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效应——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869个县域单元数据-赵果庆.pdf
《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效应——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869个县域单元数据-赵果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效应——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869个县域单元数据-赵果庆.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2期中国城镇化的空问动力机制与效应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869个县域单元数据赵果庆,吴雪萍(云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221)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空间现象。如何揭示与测度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是经济地理学的一大难题。本文利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869个区县域单元(县,区,市)城镇化率数据,通过构造空间动态计量模型揭示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结果显示,以城市人口、人口迁入、_r-&4E、地理位置为控制变量,我国城镇化具有稳健的二阶空间滞后动力机制。这表明,城镇化形成空间动力系统,一个县域单元的城镇化受周边两县域单元城镇化的促进。在城镇化空间动力效应作用下,
2、我国已形成北部与东南部两个高城镇化区域,大西南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因此,我国要加大力度促进“南方丝绸之路”城市群建设,重塑城镇化经济地理,促进城镇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词:县域单元;城镇化;空间动力机制;空间计量;中国中图分类号:C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7)02007612Spatial Dynamic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Based on Spatial Unit Data of 2869 Counties Derived from the Sixth CensusZHAO Guoq
3、ingWU Xueping(Institute ofQuantitative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Abstract: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phenomenon of space,how to reveal the spac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is a major difficult problem of geographyIn this paper,using the 2869 count
4、y urbanization rate data of our sixthcensus,by constructing dynamic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reveals the spac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in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o urban population,population migration,industrialization,geographical location as acontrol variable,urbanization in china s
5、till has a robust spatial secondorder lag dynamic mechanism and urbanizationformation a spatial dynamic system,it is shown that a county urbanization is promoted by two surrounding countiesUnder the effect of the dynamic effect of urbanization,the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
6、h hasformed and big Southwest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Therefore,China should intensify efforts to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outhern Silk Road”urban agglomeration,reshape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city,and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Ke
7、y words:county unit;urbanization;spatial dynamic mechanism;spatial econometrics;China76收稿日期:201611一10 修回日期:201702一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59)。作者简介:赵果庆(1964一),男,云南鹤庆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万方数据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效应一、问题提出城镇化也称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中国重要的社会、经济与空间现象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最全面的经济
8、地理重塑。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l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他认为城市化将使中国成为世界领袖。究竟是什么动力推进着中国的城镇化?这是人口学、经济学、文化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焦点。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空间变迁的动态过程,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动力是城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对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定性与定量两条线路。在定性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在其初期主要来自工业化的进步,在中后期主要来自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创新;后来出现了以多元城镇化动力替代
9、以往一元或二元城镇化动力的新的机制形式口叫1,人口迁移。5 o、工业化6|、乡镇企业7|、外资8|,文化91等均成为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宁越敏【l叫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在定量方面,学者们主要是对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统计评价和实证研究。(1)城镇化动力机制的评价。纪晓岚和赵维良在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下,构建了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准确反映和综合评价,但没有具体评价出城市化动力机制卜12。;曹广忠等列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差异、特征
10、和类型;也有学者以四维分析视角对人口城镇化的动力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与内源力等主要影响动力,并强调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4。is。(2)实证研究。一些学者对部分地区如江苏引、广东7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进行实证研究;陈波狲等_l 8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决策模型,认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推动的观点。有的学者还应用VAR模型分别对内蒙古和新疆城镇化的时间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9。驯。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空间计量分析
11、等方法运用到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中21。2 3|。从方法上,除非传统的空间计量模型外,庞瑞秋等心4 o还使用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邓志旺旧纠最先依据空间杜宾模型构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并分别进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空间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检验本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对其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所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不难看出,揭示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探索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远没有结束。城镇化也是一个空间现象。虽然,国内学者应用空间计量实证了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存在,但是仅把空间作为一个动力因素来看待,并没有揭示出具体的空间动力机制。城镇
12、化是人口迁移引起人口经济重塑的必然结果。空间力量是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旧6I,空间动力机制也同样是城市化不可缺失的重要机制。观察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会成片出现,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也相对成片出现,城镇化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猜想,这是空间单元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体现为空间动力机制产生的效应。类比时间动力机制,空间动力机制也应是一种空间滞后自相关现象。也就是说,空间动力机制来源于空间单元相互依赖产生系统性。而区域相互依赖的原理规律及测算方法仍是一道尚未得到解决的地理学难题心川。这说明,揭示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是地理学的一大难题。目前
13、,基于空间计量研究了空间单元的空间相邻自相关,所揭示的是城镇化空间集聚机制,因此,有必要从空间滞后自相关的角77万方数据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2期度予以审视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这不仅是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有效完善,而且更是对中国城镇化空间过程演化机理的深人探索。本文沿第二条线路,从空间滞后自相关视角探寻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空间单元的城镇化滞后自相关中发现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并以人口迁入率、工业化水平和地理位置为控制变量对其进行对稳健性检验;其次,本文在2869个县区市(县、区、市,下同统称县域)空间单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大样本数据中通过可视化展示出我国城镇化空间
14、动力效应的空间结构,有助于认清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力量格局,为重塑城镇化经济地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一)城镇化的空间效应人类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也就是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要受空间因素的制约。人类行为与所在地区有着密切关系,依据引力定律,此种关系随著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具体地,空间有两个重要的效应,一是集聚效应,二是位置效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居”是一个自然的现象。集聚成为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属性,其表现为对空间的依赖性,本地依距离受相邻地区的影响。按新经济地理学解释,人口集聚或聚类产生可以节约资源和交易成本,具有外部性,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
15、在现实人口分布中,具有高人口密度地区会在空间“抱团”集聚在一起,产生城市与城市群,进而出现高水平的城镇化集聚区或城镇化带。从空间位置看,纬度决定气候,气候又影响生产环境和人的生产力,进一步影响城镇化。由于地理位置决定着交通的通达程度、离出海口的距离,决定着运输成本。同时地理位置决定着宜居性,空间异质性产生不同的人口集聚区。城市化有着向低纬度地区发展,是一个规律。从我国看,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和低成本的航运优势,国际贸易较为发达,形成人口的集聚生产力,具有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而西北地区不具有人口集聚的有利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地广人稀,人口的集聚功能较弱。从世界上看,大多数
16、大城市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其中又明显集中于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上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鲜有人居住。地理因素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限制而影响到城镇化的发展旧8|。城市是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的空间形态,而人口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口集聚,城镇化成为当代人口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空间组织机制。我国区域经济无论在单个城市、城市群的层面上,还是在经济地带的层面上,城镇化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对来说,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地理因素(或者说传统的经济地理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发
17、展的过程中的确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其中特别重要的则是空间集聚动力与地理位置。实证表明,区位地理条件是城市规模等级序列的首要要素口9|。显然,理解空间的动力机制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发展战略。在空间效应下,我国人口分布具有极大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一中部一西部的东高西低梯度集聚的格局。最为突出的是“胡焕庸线”所说明的区域分异现象。不论是历史因素,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因素,“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二)城镇化的空间滞后自相关空间集聚是空间自相关的具体表现。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来自空问滞后自相关性。如果,城镇化存在空间动力机制,那么各空间单元之问的城镇化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这种空间自
18、相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我国人口密度对比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和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78万方数据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与效应关与时间序列自相关类似,表现为空间依赖性中的空间滞后效应。只要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问自相关,就可将其分成四类集群,在空
19、间上形成中心一外围结构。具体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县域相邻空间单元与其滞后空间单元的城镇化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就说明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相互作用或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邻接县域而相互传递。检验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在实际的空间相关分析中可以使用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但是空间滞后自相关指数与MoranI仍有一定差别。为直接分析空间滞后自相性,这里采用空间自关系数0I。空间滞后自相关系数定义如下:(“r。一ur。)(班iWi k j kur。)”2F矛2=2222了亍22=222222222,、(ur。一五;。)2(zq一。,一。MrfWi-k,j-k五;。)2(1)(2)式中,N
20、为县域样本数,ttri为第i县域城镇化率,五ri为城镇化率的平均值,埘Hj-k空间相邻滞后矩阵,k=1,2,q,为滞后阶数,当k=1时,为空问1阶滞后,表示一个县域城镇化与其最邻近县域城镇化的相关性;当Jj=2时,为空间2阶滞后,表示一个县域城镇化与其第二邻近的县域城镇化的相关性,以此类推。WHm中行和列都对应县域,对角线上的元素为零。(三)地理位置相关与趋势面地理位置相关性是研究一个观察变量与一个地理变量的关系是否密切。地理相关系数就是用来研究空间变量与地理位置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强度的一种度量指标。城镇化率的地理相关系数计算公式:(,ri一玩)(戈;一互i)r=iF=i=1二=二=iF二=二(
21、2)7 2万F=二=二=_7i=二=二L z,;(眠一l;i)2;i刊xi 2(2)式中,r为城镇化率的地理相关系数,其值在一1,1区间之内;戈i为第i县域地理变量,指空间单元对应的经度或纬度值,互i为平均值,一般情况下,相关性的显著性检验是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查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表来完成。城镇化与地理位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城镇化与地理位置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是当使用经度和纬度进行相关分析时,只能反映东西或南北关系。如果要分别做回归分析,那么就会产生两个回归模型,尚不能确定城镇化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因此,客观需要经度和纬度同时进入一个回归模型,一般情况还是非线性方程,这就产生了趋势面分析。趋势面分
22、析就是用空间数据拟合一个数学曲面,以反映观察变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特征。实际上,趋势面分析是通过回归分析原理,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个二维函数,应用线、面或三维曲面来识别、分离和度量趋势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31|。趋势面反映的是总体变化,受大范围的系统性空间位置的影响。趋势面分析的基本功能,是把空间分布的一个具体的或抽象的曲面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由变化比较缓慢、影响遍及整个研究区域分量组成,称为趋势分量;另一部分是变化比较快,其影响在研究区域内并非处处可见的分量,称为局部分量。设(戈i,Yi)表示某一观察变量F对应于空间位置,zi、Yi分别为经度和纬度值。每一个观测点的K都可分解为两个部分:Y
23、=八zi,Yi)+si (3)(3)式中,八xi,Yi)为的趋势量,占i为残差值。趋势面模型的数学方程式为多项式函数:八zi,Yi)=a00+oIo戈i+aolYi (4)【戈i,Y。)=amxi+aolYi+a11xiyi+a20X;+a02Yi(5)【戈i,Yi):alo戈i+a01Yi+allziY;+a20X。i+a02y;+a30戈;+a03y;+a21算j2yi+12戈iy2i (6)(4)式为一次多项式,是一个平面。它可以是水平的,但极少见,一般是以某倾角倾向于某一方向。(5)式为二次多项式曲面,可以是椭圆面,双曲面,或是抛物面,只有一个极值点的曲面。(6)式三次多项式曲面,可以
24、出现四个极值点,多为马鞍型三次曲面。但在建立实际模型时,有些项不显著,一般只使用多项式函数中的几项。不同次数的多项式函数所描述的曲面有不同的复杂程度。79万方数据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2期(四)城镇化空间动力机制计量模型在采用传统的计量分析方法时,隐含假设横截面空间单元是同质的,也就是空间单元之间没有自相关性或集聚。而实际上,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依赖性或空间白相关性的特征。经济的动力机制就来源于空间单元的经济空间依赖性3 2。具体到城镇化,亦即一个空间单元上的城镇化水平与邻近空间单元上的城镇化水平是正相关的,这种自相关性是城镇化空间动力机制的来源。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镇 空间 动力 机制 效应 基于 第六 人口普查 2869 个县域 单元 数据 赵果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