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戊戌变法.docx
《2022戊戌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戊戌变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戊戌变法篇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 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
2、rmistsContent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 戊戌变法的起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
3、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4、;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学科。政治上,裁减冗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 海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镇压;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等等。但是,这些情况与其说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如说是改革者在进
5、行改革之前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真正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戊戌变法人士激进的改革心态及其改革战略的失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因素。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沿海重要的港湾旅顺、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国几乎全部国土都被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
6、的民族危机,强烈的危机感给其内心以深刻的刺激与震撼,导致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变得越来越激进。在封闭的条件下,民族危机的深度只有少数敏感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他们的敏感与其周围一般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一种与此相联系的道德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激愤而孤独的精英意识与优越感,会使变革者与广大官僚士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并导致后者对前者产生同样的情绪化反应。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度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旨在立新。这两本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是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之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康有为在上清帝第
7、五书中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急切的高呼要是还不进行变法改革“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受这种心态影响的变法者,总是以他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危机感的强度来作为激进变革的理由,而变革成功所须考虑的客观条件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能表达这种心态的,是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书中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在旧的基质上寻求新的生长机制,要求在顺应历史传统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变法人士却不自觉地排斥这种传统的改革。简单化的乐观预期。当然,这也离不开康有为改革战略的失误,
8、例如: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改革理论不成熟、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少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寻找依托,但其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并没有达到避免反对派攻击变法的目的,康有为的真实用意被识破,反对者 并不因为其托名孔子而减少对他们的攻击。 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
9、“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
10、,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智的获得,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梁启超亦在认识西方科学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在我看来,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首先是对
11、国内和国际形式认识不透彻。康有为想借助光绪帝的力量实现维新,明显这是荒唐的。因为光绪帝并无实权。更荒唐的事是让日本前任首相来担任维新的顾问,维新派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道外国的干预与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让别国强大起来.还有,中国封建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到变法时将近两千多年。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几率相当小,要他们改变原有的思想是很难。.而日本定封建思想对其国的影响比较小,从唐朝时的“大化改新”到维新变法,也不过区区几百年,和中国比起来差远了.没有或很少封建阻力,变法的潮很容易被人民接受。历史是一面镜子,从镜子里我们要找到一些教训:一、广泛联系群众。二、对事物要认识透彻。
12、参考文献:(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社,2002.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Z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二:戊戌变法论文 摘要: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压下,两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闭关锁 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1886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26年后,成为了可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又过了4年,中国的维新变法开始,仅103天后,变法宣告失败。两国变法极其相似,却结果相反!种种原因让一种措施出现了两种命运。 关键词:戊戌变法 民族觉醒 百日维新 明治维新 民族资产阶级
13、正文: 工业革命过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贪婪的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发展成果,将侵略的双手伸向了世界,当然也伸向了这样的两个东亚“弱国”中国和日本。可悲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股腐朽的统治势力,可幸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群勇于革命的人。于是两国之内都爆发了一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在日本,维新派推翻了守旧派,而在中国,守旧派镇压了维新派。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随风飘去,而应当正确面对,客观分析,从中得到些东西,不枉前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下面,我们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回顾这一段历史,找出为什么相同的措施却产生了截然相反并且影响至今的结果。 一、 两国维新
14、运动的前提条件 (一)、两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情况 资产阶级推动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能否掌握政权。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封建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资产阶级改革的顺利进行。 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基本深入全国范围。城乡资产阶级已成为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他们独立生长起来,对日本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依赖小,有较强的革命性。另外,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充斥着一股不满情绪,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使幕府陷入孤立境地。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早期的资产阶级。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首先,变革前,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发展, 但程度不如日本。19世纪
15、6070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农产品也已开始商品化,但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没有受到像日本那样全面性的冲击。因此,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和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既矛盾又依赖,从而决定了他们具有双重性格革命性和妥协性,且妥协性比较大。 (二)、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能否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十分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有基地,有军队。广
16、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运动。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的政权。 而中国的情况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合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而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而且,统治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很难分化出与之相抗衡的革新势力。而作为这股维新力量核心的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无基地又无兵权、财权。借严复一句话“与守旧党相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力量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二、 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中日两国
17、的维新运动之所以产生诸多不同,根源在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对待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不同。 日本跨入文明较晚,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形成了一种对外国文化乐意吸收的文化心理传统。他们先是学习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又大量地、全面地吸收西方文化。所以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学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欢迎,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再者,日本历来提倡武士精神,崇实而不倡空谈,对维新改革也是很有利的。 中国,文明古国,几千年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她太过辉煌,一旦需要变革之时,反而成为一个无形的负担。中国民众以中华文化为豪,而外来文化则不入法眼,在国际交流中,一直是出多入少。封建统治者
18、自诩为“天朝上国”,其它都是“蛮夷藩属”,还严防“以夷变夏”,因而形成一种自尊、自足,泥古拒变的文化心理传统,直到维新时期, 守旧派还顽固地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顽固派官僚俆桐甚至说出:“宁可国亡,不可变法”。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对维新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三、 变革手段 (一)、维新派真正的行动 在日本,维新派以暴力夺取政权,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早在1863年,其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就在长州藩建立“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中勇敢有志之士组成的奇兵队”参与藩政改革,夺取藩内政权。其后,又有多支力量经过一年多的斗争,终于推翻了统治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
19、府,建立了近代统一的国家。 而在中国,维新派虽然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但却没有效仿其暴力夺权这一条,他们始终没有真正取得权利。戊戌年前,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重点在做维新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在变法主张方面比日本当年激进得多,在政权建设方面,却远不如日本维新派重视和持久,他们从没有从事政权改革的实际斗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绝大多数是反对维新的守旧派,维新成员毫无实权,其最高职位不过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能够见皇帝,并无实权。维新派与军队更是没有沾边,首都周围的武装力量“北洋三军”及北京城内的警卫大权,均在慈禧亲信荣禄的手中。 (二)、对于既得成果的保护 当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
20、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体,新中央政府的成员都由朝廷的和西南强藩的维新人士担任。新政权发布命令,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对既得成果的保护是果断、坚决、讲究策略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看我们的维新派,虽然取得的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毕竟,付出了三个月的努力,甚至更大,但当努力成果遭到威胁顽固派密谋政变时,他们却毫无办法,只能仓促定计,由康有为奏请光绪帝“请抚袁以备不测”,谭嗣同还冒名亲往袁宅,请其出兵“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结果造成悲剧。 四、 措施实施效果 日本明治政府巩固政权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奉还版籍
21、(1869),废藩制宪(1871),改革封建身份(18691873),地税改革(1873,教育改革(1873),废除封建俸禄(1876),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制定宪法(1889),召开国会(1890)。一步一步,层次清晰,顺理成章,落实到位,使日本逐步改变了落后状况,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在中国“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裁撤冗员,广开言路,裁剪绿营,编连陆海军,取消旗人特权,准许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等等,这些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由于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各级守旧官员抵制,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未得到贯彻执行,真正成了“空文之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戊戌变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