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教化心理学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和探讨内容、教化心理学对于教化实践的作用以及教化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学问点梳理 1.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 教化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化学的交叉学科。 2.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主要范畴。 老师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2、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3.教化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化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老师心理。 4.教化心理学的作用 教化心理学对教化实践具有描述、说明、预料和限制的作用。 (1)帮助老师精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老师预料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探讨 5.教化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头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化心
3、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化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头到50年头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头到70年头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头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化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探讨、反思性探讨、合作性探讨、社会文化性探讨中。 我国的教化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其次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化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4、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问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改变。探讨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依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 6、7岁);童年期( 6、7岁 11、12岁);少年期( 11、12岁l 4、1 5岁);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l 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
5、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无趣的特点。 青年期指 14、15岁至l 7、18岁时期,相当于中学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化含义 (1)关于学习打算 学习打算是指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学问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殊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
6、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起先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详细直觉表象的束缚。 (3)详细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记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详细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靠,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敏捷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
7、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学问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别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安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问、技能和学习策略的驾驭;二是问题解决实力和创
8、建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育。 2.学习的一般分类 3.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觉说。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驾驭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新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胜利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闻名认知教化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9、曾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觉学习,又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学问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学问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
10、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学问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学问只是一种说明、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学问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汲取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行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阅历,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学问,而是要
11、把儿童现有的学问阅历作为新学问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学问阅历中“生长”出新的学问阅历。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育与激发。 学问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肯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须
12、要和学习期盼,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须要与内驱力 学习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意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盼与诱因 学习期盼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意某种须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盼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盼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盼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干脆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依据学习
13、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须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须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肯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须要、平安的须要、归属和爱的须要、敬重的须要、自我实现的须要。在人的须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须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须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建的须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
14、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胜利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开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限制归因和不行限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缘由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实力凹凸、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
15、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干脆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阅历。 5.学习动机的培育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育学习动机 (2)利用干脆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育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依据作业难度,恰当限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当进行奖惩 心理学探讨表明,表扬与嘉奖比指责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念。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接着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