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ocx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 课程概述 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安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阅历或体验 2、课程类型 1)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依据学科学问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 2)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安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 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1) 社会需求 2) 学科学问水平 3)
2、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4) 课程理论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 学问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基本主见:各学科应当以学科学问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当是学科专家。学校教化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学问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学问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老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学问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驾驭预先为他们打算好的各门学科的学问。 评价: 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学问,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学问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学问的驾驭与应用。 局限性:1)简单把各门学问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
3、须要动身,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爱好和须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见:1)课程应当以学生的爱好、爱好、动机、须要、实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学问,而是学生的发展,主见以儿童的干脆阅历作为教材的内容; 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学问的获得过程。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打算,在课程设计与支配上满意儿童的爱好,有很大的敏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干脆阅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
4、域细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相识。 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阅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学问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依次,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学问,不能驾驭系统的文化学问,降低了学生的学问水平。 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 基本主见: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化目标,主见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评价:优点:1)重视教化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须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须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驾驭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须要,
5、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须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驾驭各门学科的系统学问;3)夸大教化的作用,很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化是不行能解决的。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干脆受教化目的、培育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育目标而支配教化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育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须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须要 学科学问及其发展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化课程的基本规范 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
6、、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 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 对内容的说明有以下三种观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阅历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阅历) (三)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 1) 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干脆的条件。 2) 课程资源的类型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
7、的空间分布特点) 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行预设的课程资源(阅历、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 (四)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内涵:在肯定的教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当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老师、教材、环境。 2、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2) 学生的须要、爱好与身心发展水平(
8、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3) 社会发展(“教化要先行”) 4) 科学文化学问(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学问) 3、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1) 课程组织的要素 微观层次: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宏观层次:范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 2) 课程组织的原则 连续性:指课程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依次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 整合性:是指课程阅历“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困难的处理。 3)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依次与心理依次 4、课程设计模式 1) 目标模式:美国闻名课程理论家“泰勒
9、” 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本身的须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 选择和形成学习阅历 有效地组织学习阅历 课程评价 2)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模式体现的四个特征: 人文主义的学问观 “研”“学”一体的老师观 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发展性的评价观 (五) 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指把课程安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 1) 改革本身因素 2) 学校内部因素:校长、老师 3) 学校外部因素: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 4、胜
10、利的课程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 (一) 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1、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 学问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 2) 教化改革被给予全新理念 教化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学问目标向特性目标转变 教化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老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教化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教化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化教学工具向现代教化教学工具转变 3) 国外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呈现出很多共同趋势 4) 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 2、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 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
11、创新教化理论 1) 创新教化内容: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技能的培育、创新情 感和创新人格的培育 2) 创新教化实施原则: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个别性、活 动性、现代性 3) 创新教化实施途径: 树立创新教化观念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改革考试评价 4) 创新教化教学策略 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和学会实践的理念 确立主体参加、整体发展、民主特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 注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 1.特性教化理论 1) 特性教化特点: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 2
12、) 特性教化的实施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特性教化的切入点 评价方式的转换是特性教化的关键 课程改革是特性教化发展的核心工程 2.主体教化理论 1) 主体教化内涵 狭义:教学活动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 广义: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 2) 主体教化的实施 3.多元智力理论 1) 内容: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实力为 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实力。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实力,而是一组实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并提出自然智力,即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实力。 2) 多元智力的本质: 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
13、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实力和创建实力 智力是多维的 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详细特点。 4.现代教化思潮 1) 教化终身化:教化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 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改变、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 2) 教化民主化 3) 教化国际化:主要特征有沟通性、广泛性、一样性和有组织性。 4) 教化现代化 (三) 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1) 课程结构的变革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中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14、主 小学至中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化、探讨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化 2) 课程标准变革 3) 老师角色变革 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探讨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教化教学的探讨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当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4) 学习方式变革:强调发觉学习、探究学习、探讨性学习 5) 课程评价变革:建立以老师自评为主,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评 价制度。 6) 课程管理变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教
15、学理论与实践 (一) 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肯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驾驭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学问,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殊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实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特性心理品质。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 绩的检查与评定 1) 备课: 备课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三个安排:学年或学期学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基本理论 实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