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25卷第 5期 2008年 9月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l.25 No.5 Sept. 2008 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 苏勇强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温州 325035) 摘要: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它秉承晚唐印刷技术而来,又奠定北宋书籍刊 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吴越国是这 一 时期具有印刷文化传统的重要国家,由于其保土安民的国策, 对中原正统强国纳贡称臣,加之与书籍印刷相关的文化移民的涌入,从而导致晚唐延续而来的书籍 刊刻文化在这
2、一地区得以平稳发展,并为北宋时期的书籍刊刻准备了从印刷书籍母本到书籍校勘、 印刷人才及技术的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印刷文化与传统。 关键词:吴越国;文化移民;书籍刊刻 中图分类号 : K 24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260X(2008)05 0134 07 研究吴越国印刷传统,对于了解北宋初期的书 籍印刷有着重要意义。 一、五代吴越国的经史印刷 吴越的立国时间自从唐景福二年 ( 893)钱镠开 始兼并浙东算起,至钱俶纳土入宋,共存在了 86年。 其间,吴越国的文化建设也达到相当程度。 吴越国与南唐、蜀国不同,它一直恪守保境安 民、视中原政权为正朔
3、,贡奉中原、听其号令的政策。 欧阳修新五代史由此也说,钱氏有改元而无称帝 之事。 册府元龟(卷 608)载,后唐朝臣 “ 尝见吴、蜀 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 ” 于是萌生 将儒家经典校定雕版印行的想法。这或许说明中原 印刷儒经的灵感来源于南方。因为早在中原刻印九 经等儒典之前,南方吴蜀等地的书籍印刷业,无论 在印刷种类和 印刷数量上,均优于中原北方。这方 面,吴越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求自保,吴越国习惯于向中原政权示好。即所 谓 “ 效恭顺,国祚克永 ” ( 十国春秋 序)。在这样的 国策之下,吴越与中原之间,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藩 主贡奉的关系。吴越与中原的交流来往,通过它
4、们彼 此间的人员、货品的往来输入,其书籍印刷文化也得 以影响交流。 当时,后唐冯道、李愚等人从吴蜀的板印经验 中,得到了刻印九经的灵感。他们因为注重经学的 缘故,认为 “ 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 及经典 ” ( 册府元龟卷 608)。我不知道,冯、 李等人 何以如此认为?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可能不完全如 此。 原因之一,十国春秋(卷 78)有这样一段记 载:宝大二年冬十月,镇海镇东留后王子传瑙、中吴 军节度使王子传镣各贡唐(后唐 ) 锦绮千件及九经书 史四百二十三卷,又贡佛头螺子青 _、山螺子青十、 婆萨石蟹子四、空青四。 关于钱越王贡奉 “ 九经书史 ” 的记载,除十国春 秋(卷
5、 78)外,较早还见于册府元龟当中。册府 元龟(卷169)载:十月,两淮钱镠、留后钱元瑙、苏 州节度使钱元镣,各贡进金银锦绮数千件、御服犀 收稿日期: 2008-04-20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07JC751010);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宋 书籍刊刻与文学 (07CGZW016YBX) ?:作者简介 苏勇强 ( 1969 ),男,广西桂林人,温州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wwwxni,net 第 5期 苏勇强: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 135 带、九经书史汉唐书共 423卷。 在宝大二年钱越王贡奉后唐的礼物当中,有
6、 “ 九 经书史汉唐书共四百二十三卷 ” 。宝大二年是公元 925年,钱镠执政时期内。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籍 印刷事例,我认为钱越王当时送给后唐的九经等 书籍不是手抄卷,而是雕印本。原因是,吴越国在宝 大二年送后唐九经等书籍 423卷,当是贵重礼物。 什么样的书籍如此贵重昵?以九经等书的部帙巨 大程度,手抄并不稀奇。唯有是雕印本,故才能称其 为 “ 贡物 ” 。否则,后唐自可请人抄写九经,不劳吴 越贡奉。而我认为,当时后唐定然早有手抄卷的九经 书史等书籍。因为在印刷之初,手抄本仍是社会上最 普遍的书籍形式,而惟有雕 印书本才是稀罕物。此 外,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吴越贡奉书籍的时间:宝大二 年(公元
7、 925年)冬十月,相当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而在宝大五年时,后唐才改元长兴。也就是说,如果 册府元龟、十国春秋的记载属实的话,当冯道、 李愚等人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 933年)二月,决定 国子监雕印九经之前,吴越国可能早已有了九 经印本书籍,且其九经印本的品质,还足以成为 钱越王讨好中原的贡物。 另一旁证是,资治通鉴(卷 272)记载,同光元 年( 923), “ 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协等册命吴越王镠为 吴越国王。丁卯, 镠始建国 ” 。同光三年 ( 925)八月,后 唐昭宗遣使赐吴越国王玉册、金印、红袍徐衣,才正 式承认了吴越国王的地位 ( 资治通鉴卷 273)。同 年十月,吴越王等贡奉后唐九
8、经等书。同年底,吴 越王镠遣使者沈瑶致书,将自己受后唐玉册封为吴 越国王一事告于吴 ( 即后来的南唐)。吴人以其国名 与己同,不受书,遣瑶还,仍戒境上,无得通吴越使者 及商旅 ( 资治通鉴卷 274)。事实表明,吴越国向后 唐贡奉书籍是因为后唐此前赐吴越国王玉册,承认 其国家地位的缘故。以吴越国当时感恩的情绪,吴越 国所贡礼物当是十分贵重才是,更 不可能是临时找 人抄写的经史书籍上贡。如此判断,吴越国所贡应是 国中早有雕印好的经史书籍精品,这才符合情理。 质疑吴蜀雕印书籍不及儒典说法的第二个理由 是,据 宋 陶岳五代史补记载,后唐平蜀,明宗命 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其制作刊板于国子监。监 中印
9、书之始 ,王明清挥麈余话(卷 2 )云其家有锷 书印本五经,后题 “ 长兴二年 ” 。这说明前蜀时期已 有五经之类的印本。至于后蜀毋昭裔的刻板当在 冯道等人之后,因为毋昭裔相蜀是在后蜀孟昶明德 氏九经本 1。 天禧五年七月 ( 1021年),刘崇超乞重雕孝经 等书印板奏云: “ 本监管经书六十六件印板,内孝 经、论语、尔雅、礼记、春秋、文选、初学 记、六帖、韵对、尔雅、尔雅释文等十件,年 深讹阙,字体不全,有妨印造。昨礼部贡贡院取到孝 经、论语、尔雅、礼记、春秋,皆李鹗所书旧 本,乞差直讲官重看榻本雕造。内文选只是五臣注 本。切见李善所注该博,乞令直讲官校本别雕李善注 本。其初学记、六帖、韵对
10、、尔雅释文等四 件,须重写雕印。 ”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 一) 刘崇超所说的李鹗旧本,应该就是五代国子监 所刻的儒经书板。而文选、初学记、六帖、韵 对等,需理会下列记载。据宋会要辑稿 崇儒四 载,大中样符八年 ( 1015年)九月七日,毋昭裔之孙 毋克勤将其祖父毋昭裔所雕文选、六帖、初学 记三种书板献给朝廷。天禧五年,景德寺僧溥清献 其祖、库部员外郎陈鄂所撰四库韵对九十八卷印 板。诏赐钱十万,度行者一人 。从时间上看,刘崇超 取到礼部印板的时间怡在毋克勤、僧溥清献书板之 后。此四种印板,应该就是毋克勤、僧溥清所献。由于 这些书板年代久远 ,不宜再印,故刘崇超请求重写雕 印。以上证据皆证实了
11、五代吴蜀雕印广泛,其中已然 包括儒经在内。而宋代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卷 1) 也曾记载: “ 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 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 蜀中文学复盛。 ” 根据以上记载,结合册府元龟中冯道等人所 言 “ 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 典 ” 。我们可以推断,五代吴、蜀等地区(或国家)率先 雕板的事实。而吴、蜀的书籍印刷,对于中原后唐、后 晋等国有率先垂范之作用。 再有一个问题是: “ 吴蜀 ” 究竟指称哪些国家? 关 于 “ 蜀 ” ,考辨的意义不大。主要是 “ 吴 ” ,它是南唐之 前的 “ 吴 ” 还是钱氏的 “ 吴越国 ” ?或者
12、“ 吴 ” 是指一个 宽泛的地域。据册府元龟(卷 608)冯道等人说这 话的时间是后唐,冯道时为后唐宰相。结合资治通 鉴(卷 273)记载有后唐昭宗遣使赐吴越国王玉册、 金印、红袍徐衣,正式承认吴越国王地位一事,后唐 冯道所言最有可能是吴越国。如又以地区来说, “ 吴 ” 地,实则包括了杨行密所建的吴国和钱镠所建的吴 越国在内的太湖及周边地区。张剑光在唐五代江南 手工商业布局研究一书中,也说 “ 这儿所指的 吴 , 二年,至 广政十六七年期间。显然,冯道监本早于毋 泛指太湖周围地区,但他又说 “ 从实际看最有可能 136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 25卷 是苏州。 ” 我
13、认为,从冯道等人当时说话的语境分析, 加上我前面的理由, “ 吴 ” ,最有可能是泛指太湖周 边,包括吴国和吴越国的广大地区。即便按照张剑光 的说法,确是苏州,那么,查阅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 集(隋唐五代卷 ) “ 吴、吴越、闽 ” 以及 “ 南唐、吴越 ” 的 版图轮廓,无论是 “ 吴与吴越 ” 版图或是 “ 南唐与吴 越 ” 时期的版图,苏州都属于吴越国。而太湖则被吴 (南唐 ) 与吴越分割,吴越国占太湖 2/3左右面积,吴 (南唐 ) 占 1/32。而 “ 蜀 ” 也不实指国家,它是指代如 今四川 _带的广大地区。吴蜀之人,是指江南和蜀地 _带的人。如是这样,那么江南的书籍印刷对于后唐 的
14、影响就十分显明了。 二、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影响北宋 历史记载,江南诸国的书籍刊刻曾十分兴盛,杭 州、金陵和成都是当时三大印刷业中心。公元 953 年,在后唐印卖九经的同时,后蜀也雕印了蜀版 九经。此外,后蜀还雕印了文选、初学记、白 氏六帖 ,南唐印刷了史通、玉台新咏。此外,在 吴越王钱俶时期,杭州等地印制了 一 切如来心秘密 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8.4万卷。至于金陵的印 刷事实,张剑光在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一 书中,所引证据如下:( 1)马令南唐书载,北宋初 年,诏学官校勘五经, “ 及得金陵藏书十余万卷,分布 三馆及学士舍人院,其书多仇校精审,编秩完具,与 诸国本不类。 ” 张剑光据
15、此认为,由于金陵藏书众多, 很有可能是印刷的,而且史书明言与 “ 诸国本不类 ” , 即南唐的印刷自成一体,版式等都有可能比较特殊。 (2) 北宋宋祁校汉书时,曾用江南本参校。张剑光 认为“ 江南本 ” 指的就是江南的雕刻本。 ( 3 )南唐刻印 过刘知几史通和徐陵的玉台新咏,因为这两本 书后有李后主 “ 建业文房之印 ” ,来新夏、李书华等有 关专家认为它们是南唐初刻本 。 ( 4)册府元龟(卷 608)冯道等人所云 “ 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 绝多,终不及经典。 ” 以上证据,第四条前已考述,不 复赘言。其他三条证据皆有牵强之嫌,恐不足为凭 3 。然除此以外,目前尚难找出其它证据,加
16、以充分 论证。 关于南方印刷传统的延续,至宋代仍能见出端 倪。 宋 叶梦 得说: “ 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 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但纸不佳 ” ( 石林燕语卷 8)。陆游有故事云: “ 三舍法行 诸生乃怀监本至帘前请曰: 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 若监本,则坤为釜也。 教授惶恐谢。又云:今天下印 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 ( 老学庵笔 记) 北宋京师(汴梁 ) 印书业发达,很大程度依赖于 中央集权而造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而杭 州、西蜀、福建的印刷业,却实在是多年印刷文化传 统积淀的结果。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说: “ 册府元 龟载,后唐长兴中,冯道、李愚奏
17、云:尝见吴蜀之人 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则五季之顷,其行转盛,及宋 有天下,南并吴越。嗣后,国子监刊书,若七经正 义,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唐书, 若资治通鉴,若诸医书皆下杭州镂板。北宋监本刊 于杭者,殆居泰半。南渡以后,临安为行都,冑监在 焉。板书之所萃集。宋亡,废为西 湖书院,而书库未 毁。明初移入南京国子监,吾浙之宝藏,俄空焉。 ” 影 印宋刻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南齐书卷末有北宋 治平二年 ( 1055 )牒文,亦可证实王国维的说法。其牒 文曰: “ 崇文院嘉祐六年 ( 1061)八月十 日敕节文, 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 书、后周书,见今国子监并未有印本 依唐 书例
18、,逐旋封送杭州开板。 ” 按王国维的考证,杭州 作为当时一个重要的书籍印刷地点,其兴盛期从五 代直至南宋灭亡。 北宋王朝在文化建设上,较多地借鉴了南方诸 国的先进经验,其 中尤以书籍印刷为技术之先。考察 五代及此前的印刷史实,可知多数印刷事实都发生 在江南。对此,王国维骄傲地说: “ 镂板之兴远在唐 世,其初见于纪载者,吴蜀也。而吾浙为尤先。元微之 作白氏长庆集序,自注曰:扬越闲多作书,摹勒乐 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夫刻石亦可云摹勒,而作 书鬻卖,自非镂板不可,则唐之中叶,吾浙已有刊板 矣 , 一 、 随着北宋平定南方,江南的文化随着士人、书籍 的北移,最终构建起北宋文化的繁荣。南唐徐铉、张
19、 洎等文臣入宋,参与诸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等编修工作的事 例,可证江南士人入宋 的情况不在少数。十国春秋(卷 75)曾载:孟宾于 字国仪,连州人。少孤力学,事母以孝闻 晋天福 中,登进士第,未几,以离乱还乡 时宋翰林李昉, 宾于同年进士也,遗之以诗。(南 ) 唐后主见诗贷死, 复其官 初归江南,举一子,名归唐,亦能诗,肄业 庐山国学,与邻房生同得佳句,遂交讼于江州。宋开 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邪?宝时累官大理丞,时人犹指之曰: “ 此乃讼诗生也 第 5期 苏勇强:五代时期吴越国印刷文化传统 137 江南诸国,重视文化教育,学校兴盛一时。孟宾于之 子 “ 孟归唐
20、” ,肄业于庐山国学。因为与别人同得佳 句,而起了著作权争端,甚至惊动了官府诉讼。 这 _时期,有 _些文人随着时势变化,多次迁 移,寻求稳定,直至最终入宋。最具代表性的是五代 至宋,杨岩 一 族的迁徙过程。十国春秋(卷 85)记 载,杨岩一族最初由北方迁居南方吴越,最后又随钱 俶入宋,侨居宋州。由此,无怪生活在北宋末年的朱 弁也谈道: “ 晁以道尝为余言: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 至昭陵时,并从江南来。二徐兄弟以儒学显,二杨叔 侄以词章进,刁衍、杜镐以 明习典故用,而晏丞相、欧 阳少师巍乎为一世龙门。纪纲法度,号令文章,灿然 具备,有三代风度。庆历间,人材彬彬,号称众多,不减 武、宣者,盖诸公实
21、有力焉。 ” ( 朱弁曲洧旧闻卷 1) 南方文臣入宋,随之入宋的还有南方的文化与 印刷传统。从北宋灭亡南方国家所掠夺的什物中,我 们可以知道北方觊觎南方的,除了江山之外,重要的 还有南方的文化与典籍。所以北宋灭亡西蜀、南唐之 后,掠夺回朝廷的除了亡国君主、文臣外,还有大量 的图书典籍、刻书印板。尽管吴越国对宋恭顺之至, 每年贡奉不断,并曾协助北宋灭掉了南唐,然最终仍 免不了亡国纳土的命运。十国春秋(卷 82)载太平 兴国三年二月, “ 王发国城 己酉,朝见宋帝于崇 德殿。 ” 四月,闽帅陈洪进纳土。时钱俶与子惟浚侍宴 在侧。由此, “ 五月,丞相崔仁冀劝王纳土,不然祸且 立至。王遂决策,上表云
22、: 臣庆遇承平之运,远修肆 觐之仪,宸眷弥隆,宠章皆极 独臣一邦,僻介江 表;职贡虽陈于外府,版籍未归于有司 愿以所部 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 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于下执事。 宋帝答诏曰: 书之简编,永彰忠烈,所请宜依。 ” 纳土之后, 钱俶得到一份宋帝的 誓书。这份给钱俶的誓书,同样 也决定了钱氏子孙今后的命运。八月, “ 宋帝令王缌 麻以上亲属及管内官吏悉归京师,凡千四十四艘,随 命以杭州伶人马迎恩等四十五人赐王,俾备旦夕宴 乐。 ” ( 十国春秋卷 82)可以想见,当时钱氏子孙及 臣子入京,其家族及臣子的迁徙是何等的规模,以至 冀国公暄,暄子会稽郡王景臻,景臻
23、子荣国公忱,封 爵世世不绝。 ” ( 十国春秋卷 82) 钱俶为人颇知书,雅好吟咏,并且崇信佛教。十 国春秋(卷 82)记载钱俶生平有诗数百首,曰政本 集,国相元德昭、宋翰林学士陶谷为之序。后其子钱 惟演搜其遗文,刻行于世,共 10卷。钱俶性谦和,未 曾忤物。自奉颇薄,常服大帛之衣。崇信释氏,前后造 寺无箅;入宋后,又以爱子为僧。为人宽洪大度,常大 会宾客,食鳖臛,而得庖人濡血纸于器中,王遽藏之 褎中,顾左右曰: “ 勿令掌膳者知。 ” 钱氏入宋后,太平 兴国四年春, “ 王为武胜军节度使,改封南阳国王。 ” 其临死之前,仍 “ 命左右读唐书数篇,又令诸子孙 诵诗,未讫,风眩复作,至漏四下而薨
24、。是夕有流星坠 于正寝之上,光烛满庭,年六十。 ” 据史载,吴越王钱俶因为知书崇佛,曾有刊刻印 刷大量佛经典籍的事实,这在不同程度 上也影响了 他的子孙及臣下,其中就有诸如林鼎、钱文奉、钱昭 序、钱昱、钱传瑛、钱惟治、钱惟演等多名藏书家。 吴越国纳土入宋,躲过战火破坏。随着钱氏子孙 以及文臣入宋,北宋也从吴越获取了大量的图籍。 宋朝事实类苑(卷 31)载: “ 两浙钱归朝,遣使收其 书籍,悉送馆阁。端拱元年五月,诏置秘阁,至是乃以 史馆书万余卷以实其中。 ” 大量藏书北移,也将南方 印本刊刻技术展示于中原北方。 钱俶之子钱惟演( 962-1034),入宋之前即为吴 越国温州刺史(长编卷 18、
25、 19)。因钱惟演幼好学, 入宋后受封为右神武将军。 咸平三年五月,献所为 文,召试学士院,而授为太仆少卿之职 (长编卷 47)。据史载,钱越王纳土入宋后,太宗皇帝将汴京城 南的礼贤宅赐与其居住。石林燕语(卷 1)载曰: “ 礼贤宅于州南,略与昶等 二居 ( 钱俶与孟昶宅 第)壮丽,制度略侔宫第。 ” 以礼贤宅的规模考之,钱 俶家族群体足以安居于此,钱氏自吴越携来之书籍 定然悉藏于礼贤宅,礼贤宅至钱惟演时才归还有司。 石林燕语(卷 1 )又记载有 “ 俶居至钱思公惟演,亦 归有司,以为冀公宫锡庆院,今太学其故地也。 ” 此段 文字后附考异曰: “ 礼贤宅在京城南,钱俶入 觐太祖, 用船千四十四
26、艘。我以为,以钱氏子孙对读书及书籍 以此馆之。至太宗初,俶纳土始赐焉,非俶先请觐即 收藏的热衷程度,其入宋所携带的除了家产辎重,当 赐也。钱思公与诸弟乞归之有司,非思公独请也。 ” 以 然还包括有大量的图书典籍。 此来看,钱俶故去后,钱惟演兄弟等皆拥有此宅产 钱俶当年有 “ 子八人:惟浚、惟治、惟演、惟灏、惟 权,后来才将此宅献出,还给官方以充太学之用。 溍、惟济、惟渲、惟 。惟灏至贺州团练使,惟渲韶州 据说,钱惟演 “ 少所嗜好 ” 的是 “ 藏书与读书 ” 。他 团练使,惟溍左龙将军、奖州刺史,惟演、惟济皆童 在留守洛阳之时, “ 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 年 .为宋帝所称,召见慰劳
27、并起家诸卫将军。唯演子 诵经史,卧则读小说 .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 13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 25卷 卷也 ” 彳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 10 钱惟演少 所嗜好,读书广博。其背后所依赖的必然是大量的私 人藏书。由此,也说明钱氏子孙入宋之时,除了归入 秘阁的书籍外,他们自已随船也带去了大量的私人 藏书。据宋史(卷 317)载 “ 惟演出于勋贵,文辞清 丽,名与杨亿、刘筠相上下。于书无所不读,家储文籍 侔秘府。尤喜奖厉后进。 ” 隆平集(卷 12)亦载:“ 惟 演少富贵,能志于学,有文章与杨亿、刘筠齐名。常 曰: 学士备顾问,不可不该博 。故其家聚书侔于秘 府,又
28、多藏古书画。 ” ( 又见东都事略卷 24)清 钱 谦益亦评价曰:“ 公 ( 钱惟演 ) 童年召见,自以文学进 身,为诗与杨亿、刘筠齐名,天下宗为 西昆体 。常谓 宰相之重,皆可杂以他才处之,惟翰林学士非文章不 可。家聚书侔于秘府,修册府元龟凡千篇,诏与杨 亿分为之序。 ” 4 “ 西昆体 ” 是以学问章句作诗著称,要作此类诗 的人,需有大量的书籍阅读为基础。杨亿、刘筠二人 出身台阁,饱读皇家书籍,自然可以做到诗文锦绣, 雕章琢句。而钱惟演能与两人齐名,大量的书籍阅读 亦不可缺少。钱惟演的图书从何而来昵?据十国春 秋、长编记载,钱氏家族嗜好藏书的人不在少数。 而钱惟演自幼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因
29、为生活在世代 藏书家族,钱惟演才有可能 “ 家聚书侔于秘府,又多 藏古书画 ” 。设想如此 “ 侔于秘府 ” 的藏书,其图书累 积,仅靠手抄定是难以办到的。 据史载,隋唐以来形成的写 经风气至五代仍有 遗留。宋高僧传(卷 14)载唐京师崇圣寺僧人释文 纲, “ 刺血书经,向六百卷。 ” 宋高僧传(卷 26)又 载,唐朔方灵武龙兴寺僧人释增忍, “ 刺血写经,总二 百八十三卷。 ” 而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血书观音 经,卷尾题记云: “ 天复二年壬戌岁 ( 902)七月廿五 日,主持三峗禅师愿会,发心刺血,敬写此金刚经 卷、观音经一卷,今已终毕,故记。以此写经功德 并持回施当真圣主,保寿遐长,浃主千
30、秋,万人安 乐。三峗禅师刺血写经是为了表明自己心中的虔 诚,然而通过刺血抄书,由于血量限制、血液凝固等 因素,抄写起来难免会受到局限,抄写数量也会受影 P向,或许直接用笔墨抄写会大不相同。 宋高僧传(卷 26 )载,唐湖州大云寺僧释子 瑀, “ 前后写经三藏,凡一万六千卷。 ” 宋高僧传(卷 6)载唐代 “ 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每藏计五千四百 六十卷 ” 。释子瑀是个信念坚定的有闲之人,其抄 书穷极一生,至多也不过万余卷。而若要抄完佛经三 度来生产书籍,那么世人无需做它事,只需日日在家 抄书,世间方可有多人累积藏书至万卷以上。 事实上,从雕板印刷的发明过程看,佛教徒虔诚 的抄录经书对印刷术的产
31、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当时佛教信众众多,需要大量地复制佛经来满 足信众,于是当时有了写经生这样的职业。然而即便 这样,供需之间仍然有大量的缺口。印刷术正是在这 样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敦煌的几个考古发现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五代时期,南方吴越国的情形 也与此类似。从考古发现来看,为了便于佛法的普及 推广,吴越国的佛经多是通过雕印技术进行生产。 由于历代钱越王都崇佛非常,是故五代至宋初, 吴越国刻印了相当数量的佛经,吴越国的雕印技术 更多地在其佛经雕印中体现出来。 1917年湖州 天宁寺改建成中学校舍,工人于石 幢象鼻中发现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 陀罗尼经数卷。卷首扉画前有 “
32、天下都元帅吴越国 王钱弘俶印宝箧印陀罗尼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 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 ( 956)岁记 ” ;1971年安徽无 为县中学在宋代舍利塔下砖墓小木棺内,又发现了 同样的一卷。著名学者张秀民看到无为县不在当时 吴越国版图内,由此感叹当时印本流传之广 M。 另外, 1924年甲子八月杭州雷峰塔倒掉时,也 发现有宝箧印陀罗尼经。不同的是此经卷前题云: “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 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 ” 乙亥为宋 太祖开宝八年( 975)。此种经卷高7厘米,长 2米,分 竹纸、棉纸两种,每行 10、 11字不等。关于杭州雷峰 塔的宝箧印陀罗尼经, 1
33、924年俞平伯曾著记西 湖雷峰塔发见的塔砖与藏经,最先对藏经做了介 绍。以后,胡适又就此事有过谈话。他说: “ 关于中国 佛教塔藏的陀罗尼经卷印本,最易得者为杭州雷峰 塔的钱弘俶刻的宝箧印陀罗经 8.4万卷。我曾为 纽约时报的印刷史博物馆购得 1份,我又赠送了 华府友人 DDKH 份。当 1924年雷峰塔全塌下时, 这种卷子出 现了无数, 1元钱可买几十卷,后来就贵 到百元 一卷了。由此,可见当年经卷印本出土数量 之多。 1971年 11月,在绍兴县城关镇物资公司工地 出土了金涂塔一座,内有藏经一卷。首题 “ 吴越国王 钱俶敬造宝箧印陀罗尼经八万四千卷,永充供养。 时乙丑岁记。 ” 乙丑为宋太
34、祖乾德三年 ( 965年),比 雷峰塔经早 10年,晚于显德本九年。其字体细小,每 藏 .则需穷极寺院人力缮写。试想,如若以此抄书速 行十一二字 8。由此 .所谓宝箧印陀罗尼经 8.4万 第 5期 苏勇强:五代时期吴 越国印刷文化传统 139 卷,从几处出土的情况来看,所发现印本的雕印时间 和款式都不相同。 龜圯 H綱 颺记爲主 M号 羼 卷舞 由土对鳞地 i 天 t,本 農雄三專 ( $ 良下 元鎿臭鏽 14000 麵(泰 1, 17専麝泣 _州 无濤,本 凰癱三專 ( 9S 炎鵷國王 4H0 4 1971年麝奴 _兴 雷峰導印本 费重八年 A下爲為 围 ft名轉 雕印年 跋,石家庄:河北教
35、育出 版社, 2001.650.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覆五代刊本尔雅跋 A.观堂集林 .卷 21M.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 谭其嚷 .中国历史地图集 G.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89-90. 3 张剑光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M.南京 :江苏古籍出 版社, 2003.213-214. 4 钱谦益 .牧斋晚年家乘文 O.上海:扶轮社,宣统三年闰六 月校印发行 . 5 李际宁 .佛经版本 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8. 6 安徽无为宋塔下出土的文物 J.文物, 1972,( 1):77. 7 李书华 .五代时期的印刷 A.张剑光 .唐五代
36、江南工商业布 局研究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212. 8 张秀民 .五代吴越国的印刷 J.文物, 1978,( 12):74-76. 9 金志超 .浙江碧湖宋塔出土文物 J.文物, 1963,( 3):24-29. 10 张剑光 .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 M.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 2003.211. 【责任编辑:陈红】 On Printing Cultural Tradition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SU Yong-qiang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7、325035) Abstract: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constitute a special epoch in Chinese history. It comes into printing technology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simultaneously, heralds the growth and prosperity of book inscribing cultur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ingdom of Wuyue is a
38、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country where printing cultural tradition thrives. Proceeding from its state policies to protect land and to pacify the people, it pays tribute and courtesy to the orthodox central kingdoms, and attracts throngs of cultural immigrants with knowledge about book printing. All
39、 this ensures the steady growth of book inscribing culture coming down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provide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echnicians and technical support required to print master copies and collate books.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printing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Kingdom of Wuyue. Key words: Kingdom of Wuyue; cultural immigrants; books inscri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