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相结合.docx
《学与思相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与思相结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与思相结合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渐渐成为引领人们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化工作,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余人,其中比较优秀的就有七十余人。一部论语记载了他的丰富的教化实践,完整地总结了他的教化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一份特别珍贵的文化遗产
2、。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化的发展,起了主动作用。今日,通过学习他的教化言论,而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反思我们的教化实践和自己的教化行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他的言论中透出“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辩证关系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见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孔子从教化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阅历如何通过思索变成自己的学问的关系。“学”是
3、学习别人的阅历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阅历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索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学问,“思”是达到理解的必要手段。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学问而自己不思索,就不能消化,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另一方面,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学问阅历而只是凭空去冥思苦想,那就会一无所成。因为所学的学问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看来,在“学”和“思”这两方面,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
4、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大凡人类相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而渐渐才留意到“思”(对阅历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化实践,起先相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留意“学”起先,到留意“思”的相识阶段。在强调学的基础上,同时又强调思索的重要性。因为只学习不思索,学问就不能消化自然就越学越糊涂。所以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事事到处都应运用思索,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专心” (论语阳货)的人。孔子这样处理“学”与“思”的关系,无疑是正确的。他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在今日的素养教化课堂教学中
5、起的作用 ,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吗?学与思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解决学与用的问题,即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见“学而优则仕”。培育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理想,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巩固学问的方法上,孔子还强调反复学习的作用。他主见“温故而知新”,就是从思索的过程中有所发觉或创建,从已知引申到未知,要注意培育 的是坚固驾驭学问,能融会贯穿,举一反三。防死记硬背,纸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结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