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docx
《202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一: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2名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 (指名上前) 你的任务很重要。 师(对另一生):你的任务也很艰巨,就是帮她(停顿)拿着话筒(学生笑),这样大家才能听清她的回答,另外帮忙看着大屏幕,不要让她的手或头挡着画面。其他同学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及屏幕):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生报)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和上面一样,
2、第二个因数任意去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生报)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2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6,所以积也同时乘以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
3、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 师: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师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个猜想,究竟对不对(板书?),我们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生举例,然后一组用因数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
4、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生自主举例,指名展示,小组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开始的游戏中也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没想到你们还真不简单,不迷信老师,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真棒!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什么? (生齐答) 反思:苏教版国标本在处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题时,让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既要掌握“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还要对“猜想验证”的探索方法有所尝试、有所应用。虽然教材在此前为本节课内容作了大量的铺垫、准备,但学生的感知还比较表象、冗杂。因此,我设计了“特异功能”这个游戏环节,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通过猜“老师是怎么算的”,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旧有的感知,从而作出猜想。验证环节竭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由2946=1334这个个例推广到其他乘法算式,二者验证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严谨的,思维才是有序的。另外,整个验证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 片断二: 师:请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举例并用计算器计算,如果其中
6、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符合刚才的猜想吗? (学生自主举例验证,指名展示) ? 师: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不仅验证了咱们刚才的猜想,而且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等咱们把只有一个因数变化的情况研究好了,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 (拓展题) 师:观察这个表格中各列因数和积的变化,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第1列和第2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也扩大2倍。 生:第3列和第4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乘10,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10。 生:第2列和第5列相比,第一个因数乘10,第二个因数也乘10,积就乘了101。 师:前2位同学说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7、数发生了变化”,再次验证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而这位同学说的和刚才哪位同学提到的例子是一样的情况? (再次展示那位同学的例子) 师:你们觉得这种情况是只在这2个算式中存在的特殊情况,还是在其它算式也存在? 生:在其他算式也存在。 师:我们现在也可以把这个想法看作是一个新的猜想,如果想继续研究,接下来该怎么办? 生:举例验证。 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说不定大家还会发现新的规律,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反思:学生自主举例验证后,我在展示学生例子时无意选择的一个小姑娘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说实话,她没有按我的要求举例,但她的想法却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真实想法。她的思维是超前
8、的,但同时她也给我制造了“小麻烦”问题的研究还没到那个深度呢,是置之不理?还是被牵着鼻子走?幸好,我采取了“冷处理”方式“等咱们把只有一个因数变化的情况研究好了,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结尾拓展处,学生发现的例子与这个小姑娘举的例子遥相呼应,生成新的猜想是那么自然,继续研究的需要是那么迫切,老师的期待是那么殷切,探索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试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叫那个小姑娘,课堂表面也许如我所预想的那么风平浪静,但能说每个学生的心中、脑中没有暗潮涌动吗?我们的课堂需要生成,生成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自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抓住学生思维中瞬间闪灭的火花,让它引燃更
9、大、更亮的礼花!篇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后反思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高效课堂中,孩子们能发挥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高效课堂焕发光彩能? 一、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合理分组是高效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进行小组学习,但主要是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我校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把小组建设摆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我们综合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达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民主选举出
10、一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协同老师统一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流程 1、激趣定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计算器)高兴吗?为什么?(生:因为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确实,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运用计算器计算。 (2)能从结果中探索规律。 (3)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老师的教,在订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学,把孩子们放在了主体地位,
11、并且所用的语言都是很简单明了的,孩子们一看就能懂得这节课自己学习的方向。 2、自学互动 1)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小组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111,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 为什么同一个算式,算出的结果会不同呢?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计算器又不会打循环点,所以计算器都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导致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么我们在记录111的准确结果时,要还原为循环小数,写出0.0909?,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记录:0.09。 2)布置探究活动: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一)的第1,2小题,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你们找到了什么规律?再推选1名同
12、学上台汇报。 3)学生上台汇报。 刚才很多同学说了不同的规律,你认为那条规律能够直接写出商的? 生:循环节都是两位,被除数是几,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第一次检验:我们比比谁算的快!电脑打乱顺序出题,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哪条规律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 第二次检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条规律完成合作探究(一)的第3题。 小结:每一组算式中都藏着很多规律,我们要找到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的规律。 4)反思提升,明确研究方法:会了吗?那我们是经过哪几个步骤最终实现直接写商的目标的? (1)计算结果; (2)观察探索最有效的规律。 (3)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3、检测训练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3、合作探究(二),并按照这三步进行汇报:1、我们计算了哪几道题?我们讨论寻找的最有效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的得数是多 少? 1)学生小组活动 2)简单汇报答案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高校课堂中,老师注转换思想,相信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孩子们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而教师对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用计 探索 规律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