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谣》美文欣赏.docx
《《家乡的民谣》美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民谣》美文欣赏.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家乡的民谣美文欣赏前几日同家乡几位要好的文友闲聊,不经意间聊起家乡的民谣来,顿觉兴致盎然,一人乘兴开了头,众人嬉笑着接上了茬,传诵了一阵子,气氛瞬间就活跃起来,小小的氛围里就洋溢出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兴起于民间并曾一度盛行于民间的家乡民谣,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家乡特色、文化、故事,民谣幽默、诙谐、风趣,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反复嘴嚼,回味无穷。成为一种哄孩子玩耍,调大人胃口,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民间文化,虽不成宗成派,但已演绎成乡村野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广为传诵的笑料,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从记事起,家乡民谣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因为实用,大人们常用它来哄我和小伙伴们;因为顺口,我和小伙伴们也就记了下
2、来。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哭的时候,都习惯说肚子痛,也就自然制造了一种“对症下药”的民谣:“肚子疼,找老邓。老邓没在家,找三疤,三疤在家磨刀子,吓得小孩儿好好的。”那时在大街小巷经常听到这句民谣,也见到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听到这句民谣后,哭声就会嘎然而止,并赶紧往大人们身后躲藏,可见民谣的实用功力。儿时记得一首耳熟能详的民谣是:“小老鼠,上窗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叫不来,大哥、二哥背下来。”祖母讲着这句民谣的时候,我的眼睛就会睃寻着北窗台上的小油缸子,心想,小老鼠可能就是爬到北窗台上偷油吃下不来的,自此以后,那窄窄的北窗台、沾满了花生油的小油缸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祖母可谓是一位传播民谣
3、的高手,大字不识的她对民间流行的民谣能背得滚瓜烂熟,对有些民谣还能顺口改变,那时听起来觉得很好听,我就在窗台下、炕角落、炕旮旯、天井里、大街上,不断地听着祖母讲民谣。在炕头上常听到祖母对妹妹们念叨的民谣是:“扁嘴芽,红根根,姥娘教俺引针针。引不上,姥娘打俺两柱棒。上南园,哭一场,哭得泪痕莫时长,回来还是叫姥娘。姥娘给俺饽饽吃,舅母给俺把粉搽。一搽搽到十七八,把个闺女给谁家?给了东庄老马家。马来驮,驴来将,绸子花鞋七八双。公一双,婆一双,留着这双给大娘。大娘正好在门外,拿着花鞋遛街卖。一卖卖了七八块,买俩包子哄老婆孩,老婆孩子不愿要,一下打在南湾里。南湾一条龙,吓得上了城。城里有大官,吓得上了天
4、。天上一把火,吓得上了坡。坡里一只兔,吓得掉了裤。”祖母讲的这首民谣在家乡流传很广,很好听,那时大多都能背熟,因句子太长,现在只有慢慢回忆,才能勉强记下来。慢慢嘴嚼,浮现在眼前的是童真和欢乐。祖母在炕旮旯里常讲的民谣是:“小老鼠,叽嘎叽,门掩后里唱大戏。搬它姑,搬它姨,搬它姥娘来听戏。”我听着民谣,两眼就会不自觉地注视着门后面,心想,这么个小地方怎么能唱戏、听戏?带着这个疑问和乐趣渐渐长大。那时还听到贬斥不孝顺的民谣:“山老鸹,脖儿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爹背到河沿上。关着门,堵着窗,呼噜呼噜喝面汤。”这首民谣很有教育意义,祖母经常把村子里那些不孝顺的比作“山老鸹”,没娶媳妇前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乡的民谣 家乡 民谣 美文 欣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