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关涛.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关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关涛.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9卷第6期2017年6月外国经济与管理Foreigll Economics&ManagementV0139No6Jun2017DOI:1016538jc成fem201706008员工为什么“先好”而“后坏”?基于道德许可的理论分析框架关涛,康海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摘 要:目前主流的基于行为一致性动机的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登门槛效应,以及违背一致性动机的道德净化效应、道德推脱理论等都无法解释工作场所中同一员工“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道德许可理论源自伦理学,认为人们以前的道德行为是其后续不道德行为的诱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讨了道德许可的概念内涵,然
2、后以员工在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领域的既往善行,如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关爱、见义勇为等作为道德许可的前因,推导出道德许可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包含以道德边界和可观察性为标准而区分的四类偏差行为,并讨论了个人价值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完整的工作场所道德许可发生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对于解释员工“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该框架包含了善行与偏差行为的诸多概念或变量,为后续实证建模提供了便利。关键词:工作场所;道德许可;偏差行为;个人身份导向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7)06009816+”卜一+一-+一一q一+一+一+一+一+一+
3、-+一、引 言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会对自己先前的行为进行回顾(Bem,1972),当对自我产生一种固定的感知状态后,就会趋于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并影响之后的行为(Bem,1972)。因此,当人们以前做了好事,通过对这种外显行为形成自我道德知觉后,在行为一致性的驱动下,以后也会做好事。与此相似,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以及“登门槛”(foot in the door)效应(Freedman和Fraser,1966)都将一致性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然而行为一致性在管理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中,同一雇员身上时常会先后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如以前曾做过一些有益于同事的关
4、爱行为或组织公民行为(ocB)等,被公认为是“好人”,但随后又会做一些不利于组织或同事的偏差行为,如反生产行为(cwB)、人际冲突、歧视、辱虐管理以及办公室政治等,使用上述基于行为一致性动机的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收稿日期:2017010l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GLl76);中央直属高校交叉学科重大项目培育基金(wNl321004)作者简介:关涛(1975一),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通讯作者);康海华(1992),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蕊蕊隧一塑塑塑 万方数据有学者尝试使用其他理论解释这种矛盾现象。Tenbrunsel和Messick(2004)以经典
5、的道德推脱理论(Bandura等,1996)为基础,构建了非道德决策过程模型,解释了人们做坏事的心理决策机制。但以此为依据,只能解释当前时点一个没有道德问题的员工“明知故犯”的现象,无法把当前做坏事和以前做好事建立关联,当然也就无法解释“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基于道德平衡动机(Heider,1946),道德净化模型认为一些人对自己先前的不道德行为产生了愧疚,以后就用道德行为来弥补心中的不安(spector和Fox,2002)。它能从理论上解释工作场所中员工的矛盾行为,但只能解释“先坏导致后好”而非“先好导致后坏”的现象。源自心理学的道德许可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它假定人们先前符合道德
6、的行为会诱发之后的非道德行为。新近研究证实了这种道德许可在雇佣歧视(Monin和Miller,2001)、种族偏见(Effron等,2009,2012;Mann和Kawak锄i,2012)、教会捐赠(Conway和Pettz,2012)、消费者行为(Khan和Dhar,2006)以及不诚信(Mazar和zhong,2010;Jordan等,2011)等情境中都会存在。与道德净化模型相反,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许可理论认为符合道德的、好的行为有时能许可人们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即“先好导致后坏”,已有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Merritt等,2010;Miller和E倚on,2010)。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
7、础上,将道德许可理论应用在工作场所中,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构建“先好导致后坏”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针对工作场所这一具体情境,探讨了道德许可所包含的道德信誉、道德证书的发生机制,就偏差行为的具体类型根据道德边界和可观察性进行了明确分类,对道德许可与不同类型偏差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论证,并讨论了个人身份导向与价值观的符合状态,即价值认同在员工既往善行与道德许可之间的权变影响,用以解释工作场所中同一员工身上道德与偏差行为共存,尤其是“先好导致后坏”的矛盾现象,旨在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具体而言,本文的创新内涵和理论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道德许可在管理学
8、研究中是一个崭新话题,它可以为解释组织内各种矛盾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有力工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并未得到管理学研究的足够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并非所有职场道德行为都会导致道德许可并产生后续的不道德行为。K10tz和Bolino(2013)以个人身份导向为权变因素讨论了组织公民行为引起道德许可的不确定性,论证了道德许可的表现因个人身份导向而变化,解决了上述问题,对道德许可理论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但该文献没有讨论工作场所外的善行对工作场所中道德许可的影响,也没有区分道德许可中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两个不同变量对反生产行为的不同影响。Miller和Effr
9、on(2010)将道德许可明确区分为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两种模型,特别指出不应只把它们看成道德许可的两种维度,而应根据它们作用机制的差别将其扩展成两种不同的道德许可类型或变量。而目前关于道德许可的研究,即便是在最初发端的心理学领域,学者们虽然接受了这一观点,但他们关于道德许可后续行为的研究,仍然将二者等同看待,没有区分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分别引发后续偏差行为的差异。而本文在讨论道德许可的发生机制时,分别探讨了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对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不同作用过程,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其次,最新的道德许可文献依旧是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中讨论捐赠、反歧视、尽职尽责、守信等广义善行与徇私、歧视、卸责、排斥等恶行
10、之间的关系(Cascio和Plant,2015;Blanken等,2015),没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场所善行和偏差行为的对应关系,也就无法针对性的解释工作场所中“先好导致后坏”的现象,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存在局限,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另外,所有相关文献都没有区分工作场所中道德边界清晰可辨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下,道德员 一二一一万方数据许可导致的不同偏差行为类别。前文已述,道德许可理论未得到管理学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确定职场善行与后续偏差行为的相关性。职场偏差行为可以根据其道德边界的模糊性和可观察性进行分类,偏差行为就可被明确区分为清晰的私下行为、清晰的公开行为、模糊的私下行为和模糊的公开
11、行为四种类型。从道德边界角度考虑,由于受人心向善的社会规范约束,那些清晰的可被明确界定为不道德的行为,其在工作场所的出现频率要低于道德边界模糊的偏差行为,而道德证书区别于道德信誉之处,便是行为人对自己后续偏差行为认定为并非不道德的,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都会对模糊的偏差行为产生作用,而对于边界清晰的偏差行为,则主要由道德证书引发。综合来看,道德证书将比道德信誉引发更多的边界模糊的偏差行为;而从偏差行为可观察性考虑,由于私下场合偏差行为难以被他人观察到,对行为人声誉的影响要小于可被外人观察到的公开场合偏差行为,依然受人心向善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工作场所,公开场合的偏差行为发生频率要低于私下场合的偏差行
12、为。由于道德信誉对后续偏差行为依旧界定为不道德的,并受到个人声誉约束,因而其引发的公开场合偏差行为要少于私下场合偏差行为,但道德证书则没有这些约束,对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偏差行为作用相当,道德证书将比道德信誉引发更多的私下场合偏差行为。上述偏差行为分类是目前所有文献都未涉及到的新观点,如果不明确区分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类型,就无法区分道德许可中的道德证书与道德信誉各自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力,也就无法揭开道德许可作用机制的“黑箱”,给实证研究造成了诸多建模难题。相反,本文将从道德许可中的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出发,将它们与不同类型的工作场所偏差行为对应起来,这样做可以简化实证研究的建模过程,
13、有助于管理学者对工作场所道德许可及繁杂的偏差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二、道德许可的概念与内涵道德许可理论植根于伦理学中有关道德与非道德行为关系的道德平衡理论。Nisan(1990,1991)最早构建了道德平衡模型(moral balance model),认为人们面对道德选择时,往往会脱离自身的道德现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随自身道德平衡感知而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道德自我感知以及一个道德平衡点。道德自我感知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对自己的道德水平感知状态(Monin和Jordan,2009),道德平衡点是一个人对自我道德感知需要不断保持的一个临界值(Miller和Effr
14、on,2010;zhong等,2009)。zhong等(2010)认为每一个与道德相关的行为都会影响到道德自我感知,会提高或降低自己的感知水平。然而每个人的道德平衡点是固定的,人们试图使自己的道德自我感知维持在自己的平衡点,即面对道德选择时,人们会将现有的道德自我感知水平与平衡点进行对比,从而决定选择“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以保持平衡。在该理论框架下,每一个道德行为都与先前的行为有关,当以前做了坏事,造成道德自我感知低于平衡点时,人们之后倾向于做好事,使道德自我感知水平提升到自己的平衡状态(Monin和Jordan,2009)。这进一步解释了Tetlock等(2000)提出的道德净化效应(mora
15、lcleaning)和道德补偿效应(moral compensation),但道德许可描述的是相反的效应,当以前做好事提高了道德自我感知,超过了平衡点之后,人们就会获得许可做坏事以保持自我道德感知的平衡(zhong等,2009;Me玎itt等,2010)。学者们在道德平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许可的概念,它与道德净化一起构成了“道德平衡”机制(B1aIlken等,2014)。Merritt等(2010)对道德许可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当人们对后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犹豫不决时,往往会从过去的道德行为中获得信心,增加以后从事不道德行为的倾向。现有文献将道德许可分为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两种类型,这是两
16、条区别明显且相对独立的路径,每一条路径都可以单独对道德许可效应做出很好的解释。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9卷第6期)万方数据具体而言,道德信誉模型(moral creditsmodel)认为,只要个人从过去良好行为中积累的道德资产足以抵消将来不良行为带来的道德债务,那么不道德行为就会被自己和他人所许可(Miller和E倚on,2010)。应用在工作场所中进行分析,一个人过去在组织中总是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经常做一些本非分内之事,但却对同事或组织有利的行为,如组织公民行为或组织关爱行为等,就有可能在当前或以后做出一些违背组织规章制度的事,他也认为可以接受。用道德信誉模型来解释,这是因为某人过去长期遵守
17、规章制度以及经常做好事为他积累了可以用来“购买”以后做违规之事权力的信誉资产。stone和cooper(2009)用“道德货币”来比喻这一现象,道德信誉可看作一个银行账户,遵规守纪相当于存款,违规败德相当于取款,只要有足够的“道德存款”来平衡违规后的“道德债务”,那么,做点坏事也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有两个特点:一是拥有道德信誉的人和没有道德信誉的人做相同的坏事,前者更容易被自己或他人所理解,但无论如何,做坏事总是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二是它符合道德平衡理论的基本假设,即个体的道德自我感知是动态变化的,它取决于个人过去道德与不道德行为的历史,道德行为提升自我道德感知,而不道德行为则相反(sachde
18、va等,2009;zhong等,2009;Jordan等,2010)。道德证书模型(moral credentials model)从另一个视角提供心理许可,即以往做好事并非许可以后做坏事,而是将做坏事解释为符合道德的(Monin和Miller,2001)。与道德信誉模型相比,道德证书模型认为获得许可所做的坏事并非不道德的,而信誉模型却认为是不道德的。另外,信誉模型认为个人道德自我感知是波动的,而证书模型则认为,个人从过去道德行为中获得的道德证书使其后来的不道德行为的边界模糊起来,进而会被认为是符合道德的,所以也不会降低道德自我感知。Monin和Miller(2001)的实验研究证实,白人应试
19、者先前出于反歧视需要对黑人求职者表示出选择偏好后,就会许可他们产生警察职务更适合白人的歧视态度。根据道德证书模型,正是之前表达对黑人求职者的同情,使得白入应试者获得了道德证书,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对黑人不太适合警察职业这一歧视态度也是符合道德的。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模型有着相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所示。表1道德许可的发生机制立足点 发生机制与内涵 相同点 不同点以前做好事为“道德账户”积累了道德信足够多的“道德货币”,现在或以 以前做好事使自我道 道德许可发生后,自认为道德平 誉模型后可支取“道德货币”去做坏事,德感知水平高于道德 所做的坏事是不道德的以保持“道德账户”平衡
20、 平衡点,就通过做坏事衡动机 把它降到自认为合适鬻器鬻的状态,以保持道德感 道德许可发生后,尽管产生了恶果,但却认为所做知的平衡 坏事并非不道德的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综上,道德许可的概念虽然根植于道德平衡理论,但它却具有独特的内涵,并已经成为伦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该理论与其他相关的道德理论之间的关系见表2所示。三、工作场所中的道德许可前因根据概念,工作场所中产生道德许可的前因必然是员工以往的善行,而细究道德许可的构成和内涵,可以发现道德信誉以道德行为抵消不道德行为的消极影响产生许可,而道德证书是将一个不道德行为解释成道德的来提供许可,二者发生机制的差别为分析道德许
21、可前因带来j塑一二瀚万方数据表2道德许可理论及相关道德理论分类理论分类 概念内涵 现象解释道德许可 当人们对后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犹豫不决时,往往会从过去的道德行为 “先好”导中获得信心,增加以后从事不道德行为的倾向,主要通过道德信誉和道德证 致“后坏”书两种机制生效道道德补偿 以道德平衡为基础,每一个道德行为都与先前的行为有关,当以前做了坏 “先坏”导德道德净化 事,造成道德自我感知低于平衡点时,人们之后倾向于做好事,使道德自我 致“后好”亚感知水平提升到自己的平衡状态衡动 道德推脱 个体对自身不道德行为产生的一些特别的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 “伪善”、为不道德行为使其看起来危害更小、
22、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以及 做坏事找机 减少对受害者所受痛苦的感知三种类型,主要通过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 借口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非人性化、责任归因等八个推脱机制生效自我知觉 人们对自己先前的行为进行回顾,当对自我产生一种固定的感知状态后,就 一贯好、一。 会趋于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并影响之后的行为 贯坏致 认知失调 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 因做坏事性 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 而内疚动 登门槛效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小要求去做好事,为了 “变本加机 应 避
23、免认知失调,或想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就可能接受他人更大的 厉”的助人要求继续做更多的好事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了困难。由于本文聚焦于工作场所中道德许可的发生过程,因此,在考虑以往善行对产生道德许可的影响时,采用了BradleyGeist等(2010)等人有关行为人既往善行与道德许可行为领域一致性的区分,本文将员工既往善行发生领域区分为生活场所与工作场所两种不同领域,分类推理工作场所中道德许可产生的前提。(一)员工个人生活领域善行与工作场所道德许可Monin和Miller(2001)、Effron等(2009)以及BradleyGeist等(2010)等学者已经证实,如果目标行为与
24、个人以往积累的道德信誉分布在相同领域中,过去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意愿、思考道德行为都可能减轻不良行为损害个人声誉的担心,人们还会有意采取事先积累道德信誉以备之后违规的策略。此时,对个人声誉受影响的担忧随之减少,并因此产生道德许可。因为上述研究集聚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据此可知,员工个人生活领域的既往善行将会引起他们在生活领域的后续偏差行为。而员工生活领域的既往善行与工作场所道德许可的关系,需要做进一步推理。当员工在个人生活中做出提升自我道德感知的好事后,尤其是这种行为与同事的私人生活相关时,员工就会因道德信誉或道德证书而产生道德许可,并将其跨领域转移到组织行为中,许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做出一些反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员工 为什么 而后 基于 道德 许可 理论 分析 框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