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docx





《2022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篇一: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永丰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编委会 主编: 于海江 执行主编: 马德海 编写人员: 王文才申彦章 黄显文王兆岩 王云良王彦波 及中心小学教师 插图排版:马德海 刘春英 王洪学 聂春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念 四字诀 宁少勿多,宁易勿难; 身教为先,先做后知; 耐心细致,严格训练; 循序渐进,反复重复; 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写在前面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
2、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足见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形成一个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而好习惯更适宜在早期养成。 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中国有句老话: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福;养的不好,则终身受累。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是有限的。而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受益却是无穷的。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利息。这正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3、” 我们之所以要编写这套行规礼仪儿歌读本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知识和实际: 一是认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礼习惯的重要性,有一个好的习惯对学生是一生的财富,对他们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应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从其中意义上讲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如果有不足,还有时间再进行学习和弥补,而人的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二是处于我们农村的家长的整体的素质偏低,不重视和不会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的教材与我们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距。且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教育的很少。 四是学校学生没有形成好的习惯,甚至有
4、不少不良的毛病和陋习。需要我们在这方面足够的重视。 为此学校根据多年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的经验,集所有教师的智慧,历时一年多编写了这本行规礼仪儿歌读本校本教材,作为学校今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这对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像。该教材今后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班级活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使用教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诚请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小营小学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编委会 2022年9月1日 目录 行规礼仪教育(一) 1. 上学、放学行规礼仪要求 2. 在校学习生活行规礼
5、仪要求 3. 进出老师办公室行规礼仪要求 4. 参加升旗仪式行规礼仪要求 5. 参加体育运动行规礼仪要求 6. 参加校内外集会行规礼仪要求 行规礼仪教育(二) 1. 在图书阅览室活动行规礼仪要求 2.在家生活行规礼仪要求 (1) 起床行规要求 (2) 着装打扮行规要求 (3) 饮食行规礼仪要求 (4) 卫生行规要求 (5) 观看电视行规礼仪要求 行规礼仪教育(三) 1. 参加社会活动礼仪要求 (1) 乘坐公交车行规礼仪规范要求 (2) 旅游活动行规礼仪要求 2. 访友做客行规礼仪要求 访友行规礼仪要求 篇二: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马湾小学 写在前面
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足见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形成一个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而好习惯更适宜在早期养成。 我们之所以要编写这套行规礼仪儿歌读本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知识和实际: 一是认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礼习惯的重要性,有一个好的习惯对学生是一生的财富,对他们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应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从其中意义上讲比掌握
7、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如果有不足,还有时间再进行学习和弥补,而人的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二是处于我们农村的家长的整体的素质偏低,不重视和不会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是学校学生没有形成好的习惯,甚至有不少不良的毛病和陋习。需要我们在这方面足够的重视。 为此学校根据多年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的经验,集所有教师的智慧,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作为学校今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该教材今后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班级活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使用教材。 目录 一、行规礼仪教育(一) 1、上学、放学行规礼仪要求 2、在校学习生活行规礼仪要求 3、进出老师办公室行规礼仪要求 4、参加
8、升旗仪式行规礼仪要求 5、参加体育运动行规礼仪要求 6、参加校内外集会行规礼仪要求 二、行规礼仪教育(二) 1、在图书阅览室活动行规礼仪要求 2、在家生活行规礼仪要求 3、起床行规要求 4、饮食行规礼仪要求 5、卫生行规要求 6、从事家务行规要求、观看电视行规礼仪要求 7、亲友交往礼仪要求 三、行规礼仪教育(三) 1、乘坐公交车行规礼仪规范要求 2、社区生活行规礼仪要求 3、访友做客行规礼仪要求 (1)、访友行规礼仪要求 行规礼仪教育(一) 【上学、放学行规礼仪要求】 1、穿着整洁校服,佩戴好红领巾和标志;带齐作业、学具,背正书包。 2、上学、放学途中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靠右行走,不与人追
9、逐哄闹;不买零食,不乱丢纸屑、垃圾,不攀折花木。 3、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候(早上问早;下午问好)同学见面要互相问候。 4、放学时有序、安静地走出校园,见到老师道别,说“再见”。 5、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路上逗留,不进电子游戏室及其他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性场所,不在河边、池塘边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方玩耍;要顺路道亲友、同学家玩,事先应征得家长同意。 【在校学习生活行规礼仪要求】 1. 上课预备铃响后,应迅速做好课前准备,保持安静。 2. 上课铃响后,老师宣布“上课”,班长发出“起立”指令,全体 同学起身立正,班长发出“敬礼”口令后,全体同学向老师鞠躬致礼,齐声说:“老师好”听到老师说“请坐”
10、后,再就位。 3. 如果上课迟到,应该先“报告”老师同意后再进教室。 4. 坐姿端正,听课认真;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使 用普通话;读书写字要做到“三个一”眼睛距离书本一尺。执笔指尖距离笔尖一寸,胸口距离桌沿一拳。 5. 下课时,老师宣布“下课”,班长发出“起立”指令,全体同学 起身立正,班长发出“敬礼”口令后,全体同学向老师鞠躬致礼,齐声说:“谢谢老师”听到老师说“休息”后,再解散离开位臵;进出教室、行进途中,要注意礼让,先请老师走,然后学生走,不要奔跑拥挤,上、下楼梯靠右走,保证安全。 6. 自学时,要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做影像其他人的事情。 7. 课间,值日生要主动把教室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中心小学 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 教育 校本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