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共16页).doc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分析、设计、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逻辑、途径以及工具的组合。本章主要讨论一些主要的开发方法和技术,总结开发的条件和原则,介绍一些常用的开发工具和技术。 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回顾 20 世纪 50 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管理工作。当时应用于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因而可以说是面向处理的。这时的系统通常称为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是依赖于程序的,即针对一个处理程序,就有一个专为它提供数据的数据文件。这就是最原始的开发
2、方法,即先了解处理功能,然后编写程序,再编写依赖于它的数据文件。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也有改变,先建立数据库,然后 再围绕 数据库编写各种应用程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面向数据的。在早期的这个阶段并没有注意到开发方法的研究。 以前系统开发工作好像在做手工艺品。每个程序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好,编出各种各样的程序,同样一个业务程序,有人要用一百多条指令才能完成,而有人只用十几条指令即可完成。程序难写、难懂、更难以维护,因而标准化成为软件开发公司的愿望。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系统越来越复杂,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到了 20 世纪 7
3、0 年代,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life cycle )法诞生了。它较好地给出了过程的定义,也大大地改善了开发的过程。然而,问题的积累、成本的超支、性能的缺陷,加深了系统开发的困难。这时系统开发方法依据著名的“瀑布模型”,并产生了结构化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的意思是试图使开发工作标准化,因而它可以减少随意性。结构化开发的目标是有序、高效、高可靠性和 少错误 。有序是按部就班,按规矩办事,相同情况得出相同结构,减少程序员的随意性,从而达到有纪律、标准化。结构化还要求建立标准的文档。当然结构化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可能妨碍程序员的创造性。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开发工具
4、,其一是第四代语言 (fourth generation language , 4GL) ,其二是原型法 (prototyping) 。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是完全不同思路的两种开发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 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CASE) 和面向对象 (object-oriented , 00) 的开发方法得到很大的发展。面向对象的方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已用于计算机科学,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用于企业系统。 20 世纪 90 年代初,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如 C+ )开始实际应
5、用。 20 世纪 90 年代利用模块化和模块连接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开发者的劳动生产率。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由于 WEB 技术的出现,开发方法又出现了新的机遇,许多工作可以让用户去做,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但系统工作仍然很多,需要信息部门自己完成或借用外力去完成。 如上所述, 20 世纪 60 70 年代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时代, 20 世纪 80 年代初是原型法时代, 20 世纪 80 年代末是 CASE 和 OO 时代,而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则到了客户服务器的时代,或基于 Web 的开发时代。这时客户宁愿买现成的软件包,甚至是整个系统,而不愿自己开发。用
6、户买来许多软件部件,自己或请顾问公司把它们集成起来,这就是系统集成或基于部件的开发,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和条件 2.2.1 开发的原则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以经济合理的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消耗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强功能、高质量、适用、可靠、易维护的系统。为此有必要借鉴过去成功的经验,在建设系统之初制定出正确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稳定性原则 基于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已经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模式、管理机制、运行方式都要随着这种转变调整。作为为其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较大的应变能力
7、,从而确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 二、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鉴于目前国内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性开发和片面追求高档次硬件设备的问题,以及系统建设成功率低和建立起的系统使用价值不高的实际情况,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信息系统与现行管理的使用关系,使系统目标明确、功能齐全、易于理解、便于掌握、运行可靠、工作效率高。同时又要突出系统技术上的先进性,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不是简单使用计算机模仿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各种能力去改善传统的工作,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手段,使建立的系统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克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三、面
8、向用户原则 信息系统是为用户开发的,最终是要交给用户的管理人员使用的,只有用户通过运行和使用系统才能对系统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开发者要使系统研制获得成功,必须坚持面向用户,树立一切为了用户的观点。从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到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谨慎地站在用户的立场上,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服务于用户,虚心征求,认真听取采纳用户意见,及时交流、共同决策制定具体方案。 四、一把手原则 企业的“一把手”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组织领导和决策指挥作用。“一把手”必须参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一个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诸如系统开发的目标、环境改造、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调
9、整、设备配置、软硬件资源开发、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服务支持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最高领导决策。那种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一般物质环境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对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并亲自介入。 五、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很大程度上是在开发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太大造成的。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方法,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布组织实施,所有的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照标准存档。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系统开发时便于人们沟通,形成的文字的东西不容易产生“二义性”;二是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成果明显,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目的明确;三是有案可查,使未来系
10、统的修改、维护和扩充比较容易。 六、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方针,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注重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由于处理手段的限制,采用各职能部门分别收集和保存信息、处理分散信息的形势。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如果只是改变处理手段,仍然模拟人工的处理形式,会把手工信息分散处理的弊病带到新系统中,使信息大量重复(冗余),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难以通畅,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使开发的新系统既能实现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新的用户功能需求,又能摆脱手工系统工作方式
11、的影响,必须寻求系统的整体优化。因此,需要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来通盘考虑,克服本位观念。有些在局部看来最优,在整体看来不优的决策一定不能引入。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任务安排也要考虑相互协调的问题,局部服从整体。 2.2.2 开发的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或组织才有可能建设成功的信息系统,否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甚至导致系统的失败。一般系统开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管理方法科学化 建立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企业或组织必须要有良好的科学管理基础,比如:管理业务的制度化、标准化;数据、报表统一化;基础数据资料完整可靠等。 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之下,信
12、息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原始数据就十分混乱,则计算机信息系统自然也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果来,正所谓“输入是垃圾,输出也必然是垃圾” 二、领导的重视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 由于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涉及组织结构调整及管理程序变革等许多影响全局性的工作,新系统运行后又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权力及工作等内容等的变革,这必然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抵触及不合作,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坚决支持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得力措施作保证,单凭系统开发人员是难以协调和通融的,开发工作也很少有不失败的。 三、建立一支开发、应用与技术管理的队伍 许多单位一开始不具备自行开发系统的能力,可以采取委托或联
13、合开发的形式。但是,系统在交付使用后,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工作,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要求也在所难免,如果本单位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开发应用的技术管理队伍,而一味地依靠外部技术力量,那将是很困难的也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成功的开发应用好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本单位自己的计算机应用队伍和系统维护的技术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开发与运行的最大成功及应取得的成效。 四、具备一定的资金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MIS 开发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 MIS 开发过程中,需要购买机器设备,购买软件,消耗各种材料,发生人工费用、培训费用以
14、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了保证 MIS 开发的顺利进行,开发前应有一个总体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所需资金应有一个合理的预算,制定资金筹措计划,保证资金按期到位;开发过程中要加强资金管理,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 2.3 MIS 开发策略 MIS开发策略有各种各样的,早期的MIS系统研制大都是在原系统上进行扩充和完善,或者机械地把人工管理转换为计算机管理,这些方法往往不能适应MIS的总体目标要求,系统各部分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系统难以维护等。随着人们对MIS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法的缺点更加暴露明显,难以适应。现代MIS开发策略则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和“自
15、下而上”的策略。 2.3.1 “自上而下”的 策略 “自上而下”的特点是“分而治之”,基本出发点是从企业的高层管理着手,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将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探索合理的信息流,确定系统方案,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确定需要那些功能去保证目标的完成,从而划分相应的业务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和子系统的划分不受企业组织机构的限制。 这种方法的步骤通常是: 1、 分析企业目标、环境、资源和限制条件; 2、 确定企业的各种活动和组织职能; 3、 确定每一职能活动所需的信息及类型,进一步确定企业中的信息流模型; 4、 确定子系统及其所需信息,得到各子系统的分工、协调和接口; 5、 确定系统的数据结构,以及各子
16、系统所需的信息输入、输出和数据存贮。 “自上而下”方法的优点是整体性好,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主要缺点是对规模较大系统的开发,因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系统开销大,所冒风险较大。一旦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自上而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开发策略,反映了系统整体性的特征,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2.3.2 “自下而上” 策略 “自下而上”的方法,它是从企业各个基层业务子系统(如财务会计、库存控制、物资供应、生产管理等)的日常业务数据处理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功能,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和决策
17、方面的功能,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从而构成整个MIS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 “自下而上”方法的优点是它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 到繁地认识 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它以具体的业务处理为基础,根据需要而扩展, 边实施边 见效,容易开发,不会造成系统的浪费。主要缺点是在实施具体的子系统时,由于缺乏对系统总体目标和功能的考虑,因而缺乏系统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难于完整和周密,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各个子系统的独立开发,还容易造成它们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和数据的大量冗余,造成重复开发和返工。 通常,“自下而上”的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开发,以及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自上而
18、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依赖于企业的规模、系统的现状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在实践中,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用于总体方案的制定,根据企业目标确定 MIS 目标,围绕系统目标大体划分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间要共享和传递的信息及其类型。“自下而上”的方法则用于系统的设计实现,自下而上的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开发应用,从而实现整个系统。这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地规划,自下而上地实现”的方法。 2.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MIS 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信息安全以及工程
19、方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性和综合性,决定了 MIS 的开发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表明, MIS 开发的效率,质量和成本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指导开发过程。在 MIS 的长期开发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常见的开发工具主要有三大类: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的方法。 2.4.1 结构化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含义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SSA&D, 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也称作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迄今为止 最 传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开发
20、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比较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也就是说,在系统调查或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即从组织管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入手,层层逐步深入至 最 基层。如果在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即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而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的逐步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按照
21、前 几阶段 设计的模块组织人力从 最 基层的模块做起 ( 编程 ) ,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一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渐地构成整体系统。 二、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1 、优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是:从系统整体全局出发,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分析和设计,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目标一致性;用户至上,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系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每一步工作都及时地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地反馈和纠正,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每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下一阶段的依据,便于系统开发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规范化,在系统开发的每一步骤和每一
22、阶段,都按工程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文档资料,有利于系统的维护。 2 、缺点。 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用户的素质或系统分析员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问题,在系统分析阶段很难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易导致开发 出不是 用户需要的系统;开发周期长,一方面使得用户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一个实际可运行的系统,另一方面,难于适应环境变化,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经历较长时间开发出来后,其生存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于锁定功能要求。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开发。 2.4.2 原型法 ( prototyping ) 一、原型法的
23、含义 原型法是 80 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开发模式,它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在关系数据库和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 4GL )等开发环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方法。原型法克服了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短期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风险。原型法和结构化系统方法是完全不同思路的两种方法,原型法扬弃了结构化系统方法的那样 一 步步周密细致地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可实现系统的繁琐作法,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快速的软件建造工具,开发出一个功能并不十分完善的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即原型。在原型运行过程中,根据用户对系统的评价,对原型系统进行修改、扩充、变更和完善,经过与用户的反复协商和改进,使之逐渐
24、完善,最终即可形成实际系统。 二、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利用原型法开发 MIS 大致经过以下步骤: 1 、确定用户的基本要求 系统开发人员通过对用户的调查访问,明确用户对新系统的基本要求, 如功能 、输入 / 输出要求、人机界面等,据此确定哪些要求是可实现的以及估算实现的成本费用。 2 、开发一个原型系统 利用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交互式的软件系统。 3 、征求用户意见 用户通过亲自使用原型,对系统进行评价,找出新系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反馈给系统开发人员。这一阶段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关键。 4 、修改原型 系统开发人员通过与用户的不断地交流和探讨,对系统进行反复修改、扩充和完善,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 方法 技术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