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考试习题(共1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神经生物学-考试习题(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物学-考试习题(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一、 名词解释1. 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作用。2.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5.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神经纤维的全或无现象有两点内容: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到距离增加而衰减。6. 电压门控通道
2、:指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有关,当膜电位改变时,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蛋白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二、 单选填空1. 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缓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2. 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 B、动作电位复极相主要又K+外流引起 C、静息电位水平略低于K+平衡电位D、动作电位复极后,钠和钾顺电浓度梯度复原3
3、. 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E)A、具有许多突触 B、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 C、具有支持作用 D、没有轴突 E、没有细胞分裂能力4. 神经元主要的组成和功能部分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终末 。5. 蛋白质合成仅发生在胞体和树突,轴突的蛋白质主要在胞体和近端树突合成,再通过轴浆运输等途径运到末梢。 6. 轴突起始段膜的兴奋阈最低,是神经冲动的发起部位。7. 通过快速轴浆运输将膜性细胞器顺向运输到神经终末,也可以使其逆行回到胞体。胞浆和细胞骨架蛋白质则以更慢的形式进行的顺向的慢速轴浆运输。8.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9. 钠泵活动造成
4、的膜内高钾和膜外高钠是各种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10. 河豚毒阻断Na+通道,四乙铵阻断K+通道。11. AP的传导是靠兴奋部位的膜与未兴奋部位的膜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实现的。三、 简答论述1. 树突和轴突的结构及代谢特点 树突:树突一般多而短,从胞体发出时较粗,愈向外周愈细。主要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局部兴奋,并向胞体扩布。轴突: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轴突一般细而长,直径均匀。轴突是由轴丘发出,起始部位称为始段,离开胞体一段时间后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主要功能:传出神经冲动,末梢可释放递质。2. 神经胶质细胞有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神经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
5、胞和室管膜细胞四种。1) 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如星形胶质细胞填充在神经元间,它的长突起附在血管壁及软脑膜上,起着机械性的支架作用。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包饶轴突(或长树突)形成髓鞘,后者在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具有绝缘作用。小胶质细胞在正常动物脑中并不活跃,在炎症或变性过程中,能够迅速增殖,迁移至损伤地区,细胞成为活跃的吞噬细胞。2) 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如在脑组织中的大部分毛细血管的表面,都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与之相贴,其间仅隔一层基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屏障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转运某些代谢物质。3) 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在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很小,胶质细胞本身起着其他组织的细胞
6、外间隙作用。如神经元兴奋时释放K+,这些离子马上被摄入胶质细胞内,使细胞外间隙的K+很快下降到原来的水平,为下一次兴奋作好准备。另外,小胶质细胞具有分化、增殖、吞噬、迁移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被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及细胞损伤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 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区别 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细胞结构胞体,轴突,树突也有突起但不分轴突树突细胞间联系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普遍缝隙连接分裂能力终身不分裂终身具有分裂繁殖能力功能接受并传导兴奋1、支持作用(星形)2、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星形)3、免疫应答作用(星形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血管星形N)5
7、、绝缘和屏障作用(少突髓鞘,星形血脑屏障)6、稳定细胞外K浓度(星形-Na泵)7、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Glu, GABA摄取;合成分泌Ang、PG、IL、NF4. 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机制:由于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但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通透,对其他的离子包括带负电的蛋白质相对不通透,因而钾离子顺浓度梯度有细胞膜内向膜外扩散,结果使膜外电位升高,膜内电位降低,当推动钾离子外移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钾离子外移的阻力电位差到底哦啊平衡时,钾离子净通量为零,此时的膜内负电位数值即为静息电
8、位。相当于钾离子平衡电位。5. 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步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其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峰电位上升支是由Na+通道内流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
9、+泵活动增强造成的。第三章一、 名词解释1.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成分构成。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 长时程增强(LTP):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的增强。5. 神经递质:由突触
10、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信息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6. 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调节突触信息传递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7.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8. 受体:是指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激素等信息分子)或相应药物与毒物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9.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传入
11、侧支性抑制。10. 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二、 单选填空1.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B) A、不受温度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2. 下列对电突触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E)A、突触间隙大约为2nm B、突触前后膜电阻抗较低 C、突触前动作电位是突触传递的直接因素 D、突触延搁时间短 E、通常为单向传递3. 在进行突触传递时,必需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小体 (A )A.Ca2+ B.Na C.K+ D.Cl-4. 突触传递的兴奋效
12、应表现为 ( B)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后膜去极化C.突触前膜超极化 D.突触后膜超极化5. 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D)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 E、易受内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6.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B)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通过轴突-树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7. 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描述是(A)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酚妥拉明能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D、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
13、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8. 条件反射(B C D) A、先天性本能行为 B、增加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使机体具有预见性 C、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 D、数量无限,易变性大9. 中枢神经系统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主要有 谷氨酸 和 门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主要有 甘氨酸 和 -氨基丁酸(-GABA)10. 反射中枢的神经元联系有 单线式联系、辐散式联系、聚合式联系、锁链式联系 和 环式联系11. 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12. 脊髓闰昭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回返性抑制三、 简答论述1. 试比较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的区别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突触的两侧结构不对称突触的两侧
14、结构对称开放型突触间隙(宽约15-30nm)闭锁型突触间隙(宽约2nm)突触前终末内有含递质的突触囊泡突触前终末无突触囊泡有递质量子释放,导致突触后电位无递质释放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导致膜通透性改变不存在突触前后膜易受化学因素的影响不存在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对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影响很小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是引起传递的因素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可导致递质的释放无递质释放传递是单向的多为双向传递传递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传递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2. 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的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
15、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即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Na+内流),因钠离子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通过扩
16、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Na+、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高(Cl-内流),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级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3. 试比较轴突传递与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有何不同?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但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沿着单一方向进行,即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要比神经冲动长的多.3. 突触传递具有总和现象,即在突触传递中,突触
17、前膜兴奋时一次释放的递质质量所产生的EPSP很小,必须加以总和才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到阈电位变化水平.兴奋的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综合.4. 突触传递中有兴奋节律的变化,兴奋在通过反射中枢时,由于突触后电位综合的特征,因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频率与突触前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不同,.但神经纤维在传导神经冲动时,不管神经传导距离多么远,其冲动的大小,数目,速度始终不变5.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即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如缺少氧气,二氧化碳增多,麻醉剂等)而改变突触传递的能力。但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相对不容易疲劳。4.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有哪些类型?突触传递的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反复活动可引
18、起突触传递效率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包括:1. 强直性后增强:指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次刺激都能引发递质释放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后来的刺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要比前面的刺激引发的大,引发的递质释放量也多。强直性后增强通常可持续数分钟。机制:前面刺激造成的Ca+内流未恢复至静息时的平衡状态,后面的刺激来临时,胞浆内的Ca+浓度基数比前次高。2.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LTP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表现为潜伏期缩短、幅度增高、斜率加大。与强直后增强相比,LTP持续时间要长的多,且由突触后神经元
19、胞质内Ca+增加,而非突触前末梢轴浆内Ca+增加而引起。与LTP相反,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5. 何谓胆碱能纤维与肾上腺素纤维?哪些神经属于这类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全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躯体的运动神经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成为肾上腺素纤维。包括:大部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感神经节后纤维)。6. 简述N型和M型胆碱能受体的特点M型(G蛋白-偶联受体)N型(配体门控受体)分布大多数副交感
20、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如汗腺,消化腺,骨骼肌血管平滑肌,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和中枢神经系统N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上效应受体激活后,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少量ACh,骨骼肌收缩,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大量ACh,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激动剂ACh、毒蕈碱(毒蕈样作用)ACh、烟碱(烟碱样作用) 拮抗剂阿托品N1:筒箭毒碱、六烃季铵 N2:筒箭毒碱、十烃季铵灭活剂胆碱酯酶7. 神经肽和经典神经递质的区别 经典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神经肽的分子量相对较大。神经肽在脑内的含量比神经递质少。神经肽是由大分子的前体裂解而成,而神经
21、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降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经典神经递质适宜于完成迅速而精确的神经调节,而神经肽多适宜于调节缓慢而持久的功能变化,但有的神经肽也具有神经递质的功能。8. 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结构基础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抑制产生部位突触前轴突末梢突触后膜起作用的神经递质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产生机制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作用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第四章一、 名词解释1. 干
22、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分化成多种功能的细胞。2. 神经胚形成:位于脊索上方的预定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二、 单选填空1. 神经管畸形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神经管闭合不全为主要表现的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脑疝2. 三个原始脑泡:前脑、中脑和菱脑3. 脑泡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弯曲:两个先出现凸向背侧的头曲和颈曲,两个后出现凸向腹侧的端脑曲和脑桥曲4. 神经系统的形态发生主要包括 细胞形态的变化 细胞的迁移 分化性增殖 和 分化性细胞死亡5. 脊髓由神经管尾端分化发育而来。神经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中间层分化为 脊髓灰质 边缘层分化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 生物学 考试 习题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