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边璐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3 林荣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五供十国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的探述,研讨各朝邦辖区治理方 面的利弊行失与兴衰存亡的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由分立向统一演化的一些问題。 关键词 五代 +国 辖 区 设 治 戍 防 - 辖区行政设治与军事戍防是经邦治国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着重探述五代十国各朝 邦辖区行政设治与军事戍防及其利弊得失与兴衰存亡的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由分立向统 一演化的一些问题。 十各朝邦中央主要职能机构及地方各级的行政设治 五代十国时期,各朝邦的中央机构,大多是在皇帝或国主的直接控制下行使治政职 能。 各朝邦中央机构的设
2、立,基本上承袭唐制。唐朝以三省六部、台、寺、监为主要架构的 中央机关,在各朝邦普遍仿置,但大都明显简化,并有所发展和变通。中央政府最高行政 长官宰相之职 ,各朝邦大多保持唐制,以同平章事,或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加同平章事,或 各部尚书、左右仆射、侍郎加同平章事为制定相职。但其实际职掌已非唐时可比,甚至属 于荣衔而已。由于御政需要,各朝邦皇帝或国主往往别置官职或以某些官职跻于宰相之 列,并賦与军政实权。如:五代各朝, 后梁之崇政院使(由唐之枢密使改 ), 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之枢密使 (后唐时由崇政院使改,其后各朝沿 S);十国诸邦,后蜀、南汉、北汉之枢 密使,前蜀之内枢密使,南唐之内枢使等。
3、制定宰相主管文事,崇政院使或枢密使 ( 或内枢 密使、内枢使 )主管军事或揽及行政,实际权任很重。资治通鉴卷 282称 “ 梁太祖以来, 军国大政 ,天子多与崇政、枢密使议 ” 。可见,崇政或枢密使取代了制定宰相的军政地位。 有的朝邦宰相职权还实行分掌。如后唐翰林学士为 “ 掌雄之任 ” ,端明学士 “ 得典枢 机此二职均曾分掌宰相部分职权 ,位于宰相之列。另外 ,有的邦国任相也不完全拘于 唐制。如前蜀曾以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吴越以丞相为宰相,楚之武安军节度副使、天策府 都尉 (也有不任都尉者)判内外诸司事,实为相职 ,南汉曾以女侍中为宰相,吴以大丞相 兼中书令为宰相。吴徐温和徐知诰相继为宰相
4、时,独揽一国军政大权,为各朝邦所仅见。 在各朝邦中央机构中,军事和财赋是两个要害部门。如多数朝邦以枢密使 ( 或崇政院使、 (五代会要 ,卷 13,翰林院。 资治通鉴 ,卷 275,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五月并胡注。 参资治通鉴 ,卷 287,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五月。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内枢密使、内枢使)主管军事。主管财赋则专置财司。五代各朝如后梁之建昌宫使(后改 为国计使、租庸使 ), 后唐之三司使(盐铁、
5、度支、户部合为一职 )和租庸使,后晋、后汉、后周 之三司使,一般由宰相兼、判,或由重臣充任。财司掌及中央至本辖区内的财政、赋税、户 口、土地等职。十国诸邦的财司及其职掌大致承袭唐制,或兼取中原王朝之法,同时根据 本邦实际情况设置。如吴、南唐以户部尚书统掌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又置盐铁判官。 南唐还有三司使之置。前蜀置有度支,又以吏部尚书统掌 “ 中外财赋 ” 。后蜀置户部尚 书及三司(户部、盐铁、度支)。吴越置盐铁使、副使 。闽置国计使、三司 。各邦国财司 多以他官充或兼、判。未置财司的邦国,大致以户部尚书、诗郎负责财赋,或由相官统 掌 。各朝邦的中央机构,大 多以军事、财政为主要职能部门,
6、其他职能部门也根据本朝 邦的治政需要从简设置。 五代十国的地方设治承自唐朝。各朝邦保持名义上的道、州(府)、县三级制度,而实 际上都推行州、县两级建制。各朝邦盛时或相对稳定时期,在其辖区内设置州、县两级政 区。五代各朝 :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诸道境内置 有府 5、州54、军节度 19,县 370;后唐 (清泰元年 ,934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 山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6、州 115、军节度 38,县 632;后晋(天福八年 ,943年 )在 河南、 关内、河东、河北、淮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7、州 100、军节度 32,县 5
7、84;后汉 ( 乾祐二 年 ,949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7、州 97、军节度 35,县 563;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陇石诸道境内置有府 6、州 112、军 7、军节度 33,县 610。十国诸邦 :吴 ( 后唐清泰元年 ,934年)在淮南、江南、河 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26、军节度 9,县 130;南唐 (后周显德元年 ,954年 )在江南、淮南、 河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31、军 2、军节度 13,县 150;前蜀 ( 后唐同光二年 ,924年 )在剑 南、山南、江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8、55、军节度 10,县 260;后蜀 (后周显德元年 ,954 年 )在剑南、山南、江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49、军节度 10,县 251;吴越 (后周显德 元年 )在江南道境内置有府 2、州 11、军 1、军节度 6,县 79;楚 (后晋天福八年 ,943年 )在江 南、岭南两道境内置有府 1、州 24、军节度 3,县卯 ;南汉 (后周显德元年 )在岭南、江南两道 境内置有府 2、州 62、监 1、军节度 2,县 225;闽 (后唐清泰元年 ,934年 )在江南道境内置有 府 1、州 4,县 30;南平 (荆南,后晋天福八年 )在山南道境内置有府 1、 州 2、军 1、 军节度 1
9、, 县 15;北汉(后周显德六年 )在河东道境内置有府 1、州 8,县 39。州、县两级是各朝邦辖区 设治的基本行政区划。 各朝邦州一级行政机构的设治,基本上承自唐制,以刺史为本州长官,主管一州军政 民事。唐制,刺史以下置上佐、录事参军与判司。上佐即别驾、长史和司马 ,佐辅刺史掌贰 ,卷 41,庾凝绩传。 参十国春秋,卷 87,孙承祐传。 参十国春秋 ,卷 98,薛文杰、陈 匡范、黄绍颇、蔡守栄诸传。 以上除了个别引籍注明外,主要参考五代会要卷 13、卷 24有关记述;旧五代史卷 149职官 志;万斯同:五代、吴、南廚、蜀、后蜀、吴越、南汉、北汉 ( 将相大臣年表 ,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10、991年版 ), 页 1836、 137171。 2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州事。录事参军掌主簿事。判司设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 ,分职本州各政 务。五代十国各朝邦刺史以下属官多从简设置。如后梁以户曹 “ 通判六曹 ” ,其他曹省 废 。后唐一般六曹均置,但有的州酌情减置。后周仅置户、法两曹 。吴、南唐六曹全 置。后蜀仅置户曹。闽仅有户、士两曹之置。其他各邦六曹废罢 。大致
11、六曹 凡不置者, 其职以它官兼判。府 ,级同州,一般以尹为长官,少尹为副。五代各朝及十国吴、南唐府 尹、少尹较常置。其他各邦有 a府尹者,但少尹多不见置 。大致不 s府尹者,以它职主 音府政。府尹以下属官与州大体相同,因府的地位关系,其属官比一般州有所充实,但也 多酌情设 S,非唐时之完备可比。派任州刺史或府尹的代理官员,称知州事(或知州事,简 称知州 ) 或知府事(简称知府)。也有部分州以节度使、防御使或团练使为本州长官。有的 节度使领 2州以上。 县是州(或府 ) 以下一级的行政区划。县的行政机构:唐制,县置令、丞、主簿、尉及诸 曹司。以县令为长官,总掌本县军政民事。丞为副长官。主簿掌检査
12、文书簿籍的违失,纠 正诸曹司事。尉亲理庶务,分判诸曹司,催征课税,追捕盗贼等。五代十国各朝邦县一级 机构多从简设置。如五代各朝大多仅置县令、主簿。后梁两畿开封府、河南府之赤县置 令、主簿、崩,其他县不置尉 。十国诸邦 :南唐、后蜀、闽、南平(荆南 ) 有县令、丞、主簿、尉 之置,前蜀、吴越置有县令、主簿、剧,楚、北汉仅置县令、尉,吴、南汉仅置县令。凡不置者, 其职由它官兼掌 。 县以下为管 理乡里和城郭坊村的基层组织。唐制 “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 之郭内分为坊,效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 ” 。参合五代会要、頤五代 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有关记述,五代十国各朝邦县以下
13、的基层组织大致循自唐 代。乡、里或坊、村负责人一般称为乡正、里正或坊正、村长,由县指派人员充任,掌督本乡 里或坊村人户,催征賦税,缉捕盗赋,维持治安等事。 各朝邦普遍循唐旧例实行对各级官员的选任、考核。史称 “ 五季自梁以来,虽右武之 时,而诸州取解、礼部试进士未尝废 ”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各朝 ,均通过多次科 举考试,录取了一批批进士或诸科等人选并任命为各级官员 。十国 诸邦,如吴 “ 置选 五代会要 ,卷 20,中外加减官。 同上。 参(十国春秋,卷 114,十国百官表。 参五代会要,卷 20,中外加减官 ;十国春秋 .卷 114,十国百官表。 参五代会要 ,卷 19,县令上
14、,卷 20县令下 菏 尉 中外加减官。 参(十国春秋 ,卷114,十国百官表。 , 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 (资治通鉴 ,卷 288,后汉隐帝乾祐二年三月胡注。 参(五代会要,卷 22 23;旧五代史 ,卷 148选举志以及旧五代史 、 (21卷 ),“ 与律疏、令、 式通行 ” 。十国吴有吴令颂行。南唐昇元三年 ( 后晋天福四年 ,939年 )颁行昇元格, “ 与吴令并行 ” 。昇元六年 (后晋天福七年 ,945年)行用删定 (或称昇元删定 条 30卷 )。 其他各朝邦大致行用本制令,或参用前朝法、唐法。各朝邦普遍置有相应机构 (或专职、兼职官员 )负责司法和监察。各朝邦的法律,大都以刑
15、法为核心,并普遍以严法重 刑为取向 ,作为加强治政、维持本朝邦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司法、监察的执法职能,主要是 面对下层百姓,但对各级官员同样具有法律约束作用,五代十国各朝邦也不例外。如乾化 元年 (911年 ),后梁太祖制命不许各级官员徇私行敛不得因缘征发,自务贪求,苟有故违 , 必行重典 ”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各朝均把官典犯赃与十恶五逆、杀人、行劫、放火、造毒 药等重案犯相提并论。后唐庄宗还准定凡州刺史、县令等 “ 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 , 为政怠惰 ,亦加惩罚 ” 。闵帝敕刺史、县令等官员, “ 如以威刑率敛,以枉法论 ” 。前蜀太 祖敕令诸州县等各级官员尽责守法, “
16、如有固违,必行朝典 ” 。对徇私枉法的官员, “ 不计官职 高卑,并正刑名处分 ” 。对各类冤案,着令 “ 御史台常加觉察,若有冤滥,便具奏闻,必当别遣 十国春秋,卷 10,骆知祥传。 十国春秋,卷 37,前蜀后主纪乾德四年二月,卷 43,沛禹卿传。 新五代史 ,卷 64,后蜀世家 孟昶广政十二年,卷 65,南汉世家 刘美乾亨四年;十国春秋 , 卷 16,南唐元宗纪保大十年二月。 资治通鉴,卷 277,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三月。 参五代会要,卷 15,考功,卷 19,刺史 县令上,卷 20,县令下。 参五代会要 ,卷 9,定格令。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十国春秋,卷 15,南唐烈祖昇元三
17、年七月。 参资治通鉴,卷 283,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八月;十国春秋 ,南唐烈祖纪昇元六年九月。 旧五代史,卷 6,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 五代会要,卷 19,刺史。 R上。 4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推穷,重行惩断 ”& 。通过司法、监察职能对贪赃枉法或违制、失职的官员追究刑事责任或给 予行政处分, 在一些朝邦中也有例证。有的朝邦还遵前制古法,置匦函、谤木等,作为对各级 官员违法、失职等行为加
18、以监督的一种手段。 各朝邦通过中央至地方州、县各级的设治及有关职能运作,对其领区内实行自上而下 的行政管辖。 各朝邦的军事戍防 五代十国各朝邦根据其经邦治国的需要及面临的内外形势,致力于本辖区的军事戍 防。通过军事戍防与行政管辖结合 ,直接发挥维护本朝邦统治的职能。 军队作为建政立国的武力支柱和戍防攻守的武装力量,五代十囯各朝邦大都由皇帝 或国主直接掌握。这些朝邦的旮帝或国主,集本朝邦军政大权于一身,必要时还亲自统兵 征战 ,成为本朝邦的最高军事统帅,在这一前提下设近中央军事职能机构。十国吴在开国 主杨行密死后,宰相总揽最高军事大权,是为特例。 各朝邦大多以赋予实 u的宰相主管中央军事。如后梁
19、的崇政院使、其他朝邦的枢密 使 (或内枢密使、内枢使 )等,参与军机,主管军事或统兵征战。 各朝邦中央禁军制度,略承唐朝的北衙禁卫军制,但有明显的变革。如后梁禁军实行 六军诸卫制,历经改置 ,有龙虎、羽林、神武、龙骧、天兴、广胜、神捷、天武、天威、英武等军, 各军以统军使为统兵官。其中龙虎、天兴军为嫡系部队 。上置判六军诸卫事为各军总 管。太祖时,又改原藩府牙兵为侍卫马步军,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作为皇帝的 亲卫军 。后唐保留六军诸卫制,同时发展了侍卫亲军制。侍卫亲军以侍卫亲军马步军 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侍卫亲军为皇帝的亲卫部队 ,地位重 于其他禁军。后唐还保留
20、藩汉内外马步军都总管、副总管之置。后晋禁军实行侍卫亲军 制,废六军诸卫制 ,原六军诸卫统一于侍卫亲军。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统掌禁军, 下置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俾等统兵官。后汉侍卫亲军制承自后晋。后周 禁军历经世宗改革后,主要包括殿前亲军 (或称殿前诸班 )、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 三部分,分别以殿前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 军步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 ,各掌本司军事。殿前亲军为皇帝的亲卫军,其地位重于其他禁 军。十国诸邦的中央禁军,大致承自唐代 ,仿效中原王朝,同时根据本邦国的情况设置推 行。各朝邦地方一级的军队,主要是州节度使、防御使、团练
21、使、刺史所领的部队。节度使 有领若干州的重镇,其权任非一般州节度可比。有的重镇节度使还领及中央禁军,其权任 远非一般节度使可比,甚至超过禁军统帅。各朝邦普遍经营各种名号的乡兵 。中央禁军 主要负责卫戍京城、首府、重镇、要害边区和肩负战时的重要攻守任务。地方军队主要负 责戍防所领州府,战时奉调执行攻守任务。乡兵主要负责戍防本土,必要时奉命参加某一 (十国春秋 .卷 36.前蜀高祖下武成元年正月附高祖卩卩位敕文。 按 0日五代史 .卷 4,梁太祖纪 4开平三年六月载龙虎军亲兵之内实冠爪牙 卷 8,梁末帝纪 上载 “ 太祖初置天兴军,最为亲卫 ” 。可证。 参(旧五代史 ,卷 59,袁象先传。 5
22、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攻守任务。各朝邦军队以步军和骑军为常设兵种,而以步兵为主。多数朝邦如后梁、后 唐、后周和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南汉、南平 (荆南 )等,均建有一定规模的水军 ,其 统兵官一般都冠以水军或冠以象征水军名号的都指挥使、指挥使、都處候等。水军负责沿 江或沿海地区的戍防,战时配合马军、步军执行某一战役的攻守任务。由于军事上攻守的 需要,各朝邦除了直接派遣军队 ,还普遍委派帅臣统领由禁
23、军或节度使等军队组成的行营 军执行攻守任务。行营军及统兵官,五代各朝基本相同,主要有行营都招讨使、招讨使,都 指挥使、指挥使,行营都虞候、都部署,行营都统、总管、制置使等。十国诸邦与五代各朝大 致相同,但也有所异。如吴的水陆行营应援使或其他名号应援使 , 南唐的行营应援使、 应援都军使 ,前蜀的 行营安抚使 ,吴越的行营应援使 等,均有其行营军的派遣特 色。各朝邦行营军一般完成攻守或领镇一方的守防任务后即罢。可见,在战乱不息的五 代十国时期,各朝邦仍然重视军事制度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军事制度维系一定规模和实力 的军队,致力于本辖区军事戍防或其他军事需要,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各朝邦的辖区军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代十国 辖区 军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