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docx
《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docx(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9782自考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探讨 第一编 语文教化发展论 导言 探讨语文学科教化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相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化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化概述 1、言文教化:“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化: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化。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化。 4、古代语文教化的基本特点 答: 1、语文教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 2、语文教化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学问高度综合 3、语文教化方法:以记诵为基本
2、的学习途径 其次节 古代语文教化的内容 1、古代语文教化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答: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第三节 古代语文教化的方法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化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1、古代语文教化的主要学法与教法(A) 答:古代语文教化的主要学习方法: 1、记诵和积累; 2、多闻和阙疑; 3、熟读与精思 古代语文教化的教法: 1、导和喻; 2、序和贯; 3、适与问 第四节 对古代语文教化遗产的探讨与相识 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化的主要阅历、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A) 答:传统语文教化的“
3、三大阅历”: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语文教学体系。 三大“问题”:语文教化的性质目的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语文教化内容识字加读古文、作古文;语文教化手段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语文教化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化;忽视学问教化。 2、概述古代语文教化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B) (1)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 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 (3) 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 (4)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 2、探讨和相识古代语文教化传统应实行的科学看法和方
4、法(A) 答:(1)、坚持以科学看法对待古代语文教化 (2)不应以现代标准去评价历史 (3)把现状探讨与历史探讨结合起来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化阅历的创建性转化 其次章 现代语文教化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化概述 1、现代语文教化的发端时间及其标记:1903年,以语文独立设科为标记。 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这是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03年是癸卯年,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化(识记):1903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1907年 国文;1920年国语;1929年国语(小学)、
5、国文(中学);1948年语文 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改变。(B) 5、现代语文教化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C) 答: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1903年1912年)其次阶段 起步阶段(19121923年)第三阶段 建设与探究阶段(19231929年)制定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深化发展阶段(19291937);第五阶段 艰难前进阶段(19371949) 6、现代语文教化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B) 答: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标记语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课
6、程标准纲要,这套“课程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对当时的语文教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其体例也为其后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其次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试验 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化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化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实行
7、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B) 答:语文教员陈启天提出“因文而异”的教学主见,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他把国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模范文”是学生须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上应当“特殊留心探究形式,贵熟、贵精不贵多”,采纳“自学辅导法”。“问题文”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文章。采纳“共同探讨法”。“自修文”是学生课外自修的教材。采纳“个别指导法”。 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B) 答:第一段 理解:预习(一步)整理(二步)其次段 练习:比较(三步)应用(四步)创作(五步)活用(六步)。这一教学程序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已自动精神为动身点,
8、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和提炼;简化了步骤,增加了可操作性;既层次分明,又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联系;订正了此前某些“程序”生硬仿照或过于繁琐等偏向。尤其是发展阶段的“活用”,注意方法、习惯的培育,着眼于终身受用,这种语文教化思想体现了语文教化家对语文教化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代表着语文教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4、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化心理学说和杜威的试验主义教化思想为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克伯屈的主见,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安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老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太因活动须要确定,教材因活动须要来编制。 5、设计教学法的
9、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B) 答:(1)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2)爱好主义,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起儿童的爱好;(3)教化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由五步构成:(1)提出活动课题;(2)确定活动目的;(3)制定活动安排;(4)实行活动历程;(5)评判活动成果。 6、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A) 答:设计教学法优点:(1)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学用结合;(2)学生能在爱好支配下充分活动;(3)有利于训练知行合一的看法和见机行事的实力;(4)在活动中能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语言教化探讨1 (5)活动步骤符合人们的相识历程。 缺点:(1)因一味地顺应实际境况,迎合儿童爱好,
10、所教所学都逃不出环境的事物和眼前的目的,所以,有永久价值而无干脆须要的教材,就要摒弃;(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材的运用又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免主次不分、轻重失衡;(3)学生分工作业,获得的阅历不完整,老师又难以照看周全,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组织活动须要肯定的条件和设备,缺少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学校,试行就受到限制。 7、道尔顿制教学试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化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化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第三章 当代语文教化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化概述 1、当代语文教化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缘由(C):1978年1982年是当代语文教化发
11、展史上改革探究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 2、对当代语文教化发展的基本相识(A) 答:第一,社会制度的性质确定着教化的性质。新中国的建立和旧中国的终结,确定了当代语文教化的新民主之一和社会主义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教化,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教化。这是当代语文教化的根本性质。 其次节 新中国语文教化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B) 答: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老师对现代教化理论的学习,在肯定程度上变更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
12、规律。但是,由于行政的方式强行推广,也造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的程序化,产生了肯定的负面影响。 2、红领巾教学法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注意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化。 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起因和目的(C)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果和问题(B) 答:成果:(1)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建了比较完善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2)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楚,增加了教学的科学性。(3)有利于订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学问教化
13、和文学教化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一般话的推广。(4)大大促进了老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1)文学教材重量过重;(2)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徐年的要求注意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好用文较少。(3)无论是韩玉科,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4)由于教材重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5)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的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头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纠偏求实 7、60年头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 答: 1、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 2、集中识字教学试验 3、“十
14、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化的更新发展 1、语文教化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A) 答:语文教化性质观:确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语文学习主体观: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实力。语文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 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究: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C) 答;语文教学科学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起先。 3、新时期语文教学
15、改革与探讨的总体特点(B) 答: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探讨到系统探讨;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学问、实力、智力并重,在推动到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以探讨“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探讨;有课堂教学探讨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化、家庭语文教化、社会语文教化在内的“大语文教化”探讨;教学模式、教学流派出现多样化格局。 第四节 当代语文教化的三次大探讨 1、第一次语文教化大探讨的背景、焦点和影响(A) 答:20世纪50年头末到60年头初,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探讨(文道之争),这是我国语文教化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一场社会性大探讨。这场大探讨产生的成果和影响:一是订正了“大跃进
16、”运动以来语文教化领域“左”的错误,变更了“突出政治”、“重道轻文”等偏向,是语文教化回来健康发展的道路;二是在语文教化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仅澄清了一些片面、模糊的相识,而且把人们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这次大探讨所形成的基本相识为1963年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四是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主动地导向和推动作用。 2、其次次语文教化大探讨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A) 答:70年头末期,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探讨。第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随意识和紧迫感。其次,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探讨工作的重视。第三,它引发了语文教化界对语文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
17、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谛视和思索,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相识。第四,他干脆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试验的行动。 3、第三次语文教化大探讨的焦点、实质和影响(A) 答:第三次语文教化大探讨始于1997年,这场大探讨几乎涉及语文教化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批判的锋芒指向语文教化中的种种“时弊”和“积弊”,探讨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第五节 新世纪基础教化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新世纪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特性化趋势 2、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答;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18、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亲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养教化理念相一样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答: 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 2)培育方向:智力发展和特性发展兼容并蓄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4)训练体系:主体依旧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学问与语文实力紧密结合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实力训练相互补充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学问和实力、过程与方法、情
19、感看法和价值观;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化的特点,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一、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英国教化家斯宾塞在什么学问最有价值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阅历。 语言教化探讨2 2、从强调目标安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化中有安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化
20、课程的两大内容,是指在学校教化中没有被列入课程安排,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安排的学问、价值观念、规范。)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沟通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观上。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再次体现在生命意识上。 4、(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的,而是有机的
21、统一体。作为工具性课程,要绕开语言反映的人文性的思想内容是不行能的,也是危急的,这可能造成学生有学问、无文化,懂科学、无思想。但工具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文性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唯一正确性,但不是以强权的方式迫使学生对一种结果的肯定盲从,更不能培育学生对“权威”结论的顶礼膜拜的奴性;追求共性只应当体现在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则的遵守上,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人文领域则绝不能追求“唯一正确性”和“共同标准性”,否则会箝制人的思想,贻害无穷。真正地、理性地让学生驾驭语文这个工具,一方面是在驾驭这个工具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敢于怀疑、敢于
22、探究的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色调。另一方面,汉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符号系统,语言学问的传授必定离不开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要对语言进行正确的解读,光靠“语、修、逻、文”是不行的。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如有人说的那样撇开语言的规则,一味地完全脱离理性思索的感性相识是不行靠的,也不利于学生驾驭和正确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只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学生学到的语文才是全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偏颇的、呆板的;才是敏捷的、动态的,而不是强制的、机械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创建性的,二不是被动的、应试的。 第五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教化目的:目的概念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9782 自考 语文 教学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