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辛弃疾词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辛弃疾词两首.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辛弃疾词两首篇一: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制作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2022年5月 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预习感知 1、作者: 辛弃疾,词人。字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与苏轼并称为“”。
2、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 。 2、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 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
3、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3、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 鲈( )鱼堪脍()倩( )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 4、解释下列词语: 1、遥岑远目: 2、断鸿:3、脍: 4、倩: 5、揾: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4、 表现手法: 3、总结整合: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 (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元嘉( )狼居胥()仓皇(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
5、: 草草:北顾: 可堪: 3、背景介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
6、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 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 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上阙用了 1、; 2、 。 下阕用了:1、; 2、 ; 3、 。(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 上
7、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 下阙: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D级) 答案: 【学习方法】: 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8、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三、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 元
9、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和。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
10、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
11、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单调死板的 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A.惊诧的 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 二、名句衔接 问君能有几多愁?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江山如画,_。_,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情无计可消除,_,_。 但愿人长久,_。帘卷西风,_。 莫等闲,_,_。 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风格)“辛”。 2、注
12、音:遥岑(cn)玉簪( zn ) 螺髻 ( j ) 鲈( l )鱼堪脍( kui ) 倩( qng)何人唤取 揾英雄泪( wn ) 3、解释: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脍:把鱼肉切细 倩:请托。揾:擦拭。 1、整体感知: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 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 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答案:借景抒情 。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 比喻 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13、“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5)、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辅助分析: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 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
14、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C级) 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
15、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基础知识梳理】(A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mu )舞榭(xi )巷陌(m )金戈(g )元嘉( ji )狼居胥(x )仓皇(hung )可堪(kn )佛狸祠(b )拓跋焘(to )张浚(jn )王玄谟( m ) 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英雄业绩 寻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上阙用了孙权 三国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刘裕 南朝 “斜阳草树
16、,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用了:(3)刘义隆 南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拓跋焘 北朝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廉颇 战国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阙: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 答案:1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2对古代英雄的景仰,用英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 辅助分析明确:写孙权和刘裕二人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
17、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下阙:2.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 答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辅助分析明确:写宋文帝刘义隆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
18、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辅助分析明确:写拓跋焘结合“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来思考: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难点】
19、 1.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此词的创作背景 模块一: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
20、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遥岑( )堪脍( ) 许汜( ) 舞榭( ) 居胥( ) 佛狸祠下( ) 揾英雄泪( ) 玉簪螺髻( ) 2.解释下列词语 断鸿: 脍: 遥岑: 舞榭歌台: 模块二:教学过程 【鉴赏分析】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
21、】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22、。“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 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
23、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24、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
25、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
26、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 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
27、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模块三:随堂练习 1.关于词的有关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按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琴曲、曲子词、散曲等。 D词也是押韵的,而且与近体诗只押平声韵不同,
28、词的押韵平声、仄声、入声均可,且忠告间怀可转韵。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集有稼轩长短句;C念奴娇赤壁怀古押的是仄声韵,如物、壁、杰、灭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押的是平声韵,如处、住、路、否等; D苏词结尾感叹人生如梦有点消极色彩;辛词结尾以廉颇自比有豪气也有无赖。3.下列有关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卷起千堆雪一卷字写波涛翻滚之气势,一雪字写波涛翻滚之色彩,寥寥数语,声色俱全,实为难得。 B苏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语序有倒置,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C辛词气
29、吞万里如虎,万里是指被敌人占领的中原地区。 D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指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继续寻欢作乐。 4.对这首词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鸿指快要断气的孤雁。 B江南游子系作者自称。因作者早年在北方起义抗金,失败后南归,故以游子自称。C无人会,登临意指没有人能理解作者登楼览胜的良苦用心。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指时光飞逝,国势仍风雨飘摇,不胜忧愁。5.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由景及情。登楼远眺,山河美好,却沦陷于敌人之手,深感苦闷和悲愤。 B下阕直抒胸臆,抨击那些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并表达自己忧国忧 民的情怀。 C从全词来看,作者有愁有恨有忧有泪,
30、心情低沉抑郁未免过于悲观。 D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抒发了英雄失意,知音难觅的感叹。参考答案: 1C(散曲是元曲之一种,不是词)2.C(都是仄声韵)3.D4.B5.C 模块四:课后拓展 一 阅读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回答下列问题: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运用了() 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 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 ( )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 () 的情态。 二、阅读永遇乐亭
31、口北固亭怀古,回答下列问题: 1、上阙用了( )、(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 ) 三个典故。 2、上阙:说说引用典故中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_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_ 3、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_ 4、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_ 5、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_ 答案:一、1、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比喻。 2、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32、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二、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
33、、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双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旅进旅退,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B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34、C辽宁队不甘心被横扫,昨晚该队孤注一掷,绝地反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回击了对手。“赛前辽宁队并不被人看好,不过我们兑现了赛前的诺言。”赛后主教练如是说。 D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风生的人。 【解析】 A项“旅进旅退”,指跟大家同进同退,形容自己没有什么主张,随别人行动或随众从俗。C项“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含贬义,此处应用“破釜沉舟”。D项“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不合语境。此处应用“谈笑自若”。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
35、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B项残缺与混乱,应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C项歧义,“部分”福利院还是“部分”孤儿
36、?D项搭配不当,“完成理想”。 3、(2022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答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
37、并感受其形象。 模块一:预习自测 【创作背景】关于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
38、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模块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1、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
39、“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 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
40、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
41、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2、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
43、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
44、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
45、,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模块三: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稼轩(xun) 揾泪(wn) 舞榭(xi) 迄今(q) B、岑寂(cn) 菜羹(gng)巷陌(m) 屹然(y) C、螺髻(j)鲈鱼(l) 金戈(g) 敛财(lin) D、堪脍(kui) 汜河(s) 嘉许(ji) 粗犷(gung) 2、下列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