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潜质生”教育观(共1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我的“潜质生”教育观(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潜质生”教育观(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我的“潜质生”教育观摘要潜质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潜质生的形成原因、潜质生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形成原因和表现的特点进行教育转化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愿能对德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潜质生教育转化 教育观 在教育词典中对“潜质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来年的班主
2、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潜质生”的教育观,在此撰文,与同仁磋商,希能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有偏颇,仰祈批评指正。 一、探究病因 潜质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班主任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析这几年接触的潜质生,我认为其形成原因如下:(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
3、。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喝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4、?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潜质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潜质生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潜质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
5、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潜质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潜质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潜质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6、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潜质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潜质生的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会议上宣布的,甚至作了记录的一切训诫、警告、意见是一文不值的。把大人生活中的这一切带进儿童生活中,只能引起人们的嘲笑,也许其中还隐藏着严重的危险。下个保证,或受到一点训斥,小孩子以为过错就完事大吉了,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用积极的、长期的手段弥补
7、过错,也就是用行动和劳动清除过错是让他们真正意义上认识自己的错误,才达到能改正效果。”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实际上是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解决问题单一化,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潜质生另眼相待,要不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要不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潜质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三)、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
8、观。 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 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这样造成青少年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
9、大。 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社会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问题;(2)媒体宣传上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3)未成年人走上不良道路后社会该施以怎样教育;(4)未成年人遭受暴力侵害的法律支持及社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表现特点 1、思想品德不高。 这些同学大
10、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同学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有的同学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有的同学甚至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表现为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2、心理健康不全。 这些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在情感特征上是重哥们义气,常常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有的同学的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各种资料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潜质生的
11、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多也更严重。 3、行为习惯不良。 这些学生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于三室一厅和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 4、学习成绩不佳。 潜质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记得有“诗”是这样写的“小子本无才,父母逼着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从中可略见一斑。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理解力不强;有的反应迟钝;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
12、不端正,无心读书。 三、教育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质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潜质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对潜质生充满爱心。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13、。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1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潜质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潜质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转化潜质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转化潜质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好小学生潜质生教育转化工作,我省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铸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深深地启发了
15、我,使我认识到,要做好潜质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潜质生的心灵。(1)尊重人格,保护潜质生的自尊心。 潜质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潜质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学潜质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
16、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潜质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潜质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班里有个女同学,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特别笨,智力不如人,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
17、理,课常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2)、热情鼓励,激发潜质生的上进心。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潜质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
18、成才。作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潜质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潜质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当年的小学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潜质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潜质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潜质 教育 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