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的现状、模型建构与对策建议.docx
《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的现状、模型建构与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的现状、模型建构与对策建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的现状、模型建构与对策建议丁奕然 吕立杰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老师看法;CAC模型;外部支持;PLS-SEM一、探讨背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先后汇通先秦诸子一百零一家思想,圆融儒释道三教观点,化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等,足见其文化观念的源远流长、兼收并蓄。中华传统文化中能够超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被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华夏民族创生的伦理道德、实践才智与精神观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供应了深厚且长久的精神力气。教化作为对思想文化的选编和“以文化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由此
2、可见,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势在必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可以培植中小学生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文化自觉的生成,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建性转化供应后继力气。2022年教化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文件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提出了高位的看法指导,也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教学探讨”2。因此,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探讨层出不穷。就中小学阶段的探讨而言,多见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现状梳理与阅历反思的实践探讨,少见于数据调研与访谈扎根的实证探讨。当下代表性的实证探讨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是针对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
3、,进行了学生满足度3的调查探讨,以及通过其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模型构建4。二是针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质性分析,例如小学德育教科书5等,三是对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进行测评6。相较于课程、教材与学生探讨的轰轰烈烈,这方面老师的实证探讨却乏人问津,仅王熙基于个案访谈分析了老师认为的传统文化教化内涵及其影响因素7。可见,针对老师传统文化教化看法、教学技能与素养水同等方面的量化探讨亟待开展。看法作为个体对某一客体以持续性赞成或否定的方式做出评价反应的心理倾向,其对主体的实际行为具有重要影响8。与此同时,相关探讨表明老师看法远比学问和技能对学校教化变革的能动作用要大9。可见,老师个人看
4、法的好坏往往确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能否在学校中有效践行。探讨者依据经典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模型(CAC 模型,Cognitive-Affective-Conative Model)10,对中小学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进行调查探讨。此外,探讨者还留意到政策、学校与社会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化的外部支持也影响着老师对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看法。因此,本探讨主要探究如下三个问题:(1)当下老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群体现状如何?(2)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意向三者间是怎样的关系?(3)外部支持因素对老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调整作用如何?二、探讨模型与假
5、设CAC模型中认知通常被认为是最基础的心理活动,泛指一个人对信息的获得与驾驭的心理过程。情感则是人生理反应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体验,其大多取决于自身期盼或须要是否被满意而产生。而行为意向(也被称为意动)则是人在对某一事务做出行为反应时表示出的心理倾向。(一)文化感知、教化感知与个人认同感本探讨中的文化感知是教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问表象及其精神内核的本体认知,教化感知为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理性认知,而个人认同感则特指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化价值认同的一种情感。由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情感产生的生理学基础条件是外界刺激和机体认知间的不断改变。从情感的起源来看
6、,斯宾诺莎(Spinoza)强调情感并不具有超出自然法则之外的任何宏大力气,它是起源于对外界认知的理性推断11。反观实际的教化教学,老师对学科内容学问及其教学学问具有越清楚、完备的认知,他生成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就越高,对该学问教学的情感认同应当也就越高。因此,探讨者作出如下的两个假设,即探讨假设H1: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正向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个体认同感;探讨假设H2: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感知正向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个体认同感。(二)个体认同感与践行意向依据价值表现的不同,人的情感类型大体可划分为主动与消极两种类别。弗兰肯(Franken)说:“主动情感则能够而且常常
7、会维持目标定向行为。12”而这种维持目标定向行为的做法就是由持续性的动机或意向所操控的。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作为一种主动情感,也必定会促进老师产生主动的践行意向,从而维持自身的传统文化教化行为。据此,探讨者认为本探讨中老师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情感认同,可以主动影响自身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意向。正因如此,我们得出探讨假设H3:老师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正向影响自身的践行意向。(三)外部支持的调整效应行为意向的产生不行能仅源自于个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应当还受到众多外部条件的影响。正如相关探讨所述:个体的现实性心理需求、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思索相识,加之摆在眼前的现实性
8、问题,促化着人们的情感转变和鼓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13。于是,本探讨希望探究相关外部支持因素是否对老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践行意向起到了调整作用。实则,在教化学的相关探讨中,表明白良好的外部支持会促进老师相关行为意向的产生或持续,如校本课程开发14等方面。鉴于此,探讨者提出探讨假设H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外部支持正向影响着老师自身的行为意向。三、探讨设计(一)量表开发与试测修订量表开发遵循如下步骤:(1)探讨者确定了教化感知、文化感知、个体认同感、外部支持以及践行意向等维度下属的观测变量。文化感知包含表层文化学问与背后文化精神的认知;教化感知包括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目标、内容、方式与
9、评价等方面的认知;个体认同感由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及其教化认同感两方面构成;外部支持包含政策、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践行意向则由老师更多地投入精力与持续践行两方面构成。(2)依据五位长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中小学一线老师访谈资料,针对每个观测变量编制了相应试题。全部题目均采纳李克特5.0的自陈式推断形式。(3)将整个量表交予三位传统文化专家、两位教化学教授,让他们针对量表表述不妥、逻辑有误之处予以审定、修正,从而确保整个量表的内容效度。为了确保大规模测评的有效性,探讨者先对量表进行了试测。试测对象为C市中小学老师,试测问卷共计方法80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采纳R语言的Alp
10、ha函数计算试测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17,发觉试测量表的信度较高。此外,通过R语言fa函数对试测数据的探究性因子分析发觉:该试测量表的KMO值为0.849,表明因子分析的结果特别好,适合做因素分析。紧接着运用R语言的Princomp程序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纳特征值大于1的的标准进行因子抽取,并采纳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获得的该试测量表的总说明量为75.81%,可见试测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为了进一步提升量表的结构效度,探讨者依据以上探究性因子的分析状况,对多重负荷、与因子结构不协调、表述欠妥的试测题进行了修订,从而获得了正式测评量表。(二)分层抽样与数据调研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各学段
11、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探讨者根据国家“七五”安排界定的东、中、西部抽样调查了12个省份,共计120所各类中小学校的老师。依据我国教化部公布的2022年各学段学校的总体数量,本探讨确定老师所属学段的小学、初中、中学学校调查比例大致为5:3:2。实际调研中,针对选定的学校探讨者随机选择该校十几名老师予以填写网络问卷,共计获得中小学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调查问卷1542份。在整理数据时,剔除问卷作答中有缺失值、作答时间较短或明显作答不仔细的试卷,共计获得有效问卷134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6.96%,其中调研的中学、初中和小学老师分别为734人、342人与265
12、人。(三)数据分析探讨的信效度检验采纳R语言嵌套的Alpha函计算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以及R语言附加的Lavaan包中做验证性因子分析15,并采纳SemTools包对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计算出各潜变量的提取平均方差(AVE值)、组合信度(CR值)以及相关系数矩阵16。为了探寻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群体现状,探讨者采纳R语言附加MixOmics包的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针对老师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意向三部分的加权分进行聚类分析17,并在绘制出热图后对各群体特征进行深层次描摹。由于本探讨假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老师看法模型既存在中介变量,又存在调整变量,于是探讨者采纳R语言的
13、SemPLS包建构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模型验证18。四、探讨结果与分析(一)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本量表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22,且文化感知、教化感知、个体认同感、外部支持与践行意向等各潜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77、0.801、0.782、0.817、0.881。各维度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7,可见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样性信度。而由验证性因子分析该量表各潜变量的提取平均方差(AVE)最小值为0.547,组合信度(CR)最小值为0.810来看,其满意了提取平均方差(AVE)均大于0.5,组合信度(CR)均大于0.8的要求,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19。除此
14、以外,依据计算输出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觉,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潜在变量AVE的算术平方根,由此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二)老师看法现状的描述性统计1.老师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整体概况当下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总体看法较为优异,平均分为4.47分(满分为5分),但是其在认知方面的表现照旧略显不足。详细而言,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认知上的文化感知与教化感知平均值略低,分别为3.89和4.05;而情感方面的个体认同感与意动方面的行为意向则较高,分别为4.48和4.51。可见,老师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看法非常赞同、并乐于践行,但可能囿于职后培训较少与外部支持不足等状
15、况呈现出“行为意向颇高,认知方面略显不足”的实然样态。据测试题的数据显示,调研对象中高达91.77%的老师表示自己会终身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理念。此外,探讨还发觉各地中小学老师认为其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过程中,接受到的外部支持较为不足,均值仅为3.78分,且呈现了较大差异性(标准差为0.79)。如高达66.15%的老师认为学校供应的实施条件(经费与场地)方面较为一般或无法满意,且33.11%的老师认为能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机会较少,更有部分老师是由于自身的宠爱,以自费的形式参加培训。2.老师传统文化教化看法的学段与地域差异从总分的显著性差异来看,小学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16、化的总体看法要明显优于初中老师和中学老师,其平均分差值分别为0.61分(P0.01)和0.46分(P0.05)。从各维度来看,小学教师主要在“个体认同感”与“践行意向”两个方面要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这一现象应当与中小学各学段在学生评价上面临的压力不同有关。由于初中与高中面临着中考与高考的考试压力,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时间保障等方面都会略低于小学,致使小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高于初高中教师。而外部支持的数据恰好印证此点,小学教师接受到的外部支持均值比初高中教师分别要高0.52分和0.57分(P值均小于0.01)。针对不同地域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態度进行差异分
17、析,结果显示:不同省份的中小学老师在教化感知、个体认同感、践行意向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在整体看法上,东部地区老师对传统文化教化看法最高(4.67),西部地区最低(4.01),且各个分维度下同样呈现了该特征。而在外部支持方面,照旧是东部地区最高(4.08),中部地区最低为3.52分。这一现象可能一方面与东部地区中部分省份具有地域优势相关。这些省份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较其他省可给老师供应更多课程与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这也与此地域在地方教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较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亲密相关。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老师传统文化教化看法较高也恰恰体现了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教育 态度 现状 模型 建构 对策 建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