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ocx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书目隐藏 其一原文 鉴赏 讲析 诗人简介 其二 主旨 其一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 韩愈 选自昌黎先生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呈:尊敬地送给。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绝胜:大大超过。 5、皇都:指京城长安。 译文1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赛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译文2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季节,大大赛过满城杨柳
2、堆烟的暮春。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精确地捕获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爽美丽。与杜甫的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 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
3、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赞扬,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 ,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美丽,构思新奇,给人一种早春季节潮湿、舒适和清爽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溢对春天的酷爱和赞美之情。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爽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
4、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其次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忽然充溢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细致,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超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
5、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到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赛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季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希奇了。到了暮春三月,色调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宠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季节的春草之色也
6、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奇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簇新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示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调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调。假如没有锋利深细的视察力和超群的诗笔,便不行能把早春的
7、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
8、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闻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争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奇,观点显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建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味同嚼蜡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好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
9、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建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纳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概雄浑,才力充足,想象奇妙,形成奇崛雄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订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凡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喜闻乐见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颖,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10、、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诞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肯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
11、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最终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最终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早春 呈水部张 十八 员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