度逻辑的互补匹配,即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弥补(compensate)各自的缺点和不足而实现制度运行的秩序(王星,2008,第123页)。本研究便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展开的,即在现代学徒制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中,相关制度是互补的。如何解剖
7、制度结构进而分析制度的互补性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等的解剖方式过于简单,难以深度挖掘制度之间的互补关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WRichard Scott)认为制度存在三个关键要素:规制性(regulative)、规范性(normative)、文化一认知性(culturalcognitive)。规制性要素强调明确、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如规则设定、监督和奖惩活动;规范性要素是基于社会责任和道德评价的规则;文化一认知性要素是基于共同理解的信念和行动逻辑。三者的区别见表1(斯科特,2010,第58-67页)。同时,斯科特还认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大多数制度形式中,并非是某一单独的
8、制度基础要素在起作用,而是三大基础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在起作用。这些制度基础要素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是十分惊人的。而三种制度基础要素之间一旦出现错误的结合,将直接支持和引发不同的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混乱与冲突,并极有可能导致制度的变迁(斯科特,2010,第7071页)。基于这三大基础要素,斯科特建立了制度的分析框架。表1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这一分析框架对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互补性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首先,它以制度要素而非制度作为分析单元,这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复杂性。现代学徒制不是一个独立的边界清晰的制度,而是具有明显跨界特征的、涵盖多方面制度或制度要素的制度组合体。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组
9、合体,与其刚性地将其分解为若干制度,不如柔性地讨论其所包含的制度要素。其次,三类制度要素在现代学徒制中都存在,并且三种制度要素的划分能较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制度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本研究也对斯科特的分析框架做了一定调整。在斯科特的分析框架中,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其一端是有意识的要素,另一端是无意识的要素;其一端是合法地实施的要素,另一端则被视为当然的要素”(斯科特,2010,第59页),即三者是一种线性关系。然而,若仅基于线性关系,则很难说明三者的互补合力。因此,本研究在分析框架中将这三大要素的关系调整为带方向性的三维关系,在每个维度的方向性上做强、中
10、、弱三个程度判断的划分,由此构成分析的理论框架(见图1)。制度被认为是有功能的,甚至有学者认为“制度之所以被人为地选择和创造出来,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功能”(袁庆明,2011,第312页)。因此,对制度的分析和比较,必须将它置于对40万方数据关晶: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其功能实现的考察中。制度最为基本和核心的功能被认为是激励与约束(袁庆明,2011,第43页)。具体到现代学徒制,相关制度组合的功能目标都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与维持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数量;(2)提升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质量。其中,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数量是由学徒岗位的供需两方
11、面共同决定的,即企业激励和学徒激励两个方面。因此,可以把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功能分解成三部分:学徒激励、企业激励、质量保障。事实上,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各种正式制度都是围绕这三大功能目的来安排的。因此,本文对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互补性考察也围绕这三大功能展开。二、学徒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比较(一)德国现代学徒制在德国被称为“双元制”,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开展得非常普遍。每年约有50多万新增学徒合同,参加双元制的学徒总人数约占德国接受职业教育总人数的六成(BMBF,2015,P43)。有哪些制度因素保障了德国如此之高的学徒参加率呢?这里从三大基础要素分别展开分析。在规制性要素方面,德国教育体系的分轨制
12、为保障双元制获得充足的优质生源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制性保障。德国义务教育始于6岁,四年之后学生就进人了定向级。两年后,学徒被分流到了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法学校中,之后较难转换轨道。除文法学校外,其它两类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将进人双元制或全日制职业学校。虽然这种分轨被批评为包含了严重的社会分流倾向(Sehaaek,2009,P1760),但在客观上,它确实为德国双元制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生源。而优质的生源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开展双元制的意愿,保护了双元制的声誉和地位,提升了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规范性要素方面,德国青年对双元制的青睐首先得益于德国企业界对学徒制完成者的身份认可和雇佣偏爱。相比于全日制
13、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徒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要更多、更优。这是因为德国企业非常认可学徒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协会也组织了专门的从业资格考试来认定学徒学习的结果,甚至将全日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排除在这类考试之外。换言之,学徒制为德国青年提供了可靠的身份认可和从业期待。其次,德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职业启蒙和职业指导体系,很早便开始向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的教育、体验和咨询,增强了学生对双元制的认可。德国每所中小学都有全职的职业生涯指导员就职业选择、进人双元制及考取资格认证等事宜向学生们提供指导。职业潜能的分析大约始于七年级,八年级开始学生有为期两周的职业体验。这些制度安排使得德国青少年对双元制由衷认可。在文化一
14、认知性要素方面,德国强大的学徒培养传统和文化特殊性为之提供了保障。在德国的宗教文化中,职业是上帝指派给每个人的“天职”,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尽力做好。有一技之长的人,非常受人尊重。因此,通过学徒制获得技术技能职业的从业资格,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双元制在教育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中都享有比全日制职业教育更高的地位。(二)英国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启了一场强有力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使学徒人数迅速增长。从制度角度来看,这一成果是如何取得的呢?受英国自由主义和绅士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英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徒制更是被视为旁支末节的发展通道,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就文化一认知性因素来看,英国
15、现代学徒制相关制度在吸引青年参与方面的功能较弱。但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学徒制的大力推动和宣传,英国学生对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有所提高。就规范性要素而言,英国学徒制的制度功能也非常有限。英国的学徒制本身并没有专门的学徒制资格或证书,通过学徒获得的资格认证与通过其它途径(如机构培训)获得的资格认证是完全一致的。劳动力市场仅以职业资格证书来判别从业资格,对学徒并没有明显偏好。英国近几年在学徒人数增长方面的成功主要是通过加强其制度的规制性要素来取得的。然而,与德国采取以“约束”为主的规制性制度倾向不同,英国采取的更多是以“激励”为主的规制性制度策略。41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
16、第1期首先,英国并没有类似德国的强制分流教育体系,其中等教育的主体是综合中学,学生几乎不分流。但英国制度以较高的回报吸引了更广泛人群加入学徒队伍,突出地表现为正式员工的学徒身份和较高的学徒工资。英国学徒制被定义为一份“工作”,企业要向学徒支付不低于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还要为学徒支付各种社会保险。学徒工资通常第一年就可以达到正常工资的40-70。而德国学徒是区别于正式员工的另一种身份,企业向学徒支付的是“津贴”而非“工资”,第一年津贴通常仅为正常工资的20-40。英国的制度安排对学徒具有明显的奖励刺激。其次,英国以阶梯化的学徒制体系为学徒构建了不断向上发展的通道。英国的学徒制由中级学徒制、高
17、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等三大层级组成,学徒在该体系内就可以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这改变了人们对学徒制低层次、无前途的刻板印象。另外,英国学徒制还广泛地运用了对先前学习的认可(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APL),从而缩短了之前有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的人完成学徒制的周期,这也起到了吸引学徒的作用。(三)分析与小结将德国和英国并置比较,就会发现两国学徒激励的制度互补性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德国制度更加均衡。在规制性要素上,德国主要依靠强制的教育分流制度,总体强度中等,其规范性要素和文化一认知性要素则较强。而英国在规范性要素和文化一认知性要素方面都较为薄弱,但在规
18、制性要素上以“激励”为导向,总体较强。两者在制度互补性分析框架中的对比见图2。德国制度的互补性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相互加强,而英国制度的互补性则表现为规制性要素对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一认知性要素的弥补。另外,虽然两国学徒激励的具体制度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向学徒提供良好的职业前景预期。文化认知性要索觇制性要著图1 制度互补性分析框架文化一认知l性要杀规范性要素图2规制性要紊规范性要素,一英国 德国英德学徒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比较三、企业激励的制度互补性比较(一)德国德国企业开展学徒制的比例大约是30,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比较高的,被认为是德国双元制成功的重要表现。那么,有哪些制度因素激励了德国企业提供学徒岗位
19、呢?从规制性要素来看,德国企业实际上并没有提供学徒岗位的法定义务,它们提供学徒岗位完全出于“自愿原则”。而且,德国政府对企业开展学徒培训也没有奖惩性的举措。学徒在企业里的培训成本(包括物耗、师资、津贴等)都是由企业自行承担的,政府不予补助。同时,德国企业拒绝征税补助的经费分配方案,也就是说不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也不会在经济上受惩。当然,由于德国学徒津贴很低,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在经济上仍然是大体平衡的,学徒的劳动产出可以弥补企业的培训成本。因此,总体上德国学徒制的规制性要素的强度中等。在规制性要素强度并不算很高的情况下,德国企业开展学徒制的比例仍然较高,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学徒制度组成中的规范性及文化
20、一认知要素。从规范性要素来看,德国企业承担学徒培训的义务感42k整。一j罄万方数据关晶:英国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制度互补性的视角较高。原因可以追溯到德国行会在中世纪时期的“强制会籍制”,这使得行会在德国的地位比在其它西方国家都更为坚固。直到如今,德国企业界依然坚持“职业培训是经济界的自主责任”的原则(Greineft,1994,P28)。德国行业协会的力量十分强大,它们主动承担了行业人才培养的职责,甚至在与其它部门的竞争中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责任。德国企业对自己所承担的学徒培训责任的认可,除了行业协会自治的这种规范性要素影响外,还源于德国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文化认同。“职业性(Beruf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国 德国 现代 学徒 比较 研究 基于 制度 互补性 视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