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致的语言艺术,溶化百家,创建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特别美丽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2、3“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妙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胜利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最终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建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变更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
3、剧结局,把男女主子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显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困难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显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美丽,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奇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宠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字词正音: 筵( )席 余荫( ) 蹙( )愁眉 经忏( ) 杯盘狼藉( ) 保揣( )身体 憔( )悴
4、( ) 暮霭( ) 胸( )臆( ) 2.字形比较: 1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挡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3.词语补注: 筵席: 蹙愁眉: 杯盘狼藉: 金榜: 憔悴: 胸臆: 二、熟识剧情,梳理课文情节 1自读全文,请同学们概括和归纳, 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四个场面”(依据时空转换和事情发展) 第一部分( ):概况 。表现 。 其次部分( ):概况 。主要刻画 。 第三部分( ):概况 。表现 。 第四部分( ):概况 。描写 。 三、有感情朗读,感受曲词魅力。自由读。老师范读。 四、请谈谈哪支曲子最能
5、拨动你的心弦?把你的赏析写在下面。 分曲牌赏析: 1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2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2 3赏析【叨叨令】:采纳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其次课时 选择你喜爱的曲词加以鉴赏 4赏析【脱布衫】,本曲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5【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唯恐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6【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7【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
6、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8【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白怎样的意思? 10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11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 12【五煞】表明白主子公怎样的心情? 13【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
7、是什么? 14【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挡。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15【收尾】长亭送别最终一句“遍人间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很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作比较分析。 第三课时 五、本文是如何创建情景交融,充溢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请谈谈你的感受,加以归纳。 六、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冲突冲突是什么?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 ? (学生自由探讨,然后老师明确) 七、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八、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