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简介.docx
《明十三陵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十三陵简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
2、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爱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旁边的钟山旁) 明朝其次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
3、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终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 明十三陵建立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年),朱棣的皇后徐氏
4、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旁边)。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年)三月才全部建成,此后,明代有十二位皇帝在此建陵。自年至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建立历时二百多年。 其实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去选“吉壤”。据说,他们首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都姓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犯地讳不能用。另一个选在羊山脚下,但因后面有“狼口峪”,猪旁有狼更危急,也不能用。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最终才选定现在这片天寿山陵
5、区。 天寿山陵区是依风水原理选址的,我国选阳宅、阴宅都遵循这几句话“觅龙,龙要真;察砂,砂要秀;观水,水要抱;点穴,穴要的;取向,向要吉”。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天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曲折,脉相分明,且山上树木葱郁,砂要秀指的就是这个。水指的是从西北过来的温榆河,俗话说“山主富贵,水主财”、“有山无水休寻地”。山好,自然气场好,但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全部要有水,且水抱,不然就犯了弓背散,有多少财也会散尽。这里天寿山为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的确是风水宝地。 十三
6、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重肃穆,又金碧辉煌。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峻的一次是清军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假如捣毁,清兵则灭。所以明天启年间就派人毁了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所以清兵入关后就实行同样的报复手段。到了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于乾隆五十年(年)下令修缮了明陵。民国时期,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开发和爱护。 十三陵的陵号按所葬皇帝在位的历史依次分别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陵。这座陵墓,现仅有长
7、陵、定陵向游客开放,其中定陵地宫已发掘。 长陵是十三陵的第一陵,所以长陵的中轴线也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在大宫门南二里许,建于嘉靖十九年(年),是陵区起先的标记。该石牌坊间柱楼,高米,宽.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致的石坊。 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有洞,门口两侧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时奉旨官员到此都要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 碑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内立长陵神功圣德碑,高约丈,建于宣德十年(年)。碑的正面是神功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明成祖朱棣撰写,碑文有多字,碑背面是乾隆题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记载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
8、残缺状况。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它纵贯陵区南北,全长公里,直达长陵陵门。神路两侧有众多石雕群,统称为石像生。有兽人,兽有狮子、骆驼、獬豸、麒麟、马、象,两卧两立;人有文臣、武臣、勋臣各人。这些体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仪和死后的尊严。 石像生北端有一座门叫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三门六扉,门额是端各饰有火焰宝珠,俗称“火焰牌坊”。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占地公顷,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年),明洪武三年()年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他以“靖难”之名,大军南下进入南京,于建文四年(年)夺得皇位,当年六月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为“永乐
9、”。永乐二十二年(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在榆木川。同年十二月葬入长陵,谥号“文”,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作燕王时,多次亲帅出征,为平定北方立下战功。称帝后,仍征战南北,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并作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在经济方面,他接着嘉奖农桑,多次移民北上,开垦荒地,快速复原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出现了国库充溢的局面。 在文化方面,他先后委派高校士解缙和姚广孝等修编永乐大典,该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在发展外交和贸易方面,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贸易活动,发展了同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成为当时航海史上的壮举。 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三陵 简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