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学问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尝观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尝观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闻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
2、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许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诗歌,赏析品位。 1.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其次层,说明观赏漂亮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思索: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苦恼?为何生活如此宁静、心灵如此安静? 提示:因为心
3、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定拥有平和的生活)。 3.“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然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酷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事实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悠闲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
4、下,悠闲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愿接受这种美妙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美丽安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闲”的行为供应了哲理基础。
5、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饮酒最终两句应怎样理解?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主动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明哲保身,追求安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主动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当兼济天下,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
6、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诞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赏析诗歌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
7、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主动、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间消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予?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敞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
8、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概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宠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二、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精确地捕获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
9、爽美丽。与杜甫的“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美丽,构思新奇,给人一种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年级 语文 下册 25 诗词 教案 语文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