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docx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学问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原委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其次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相识或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相识人
2、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行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确定意识
3、,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主动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安排性;其次,意识活动具有创建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改变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担当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1
4、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记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终,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7-39)从实践动身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
5、断变更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峻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峻失衡。 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
6、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肯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擅长分析事物的详细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相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相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7)对
7、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 2 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供应了人们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冲突分析法。 10、冲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48)冲突的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冲突的斗争性是指冲突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别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相互关系: (1)区分:在事物的冲突中,冲突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8、肯定的,冲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冲突斗争性的肯定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肯定性,冲突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联系: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肯定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肯定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肯定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肯定分明、肯定否定、排斥一切。 11、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49-51)冲突的普遍性是指
9、冲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别性是指不同事物的冲突是详细的、特别的。二者的辩证关系: (1)区分:冲突的普遍性即冲突的共性,冲突的特别性即冲突的特性。冲突的共性是无条件的,肯定的,冲突的特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冲突都是共性和特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特性之中,没有离开特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特性。 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相识事物。既要从特别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探讨特别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别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别的相识过程。 (2) 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
10、麻雀”、“抓好典型”等等。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详细实践相结合原则。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 3 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其次,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
11、物内部冲突运动的结果;其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主动因素。 方法论意义:(1)正确相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实行科学的分析看法,反对确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其次章 1、实践在相识中的确定作用 (p65-66)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对相识具有确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相识的须要;其次,实践为相识供应了可能;第三,实践使相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相识的本质 (p68)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认为,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12、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相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定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确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建性。不仅有对相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相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相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64)相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的相识互动的人;相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相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相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相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及其相互关系 (p69-70)感性相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
13、感觉器官干脆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相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相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4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相识,包括概念、推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有着密不行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相识依靠于感性相识,理性相识必需以感性相识为基础;其次,感性相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相识;最终,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阅历论,犯教条主义或阅历主义的错误。 5、真理及其客观性 (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相识。
14、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相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相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确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6、真理肯定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74-76)真理的肯定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肯定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肯定,肯定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肯定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其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肯定性的真理转化。 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需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肯
15、定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肯定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肯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相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相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肯定详细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肯定的局限性。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
16、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胜利的实践必定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胜利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 5 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定是具有价值的;最终,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相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确定社会性质,社会
17、历史发展的确定性力气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二者的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改变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
18、反作用。 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殊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确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 生产力的发展确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章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