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解读与教学.docx
《《木兰诗》解读与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解读与教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木兰诗解读与教学 木兰诗解读与教学 木兰诗解读与教学 文/轻尘滴露 文本解读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验,呈现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志向和愿望。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调,繁简支配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斗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方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其次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
2、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运用力气,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歌一起先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因而接下来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句就极其自然。这两句虽然是作者自己发问,其实也正是读者心中的疑问,诗歌虽然刚开头,读者与作者之间就已经心有灵犀,浑然一体了。接着,作者自行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读至此,读者的怀疑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会更加深:既然无所思,亦无所忆,那为啥还要叹息连连呢?这种悬念像一根丝线,紧紧牵拉着读者的视线和心灵,吸引着我们接着读下去。可见,这一悬念设置的特别有效,对于激发读者深厚
3、的阅读爱好,探究事情的因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明显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歌一起先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面前来刻画,不能不说作者的确是匠心独运了。那么,面对困难,木兰准备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木兰究竟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这一句读过
4、,不啻在读者心中炸响一声惊雷:即便是现代社会,女扮男装从军都是不行能的事,何况木兰所处的那个年头,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她一个娇弱温顺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代替父亲,乔装改扮成男子去从军呢?替父从军虽然可以体现木兰的孝心和大胆,可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她将如何去克服?至此,从前的疑问虽已解决,新的疑窦又在读者心中滋生。然而,这也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不给读者放下文本的任何借口。 接下来写木兰打算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这种近乎于
5、夸张的铺排,却最大限度地渲染了斗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打算工作的惊慌,同时这四句诗也正体现了乐府民歌体裁上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其次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旦辞爷暮至”,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在快马加鞭地赶往作战现场。至于读者所担忧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她是怎样处理的,作者则只字不提一字,这就使诗歌重点突出,也让我们明白作者要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如何跟男人并肩战斗,
6、而是作为女子的木兰,有着怎样的胆识和谋略,有着怎样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魄!不过,作者并没有遗忘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境况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显明,更富有特性,更让读者为之拍案,为之唏嘘。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斗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终归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终归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减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
7、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始终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斗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原来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验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爱好不在于表现斗争,更不在于满意读者的新奇心,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务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起先竭力进行铺陈。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
8、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木兰最终回到了家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照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详细的细微环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装扮后复原了女子的原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
9、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惊讶反衬出木兰的无比骄傲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溢喜剧色调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好像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方奇妙,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独具匠心,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溢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稀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的确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留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确定的。作者感爱好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
10、担心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天经地义,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其次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支配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擅长在冲突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显明的特性色调。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终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
11、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一) 教学理念: 1、美读:诗歌原来就是配乐歌颂的,教授本课时可依据自己的音乐学问给文本配上适当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歌颂”,在歌颂的过程中调动联想、想像,情景再现,化无声的文字为声情并茂的吟唱和动感的画面。 2、课本剧:在熟读文本并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课本剧,重点表演出征前购买征战用具时的惊慌场面和战后归来的戏剧性场面。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品赏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及排比、反复、夸张、比方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相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2、3、领悟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感受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倾听走近文本 老师活动 1、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2、导入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长廊中,有这样一类女子,她们品德娴静、不慕荣利、勤劳和善、机灵英勇、淳朴忠厚。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她们会坚决地脱掉女儿装,换上征战袍,跟男子一起并肩作战,保家卫国。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呢?对!穆桂英、红娘子、梁红玉,花木兰等。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木兰,去感受这位替父从军、家喻户晓的传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3、板书文题、出处。 4、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
13、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后经文人加工润色,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喜闻乐见的优秀诗篇。乐府诗集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情质朴。木兰诗和汉乐府诗焦仲卿妻被誉为“乐府双璧”。 学生活动 1、观看、感受电影花木兰片段。 2、观看大屏幕,了解木兰诗相关学问。 (二)朗读文本感知 老师活动 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配乐)。听读要求: 1、细致倾听读音、节奏和重音。 2、
14、专心体会文字中蕴含的音韵美。 3、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学生活动 1、倾听老师朗读,并仔细学习,专心体会。 2、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大声朗读。 3、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4、以两人(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理顺文意。疑点可以生生互答,也可以师生互答解决。 (三)悟读文本深化 老师活动 1、我们已经基本理顺了文章的大意,那么,谁来给大家复述一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诗歌是配乐歌颂的,这篇文章多数句子为五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会是什么效果呢?谁能选一首音乐给大家吟唱一段?(提示大家吟唱时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文章共分三大部分,可以看
15、出,作者在支配详略时时挖空心事的,那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场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编写课本剧并展示。 4、同桌相互沟通,谈谈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活动 1、学生复述故事,老师跟学生一起补充、点评。 2、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配上文中合适的段落进行吟唱,并相互点评。 3、小组合作探究文本的两个大场面描写“出征前”和“征战归来”,编写课本剧表演,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和情节的曲折性、戏剧性。“出征前”场面要重点表现木兰的冲突心理和打算征战用具时的惊慌情景。“征战归来”场面要重点表现木兰回来故里的喜悦之情及伙伴再见到她时惊异之极的戏剧
16、性。 4、同位精诚合作,探讨木兰的形象特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木兰勤劳和善、机灵英勇、纯朴无暇的爱国情怀,并从文章找出相应的语句跟大家共享,其他学生可做特性点评。 (四)疑读文本拓展 老师活动 本文虽然是一篇喜闻乐见的佳作,可细读之下还是有些怀疑。 疑点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吗?她是怎样掩盖这个明显的特征的?替花木兰设想几个合适的解决方法。 疑点二:诗歌中有明显的冲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原委是多少年?应当怎样理解这里的数字“十二”和“十”? 疑点三:花木兰家乡真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兰诗 木兰 解读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