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肥料.docx
《如何正确使用肥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正确使用肥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正确使用肥料 如何正确的施用复合肥 一、不同工艺复合肥特点及留意事项 尿基复合肥:是指复合肥中氮元素以尿素的形式获得,尿基复合肥一般都是高浓度酰胺态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对土壤、作物的适应性强,尿基复合肥中的氮元素施入土壤后,需转化为氨态氮和硝态氮植物才能汲取,因此在施用过程中,气温较低的地区应提前施入,且施后不宜马上灌水,也不宜在大雨前施用,应间隔4-6天在灌水,尿基复合肥在生产过程中简单产生缩二脲,不宜干脆作种肥。不宜在温室大棚、覆膜作物施用,易快速分解为氨气,对农作物产生影响。 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含铵态氮、硝态氮的高浓度复合肥,与传统复合肥相比,肥效快、汲取率高,还具有抗土壤板结的特
2、点。硝态氮不须要经过二次转化就可以被植物根部干脆汲取。硝态氮化肥不宜在水田施用。碳酸铵等硝态氮化肥解离出来的硝酸根离子,在水田易被水淋失至土壤深层而产生反硝化作用,造成氮素损失。 氯基复合肥:是指钾元素以氯化钾的形式存在,可分为单氯和双氯产品,单氯是指除钾元素是氯化钾形式外,氮元素为尿素等不含氯离子的制成,双氯是钾元素以氯化钾形式、氮元素以氯化氨的形式取得的复合肥。氯基复合肥忌长期单独施用,并避开在忌氯作物施用。可作基肥和追肥,不宜作种肥,作基肥时在中性和酸性土壤上宜与有机肥、磷矿粉等协作混合运用。长期施用氯基复合肥,会使土壤中氯离子积累增多,易造成土壤板结、盐化、碱化等不良现象,恶化土壤环境
3、,使作物养分汲取实力降低导致。 1、水生蔬菜和麻类作物上施用氯基复合肥反应较好,因为氯离子是麻类作物所必需的,它能促进纤维发育,增加纤维的韧力。 2、对于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作物,与硫基复合肥的肥效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而真正以硫酸钾为原料的复合肥,价格都很高,因为硫酸钾的价格太高了,所以在大田作物上,用硫基复合肥都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划算。喜氯作物:椰子、洋葱、菠菜、芹菜、甘蓝等;耐氯较强的作物:甜菜、水稻、谷子、高粱、大麦、小麦、玉米、茄子、豌豆、菊花等;耐氯中等的作物有:棉花、大豆、油菜、番茄、柑橘、葡萄、茶、葱、萝卜等;忌氯作物有:莴苣、四季豆、烟草、薯芋类等。 硫基复合肥
4、:是指钾素的来源采纳硫酸钾,或将氯化钾脱去氯离子制成的复合肥料,且氯离子的含量不能超过3%。硫基复合肥适用比较广泛,作基肥、追肥、种肥和根外追肥。在缺硫土壤和需硫较多的蔬菜如洋葱、韭菜、大蒜等上面施用效果不错,在对缺硫比较敏感的油菜、甘蔗、花生、大豆和菜豆中,施用硫基复合肥有较好地反应,但在水田中简单生成硫化氢,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不宜施用。 二、不同养肥配比复合肥运用方法 1、通用型复合肥 通用型复合肥主要有芭田三个十五复合肥15-15- 15、芭田铂金复肥16-16-16(50KG)、芭田和天下复肥17-17- 17、芭田大量元素18-18-18(5KG)几种配比式,氮磷钾总含量高达45-
5、54%,产品配方合理,养分全面,肥效长久,利用率高,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和培肥地力。 通用型复合肥广泛适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一般以基肥为主,即结合耕翻整地施入,深达15cm以下土层,有利于提高肥效,延长肥效期,避开烧种伤苗、防止苗期旺长;做底肥或苗肥时,应留意保持肥料颗粒与种子或作物根系间隔8-12厘米的距离,这样比较平安。详细施肥量视作物种类和产量指标而定,以 15-15-15为例,大田作物每亩施用量为30-50公斤,蔬菜作物亩用量为40-60公斤,成年果树每次每株用量为1.5-2公斤,一般以产量定施肥量,施肥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 2、高氮型复合肥 高氮型复合肥中氮的含量明显高于磷、钾的含
6、量,芭田蓝15-6- 8、芭田桉树追肥20-4- 8、好阳光28-7-5等适合各种大田作物及经济作物施用,如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做底肥,一般每亩平均用量在30-50公斤,尤其适合做蔬菜、果树花前期追肥。 3、高氮高钾型复合肥 高氮高钾型复合肥如:芭田+复合肥15-8-22(硝硫基)、中挪复肥18-8-18(50KG)、芭田6+2茄果功能肥16-8-18等,主要做基肥或追肥均可,能够显著提高作物抗病、抗倒伏实力,促进籽粒饱满,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高氮高钾型复合肥主要用于甘薯、块茎类蔬菜、果树、蔬菜等作物,也可用于高产田的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 4、高氮高磷型复合肥 高氮
7、高磷型复合肥含氮、磷量相对较高,如芭田春之露复合肥20-20- 5、芭田挚友复肥15-20- 6、芭田+复肥15-18- 8、中挪复肥15-17-9等产品主要适用于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及果蔬类蔬菜,更适合在中、低产田及缺磷地区推广应用。 三、肥料施用相识及概念误区 误区之一: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赿易被汲取 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因为植物汲取养分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汲取养分成分很少或不汲取,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养分汲取部位赿远,因此赿不简单被汲取,假如施肥过多,浓度过大,则简单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因此
8、,施肥时应依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状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状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误区之二: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须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汲取利用,在旱地一般须要5-7天后才能被汲取利用,因此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所以,施肥工作应依据农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 同时,农作物的养分汲取也与光、温、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关。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足则加快作物养分的汲取,相反,则汲取放缓,根外追肥因养分干脆被叶片汲取,所以见效快,可迟施,但浓度要低,以防损伤叶片,淋施可使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正确 使用 肥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