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docx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自 然 环 境 的 整 体 性 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 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1. 本节内容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 关于“自然地理环
3、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为阅读, 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3. 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
4、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单个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 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5、之间的协调。黄山之美,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结合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说明原理的正确性。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5. 关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内容的组织。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对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
6、了环境整体变化, 用以说明原理。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学情分析】- 16 -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对自然界中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性认知,但认识不够全面,未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只是在前面的学习中眼光一直停留在单要素的循环,而对多要素的循环还缺乏综合认识。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通过多要素的循环来学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而这种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是整体性形成的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多要素的关联、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迁移和
7、能量交换,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这种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出具有整体功能、整体演化、整体响应外界干扰等特征,并能利用这一原理分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设计思路】以水作为主题情境,由小尺度的江南水乡到大尺度的中国水乡,由现在的江南水乡到过去的江南荒漠景观, 由卓乃湖的变化到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要素联系、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意识以及人地协调观。【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中国水乡”的形成,培养学生要素综合的意识。2. 通过学习江南水乡的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在时空尺度下的统一演化,培养学生时空综合的意识。3. 通过学习卓乃湖的变化及影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
8、,培养学生地方综合的思维, 树立人地协调观。4. 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教学重难点】要素联系、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常将总课题直接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因为课题思维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而如果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基于真实情景的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学生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自然景观的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
9、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教具】课件【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承转由位于江南水乡的家乡繁昌引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较大尺度的中国水乡在哪里?(那里有着中国最丰富的水资源。从而引出青藏高原。)探究一一、自然环境的要素关联(探究主题:中国水乡的形成)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中国水乡的的水资源主要有哪些形式存在呢?观 看 视培养学生归纳意识;教师: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以冰川水、河流水、湖泊水、地频 、 图为概念教学铺垫;下水、大气降水等形式存在。除此以外,在很久以前,那里还有海片,回答洋水。问题;展示:珠峰文物鱼龙化石。资料:鱼龙是两亿年前的远古海洋生物。打破学生的认知,
10、产教师:由此可见,青藏高原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存在着海洋水。生认知矛盾,埋下伏笔,吸引注意力;过度: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青藏高原隆起抬升的视频,思考,青藏高原如何从一片汪洋到如今的世界屋脊的。教师:经过三次崛起,青藏高原挣脱海洋的禁锢,随着印度洋板块的 坚 持 不 懈 , 青 藏 高 原 慢 慢 抬 升 成 为 世 界 屋 脊 。青 藏高 原总 共经 历三 次崛起思考、回 答问题复习水循环的旧知识,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探究一:在青藏高原隆起后,水资源主要存在形式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那我们现在生活的江南水乡,曾经还是水乡吗?有没有可能是
11、荒漠地区呢?探究二和探究三二、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探究主题:江南水乡的由来)展示:根据汪品先院士和郭正堂院士的科研成果绘制的古近纪时期我国的干旱带。分 析 判断;观 看 并思考;思 考 回答;创设情境,为认知矛盾埋下伏笔;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兴趣, 为开展教学服务;提及两位院士的成果,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读图我们发现,在图示古近纪时期,我们的江南水乡确实不再是水乡了。探究二: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隆起,江南地区就是荒漠景观。展示:5000 万年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图。问题:读图找出那是的亚洲、欧洲,那时如今的亚欧大陆形成了?那时的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如今的亚欧大
12、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比,哪个更小?教师:那时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科学家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隆升到千米时,比较弱的季风才开始形成的。由此可见,那时,我国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较弱。问题:请结合三圈环流的知识,思考,青藏高原隆升以前,影响江南地区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教师:读图可知,江南地区位于 30N 附近,一方面受副热带高气学 生 总结;学 生 观看 和 回答,构建利用已知知识服务新知识;通过分析 5000 万年前的亚洲和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较小,帮助学生理解那时季风对我国影响很弱,我国主要受行星风系的影响;大气圈的物质迁移过程,影响我国江南地区的降水。
13、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另一方面,由于江南地区远离西部海洋, 可能受来西风离岸风的作用下,降水较少;故,古近纪的江南地区形成了干旱气候。知 识 体系;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实现教学目标达成。通过青藏高原隆起, 影响季风环流,进而影响水汽输送,改变东亚气候,理解水循环影响气候的地理意义。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变化时空尺度,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江南地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影响教学内容,落实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和等核心素养;过度:青藏高原隆起前,我国主要受行星风系的影响,江南地区位于干旱带;青藏高原隆起后,影响我国的大气环流会发
14、生怎样的变化呢?江南地区又是如何形成水乡的呢?探究三:青藏高原隆起,如何使江南地区有荒漠变水乡。展示:如今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回忆,东亚季风如何形成的?教师:如今的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所以形成了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展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比同纬度我国其他地区太阳辐射能更丰富?教师: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所以, 到达青藏高原地面的太阳辐射能更丰富。过度:尤其在夏季,高原地表相当于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热毯,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高原地表上方的空气,空气受热
15、上升,高原表面气压要比周围更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问题:在这台“抽风机”的作用下,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被增强了,还是被减弱了呢?教师: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强了我国的夏季风,为我国江南地区带来更多的降水,所以江南地区由荒漠景观变水乡。观看: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江南地区气候的影响视频。问题: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分别分析古近纪时期和如今的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师:承转现在江南水乡的发展备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关注,中国水乡也备受关注,因为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探究四三、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探究主题:卓乃湖变化及影响)探究四:青藏高原发
16、烧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通过分析查找、搜集到的真实 60 年来青展示:1961-2020 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图和 1961-藏高原气温和降水2020 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速率分布图。(见课件)的变化图,培养学生问题:青藏高原地表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有何特点?青藏高原年降学会寻找真实资料水量变化速率有何特点?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教师:青藏高原地表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较大且为正值;学生研究问题具有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地表平均每 10 年气温上升超过 0.3。青藏定量的意识;同时为高原地区,降水也呈现增多趋势。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研究人分析卓乃湖的问题,员发现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青藏
17、高原成为我国变“暖”、变“湿”提供一个素材的铺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垫。过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卓乃湖地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为完成自然环境对响应。干扰的整体响应的展示:卓乃湖地区图文材料。教学, 落实综合思材料:高原上图示区域的河湖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自 20 世维、人地协调观的核纪 80 年代以来,该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 年 8 月中心素养服务;下旬至 9 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空间视角,从青藏高原到卓乃湖,视角缩小到地方;问题 1:分析卓乃湖决堤的原因。教师:卓乃湖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
18、给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该地区气温持续上升,冰川融化、冻土消融,释放水分多;同时降水增加,使卓乃湖的湖水大幅度上涨;卓乃湖-盐湖流域海拔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的湖水可沿着古河道东流。多视角理解对卓乃问题 2:分析卓乃湖决堤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对当地:湖水决堤后,湖泊面积缩小,部分湖床裸露,由于湖湖水外泄的原因及影响,为落实地方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土地沙化,沙尘暴增多;土地沙化造成草地退化,综合的综合思维和藏羚羊食物缺乏;湖泊决堤后形成了冲沟,影响藏羚羊的迁徙等。人地协调观服务,也对下游地区:卓乃湖决堤,使下游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增加,高盐是反应地对人的反度湖水水位上涨外泄;可能连
19、通长江源头楚玛尔河支流清水河,影馈,体现人地互动;响长江水质,外泄的湖水还可能威胁青藏铁路和公路等。问题 3:我们人类要不要干预卓乃湖湖水外泄呢?如果不赞同干预, 说说你的理由;如果赞同干预,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干预呢?(分组讨论)教师:从遵循自然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可以尽量适应环境的变化;“ 碳中和”“ 碳达或者考虑到干预的工程难度较大或者成本过高,可能不赞同干预。峰”这是国家的一个但同时,如果从湖水外泄影响藏羚羊和牧场,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等,造成工程破坏,财产损失等;如果从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来考虑,作为大国有关能源可以干预,减少湖水外泄的不利影响。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现实生活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精品资料 新高考地理精品专题 高中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试卷 高考地理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