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院前急救发展专项规划(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二五”院前急救发展专项规划(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1江苏省“十二五”院前急救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推进我省院前急救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医疗急救资源,不断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基本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精神,制订本规划。一、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背景分析(一)“十一五”期间江苏院前急救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十一五”以来,全省120系统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120经受住了“甲流”疫情、淮安“3.29”、南京“7.28”
2、等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群众急救服务需求基本得到加强,全省基本建成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医疗事业有所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城乡公共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 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院前急救医疗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我省院前急救事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看,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院前急救事业在全国却没有排在前列,政府对于急救的投入不足使得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未消除,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与卫生部标准和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责有待进一步明
3、确、急救相关法规、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不够健全、急救资源(人员、车辆)配置不到位、网络布局与区域需求不契合、体系运作效率不高、从业人员待遇低、业务技术难发展、队伍不稳定、郊区、县(市)院前急救市场混乱、人民群众不满意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等方面,制约院前急救医疗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政府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急救相关法规、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不够健全。院前急救事业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政府主办。由于急救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省内地级市120,只有盐城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余十二个虽然已经明确为全额拨款,但由于政府投入远远不够,仍然需要社会医
4、疗机构加入网络以弥补,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而各地级市所辖县(市)120,大部分没有独立建制,基本依托在当地较大的综合性医院,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医院本身负担已经很重,县(市)级120就更难得到发展。2、急救人员编制和车辆配置达不到国家标准。全省各地120年出救量都在快速增加(见下表),全省2009年总出救量较2008年增长13.4%,按照10%递增率,预计2010年底将超过70万次。全省各地2009年度院前急救出救量一览表项目南京镇江扬州宿迁盐城徐州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常州淮安泰州合计2008年出救量74075713523105406849500722486675643310281413156
5、726118252652009年出救量86801843726654449431007078095725094606436741360563478828776虽然各地政府近几年也加大了对120的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用于急救的车辆、人员与急救站点却没有得到同比增长,急救人员编制和车辆配置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还存在群众“要车难”、“等候时间长”、“要不到车”等情况,群众对政府、对120依然不满意。全省各地急救车辆、人员与急救站点数量一览表项目南京镇江扬州宿迁盐城徐州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常州淮安泰州小计车辆681331541447381205619444548597人员2451572574310013
6、42009054651181491342站点313112042323331010121518213(以上数据为各地级市上报的包括其所辖区、县(市)总数)3、急救工作待遇低、业务技术难发展、队伍不稳定。 院前急救工作与其他医疗机构工作相比,环境艰苦、危险性高,业务技术得不到提高,无法发展,特别是职工个人收入太低,直接导致全省120专业队伍极不稳定,即使招录大学生进编仍然招不到、留不住。此外,社会上一些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愿意致力于院前急救事业的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却因为身份问题不能进编无法进入120工作(编外话:据了解,人员身份问题省内只有在昆山得到了解决)。 4、现有车辆设备有待更新、急救站点
7、分布有待完善。 全省120网络体系现有急救车597辆,监护型车比例不足25%,很多县(市)级急救站甚至连普通车上的车载医疗、通讯设备配备都不到位;对于尾气排放要求高的大城市(如南京)已经出现急救车尾气检测不合格被贴上黄标无法上路的现象。急救车辆装备的陈旧、老化已经是全省各地120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要求的提高以及城市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增加,全省120的车辆装备现状急需改善。此外,由于全省各地城区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区域人口重新分布以及新区域医疗资源配套不到位,院前急救系统的网络布局就因此产生了盲区,急救站点分布有待完善。5、郊区、县(市)急救市场混乱、基层
8、120发展困难。省内县(市)级120很多依托在当地较大综合性医院,医院完全是出于公益考虑在替政府分忧。由于政府没有投入,为节约开支,大部分县(市)级120没有固定业务用房,有的县(市)医院甚至将接警任务交给保安公司,存在很大隐患;有的县(市)医院虽然有专人、专线,但由于当地未经批准的院前急救机构为求利益,采用不合法手段恶意竞争,分设急救受理电话,扰乱急救市场难以管理,致使县(市)120工作很难开展,发展举步维艰。(三)“十二五”期间院前急救医疗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十二五”是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急救服务和提高抢救成功率将
9、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在日益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急救事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应当看到,发展院前急救事业有着许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急救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
10、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急救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加大政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急救资源配置,加快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发展步伐。二是坚持加快发展,加强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与公共安全以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数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四是坚持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整顿院前急救市场秩序。五是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城乡一体化、院前院内ICU一体化,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11、二)总体目标统筹规划全省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快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政府职责。在政府强大后盾的支持下,在各地目前运作模式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发展特色、区域服务人口和区域设置变化,合理布局院前急救网络,增设急救分站,切实做到缩小抢救半径、缩短抢救时间,满足急救服务需求,保障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健全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提升应急救治保障能力和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县(市)或乡镇急救站的建设可由政府拨地新建或利用现有医疗机构资源进行就地改建,也可与公共卫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医院规划配套建设,并纳入城乡共建配套
12、项目,形成网格化格局。(三)具体指标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有关城市人口每5万人一辆急救车,人:车比例为5:1,和1020万人口建一个急救站的标准,按照目前江苏省常住人口7500万人计算,全省共需急救车辆1500辆,急救人员7500人,急救站点370-750个。结合全省各地120工作特性、规模与任务的实际情况,按规划目标与原则确定规划标准和实施计划,并按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逐年加以完成。各地各级政府每年应当给予当地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一定的政策和专项经费,用以配车、配人和增设急救站点。五年内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各地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应根据当地人
13、口和急救需求按标准配置,急救车辆装备与人员配置步伐可逐年增加,2012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的70%,2014年达到90%,专业技术人员本科率也应按上述标准同步推进,最终达到国家标准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三、主要任务急救网络的义务与责任:各地各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分别接受所在市、区、县(市)卫生局领导。市级急救中心承担本市城区的院前急救任务,同时针对辖区内网络分站和郊区、县(市)急救站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和咨询;适当接受特殊危重病人的转诊;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参与重大活动的医疗急救保障。城区网络分站接受当地市急救中心的指导,按要求配齐人员和车辆以及通信、医疗等设备,独立完成一定范围内的院前急救
14、任务。郊区、县(市)急救站接受当地市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各郊区、县(市)都要成立独立或依托于当地综合性医院的急救站,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按要求配齐人员和车辆以及通信、医疗等设备,完成所辖地区急救网络分站和乡镇急救点的建设与规划,实行分区负责制、属地化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各种保障任务以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根据目前全省院前急救现状,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争取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当地120扩大发展的道路。坚持院前急救专业队伍和发展网络分站两条腿走路、双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完善市级120,扩大网络120、健全郊区、县(市)
15、120,发展社区、乡镇120,实行属地化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各地根据需要,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加入急救网络,参与院前急救工作,对弥补急救力量的不足,将发挥有力的补充作用。对参加院前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对他们热心公益的热情资以鼓励。此举既可减轻政府投入压力,也可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达到双赢目的。1、市级急救中心各地应根据急救量的不断增多而增加急救人员编制和车辆,并逐步改善急救车上的医疗设备,增加监护型急救车的比例,同时更新升级120指挥系统,建立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医院急诊科的有线、无线通信,实现医院与急救车的信息互通。2、网络
16、急救分站各地根据需要可以有选择地逐步把城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或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由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的院前急救网络内,增加出救站点,缩小抢救半径、缩短抢救时间,弥补专业资源配置不足造成的群众要车难现象。这些医疗机构的纳入既要有双方的合作意愿(急救中心与各医院),也要有一定的行政手段促使他们加入,更要有政府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部队和民营医院在不能解决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应在经费上加大力度。)3、郊区、县(市)急救站各地郊区、县(市)急救站原则上应由政府主办,独立建制,因为条件限制可依附于当地县有一定实力的综合性医院设置运作,但要按国家和省定标准配置专门人员、车辆和通讯系统。(二)车
17、辆及车载医疗设备配置1、急救车辆按照城市人口每5万人一辆急救车的标准,“十二五”期间,各地急救车辆配置应该逐步达标,确保群众基本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同时增加监护型急救车的比例,市级达到总数的80%、县级达到50%。2、特种车辆根据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和传染病、突发性灾害、事故的群体性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同类城市及港澳地区的成功经验,各地级市120需另配用于传染病和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特种车辆若干。(各地级市120负压车数量应不少于2-3辆,现场应急救援指挥车和医疗救援物资储备车根据需要配备。)3、救护车更新各地急救车辆应按照省厅要求,国产急救车使用68
18、年、进口急救车使用810年的要求进行定期更新(2003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急救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确保行车安全。4、车载医疗设备普通车和监护车应根据省定标准配置车载医疗设备,提高急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市民需求。各地政府应当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医疗设备维持正常运转。(三)急救人员配备和素质提高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人员配备要按照平战结合,优化岗位设置,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逐步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以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照人:车比例为5:1的标准,7500名院前急救人员,主要指:急救医师、急救护士、急救驾驶员、担架员、调度人员以及通讯工程、信息网络、急救车辆和装备维修等专业技术
19、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各地按照需要进行扩编需要从三方面着手:1、放宽进人渠道:解决120招不进医务人员的难题,各地各级政府应对愿意致力于院前急救事业的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进人政策上的倾斜,让120招得到人;2、提高人员待遇:急救人员年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卫生系统平均水平,让急救人员安心工作,让120留得住人;3、晋升评定优先:适当放宽120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晋升方面的条件,稳定专业急救队伍。同时要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快培养具备全科医学理念和现场处置能力的专门人才,加强院内对院前的技术支援。(四)急救网络通讯设置各市进一步强化全市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规范、统一信息标准,与
20、当地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郊区、县(市)120以及其他相关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部门实现信息联网,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信息功能。1、市级急救中心与郊区、县(市)急救站郊区、县(市)急救站有条件的或距离市区较近的可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距市区较远的应设置独立的120通讯指挥调度系统,配备专职调度人员且要保证“120”为当地唯一急救受理电话,受理台既要单独受理病家的电话呼救,“一网受理,区域调度”;也要能与市急救中心联络,接受市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并具有相互转接电话的“三方通话”受理功能,做到“一网受理,统一调度”。2、市级急救中心与城区内各网络分站各市城区所有网络分站均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任
21、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动使用120值班车辆。(五)洗消设施建设各地市急救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应新增或新建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需要相适应的急救车辆(负压车)、急救人员和污染物洗消与处理的相关设施,以满足城市公共卫生(传染病)和核、化事件应急救治需要,阻断和及时处理传染病和核、化学等污染源,防止交叉感染。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重视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公益性质的院前急救医疗应当由政府牵头,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医疗急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有相当数量的车辆和人员提供基本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努力使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与
22、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定并实施区域院前急救卫生规划,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对区域内急救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担负着指导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任,要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强化急救全行业管理。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承担任务,落实相应措施,协调一致地推进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二)加大政府投入根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院前急救投入,做到院前急救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郊区、县(市)倾斜,并按辖区农村人口设立农村急救医疗项目专项经
23、费,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保证开展急救医疗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省、市、县(市)设院前急救专项建设资金,重点用于院前急救机构基本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完善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扶持经济薄弱地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三)改革运行机制制定实施区域院前急救体系规划,对急救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明确政府与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政府尽快按照国家标准配置齐全院前急救机构的人员编制、车辆和设备的前提下,以专业急救队伍为主、网络急救队伍为辅,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作模式和机制,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在从业人员准入、职工待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四)推进依法
24、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完善、急救网络合理、队伍素质优异、法规制度严谨、社会协作支持、运作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将行业标准上升为政府指导意见,同时完善网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等要素的准入制度,健全行业考核考评标准并加强监管,规范急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五)抓好行风建设强化120公益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行业风尚以及就近、救急、就专业对口和尊重病人意愿的急救原则,继续加大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遏制收受回扣、“红包”和多收费、乱收费行为,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加大120工作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急救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五、重点项目(一)
25、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才是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一切为了人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即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切依靠人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即需要建设好院前急救自身的队伍才能发展。两“人”是分不开的,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鉴于目前全省各地120招人难、留人难、专业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各地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120实际困难,因事制宜,从放宽进人渠道、提高人员待遇和晋升评定优先三方面着手,给予特事特办,从源头上推进院前急救的发展。(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程不断强化院前急救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概念,统筹规划,确保基本。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在人员和车辆配备到位,能为群众的医疗急救服务提供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整体规划:与各地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相适应、与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相适应、与城市整体应急体系建设相适应,与各郊区、县(市)的整体规划相适应,立足当前,前瞻思考,实行分区负责,协调发展。急救资源的配置与运行,按照标准,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年完成,同时通过加强动态管理,优化配置,合理调配,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最终完成覆盖全省、纵横贯通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