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登高》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登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登高》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登高教学设计篇一:公开课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
2、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
3、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 朗读诗歌 1. 同学个别朗读 2. 教师范读 3. 集体朗读 4. 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
4、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 明确: (1)“万里”: 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
5、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 “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8)“台”: 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
6、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 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 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 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常作客”突出“常”。 四、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
7、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
8、?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五: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六、集体背诵本诗 七: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八、板书设计 篇二: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
9、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渚(zh) 鬓(bn) 潦(lio)倒 (2)理解词义: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 篇三: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高 2022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