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案(共20页).doc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教案(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运动生理学教案绪论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
2、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2应激性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
3、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内分泌
4、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一)调节 1神经调节概念:神经系统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 结构基础:反射弧 基本过程:反射。调节特点:快速、准确、短暂 例:运动神经对肌肉活动的支配性调节 2体液调节: 概念:人体血液或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进行的生理调节。 基本过程:内分泌腺、组织等血液靶器官或细胞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准确 例: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机能的调节、甲状旁腺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和特点。 3自身调节 不依赖外来神经、体液调节,局部组织在特定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适应性反应。 例:肌肉活动的
5、初长度调节 4生物节律 (二)调解的控制 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 用图示解释反馈调节的作用。启发学生分析实例中哪些是属于正、负反馈。 3前馈控制系统 三、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1动物试验法: 慢性试验; 急性试验 2人体试验法: 运动现场测试法;实验室测试法 (二)历史与研究现状 1运动生理学的历史 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当时出版了三部运动生理学名著:肌肉活动、人类的肌肉运动-影响速度与疲劳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机械。 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的40年代。生理学家蔡翘于194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 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为我国首次培
6、养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其后,在高等学校体育东中也先后成立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其中设置了运动生理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机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 2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水平研究不断深入2宏观水平研究更加发展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4应用性研究受到重视5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
7、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与解剖学结合复习肌纤维的结构 1肌细胞即肌纤维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分子的组成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现象是组织兴奋的本质活动(结合绪论有关问题提问) 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活动和动作电位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静息电位 1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视图) 2产生原理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静息状态下细
8、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1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产生原理 膜外Na+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
9、膜Na+通道开放,Na+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Na+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 3特点 “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脉冲式 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
10、维:跳跃式以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环路方式双向传导 有髓鞘神经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无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慢。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终板:终板前膜(介质)、终板后膜(受体)、终板间隙(酶)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冲动轴突末梢钙通道开放钙入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经间隙与后膜受体结合终板电位(钠内流钾外流)总合为动作电位沿肌膜扩布 五、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引导肌电信号的电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电
11、极,另一类是表面电极。 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1概念: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2要点:肌原纤维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3根据:肌细胞缩短时,Z线互相靠拢,肌小节变短,明带和H区变短甚至消失, 暗带的长度则保持不变。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运动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肌膜兴奋横管膜兴奋三联管兴奋终池(纵管、肌质网)释钙肌钙蛋白亚单位C+钙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变构移位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暴露+粗肌丝横桥ATP酶激活ATP分
12、解供能横桥摆动细肌丝向H区滑行(多次)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 三、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钙离子是重要的沟通物质。 三个步骤:肌膜电兴奋的传导、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 第四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 1刺激强度:阈刺激强度。要引起骨骼肌兴奋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即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因肌而异,与肌肉的训练程度有关, 2刺激作用时间:兴奋的必需条件之一。作用时间与刺激强度成反比。 时值:用2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
13、所需的最短时间。 时值愈小则组织兴奋性愈高。 (肱二头肌时值:一般人:0.058毫秒;二级举重运动员:0.051毫秒;举重运动健将:0.047毫秒) 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变化速率(通电、断电霎那)。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时,可表现为肌丝滑动引起的肌小节缩短,也可表现为无肌小节缩短的肌肉张力增加。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首先增加,后长度变短,起止点彼此靠近,引起身体运动。 2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
14、,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 (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2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 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三)离心收缩 1概念: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2特点: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退让工作;制动防止运动损伤。 例:下蹲股四头肌;搬运放下重物上臂、前臂肌;高处跳下股四头肌、臀大肌 (四)等动收缩 1概念
15、:在整个肌肉活动的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终与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缩。 2特点: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恒定;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均可产生最大张力;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例:自由泳划水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离心收缩力量最大。2代谢:离心收缩耗能低,生理指标反应低于向心收缩3肌肉酸痛: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略)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1运动单位的概念 1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1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是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的动员 概念: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和神经发放冲动频率的高低结合,形成运动单位的动员。 表现:最大收缩运
16、动单位动员特点。 训练:欲使肌肉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收缩力量应以次最大力量为基础。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方法:根据收缩速度;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根据收缩特性和色泽;罗马数字等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直径(快)、收缩蛋白(快)与肌红蛋白量(慢)、肌浆网(快)、毛细血管网(慢)、线粒体(慢)、所支配的运动神经元等快、慢肌的不同。 (二)生理学特征 1.收缩速度(快),因每块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的肌肉收缩速度快。 2.力量(快),因快肌直径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纤维数目多。 3.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加快,收缩力量加大。
17、 4.肌纤维类型与疲劳:慢肌抗疲劳能力强于快肌。 (三)代谢特征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低强度运动慢肌首先动员;大强度运动快肌首先动员。不同强度的训练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大强度快肌;低强度,长时间慢肌。第二章血液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1血细胞与血浆 组成:血细胞(40%50%):红细胞(男:40%50% 女:37%48%)、白细胞、血小板(1%) 血浆(50%60%):水、无机物(无机盐离子)、有机物(代谢产物、营养物质、激素、抗体等) 血清:消耗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液液体成分 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这是因为血液凝固时,血浆中的液体纤维蛋白原
18、转化为固体的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成为血块。 2血液与体液 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为体重的60%70%。 细胞外液(20%):血浆(15%)、组织间液(5%)、体腔液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概念 通过人体内多种调节机制的调节,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保持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例:运动中酸性程度增加缓冲调节等,体内温度增加散热增加;出汗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多饮;高原环境氧分压低,体内环境氧分压低循环、
19、呼吸代偿,EPO增加等)。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正常机能活动的必要保证。 三、血液的功能 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2运输作用3调节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和比重 2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登山运动和长跑运动后血液粘滞性增加的机制不同3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4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主要缓冲对: 血浆:碳酸氢钠/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磷酸氢二钠/
20、磷酸二氢钠 红细胞:碳酸氢钾/碳酸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碱贮备正常约为50%-70%。 意义: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过训练的人高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强。 五、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依靠Hb)。(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3红细胞形态
21、的可塑性:红细胞具有可塑性变形能力。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红骨髓 (1)生成原料:铁与蛋白质(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3)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2红细胞的破坏 六、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根据白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颗粒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另一类是无颗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成人在安静时,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白细胞总数在5000-10000之间变动,平均约为7000左右。 (二)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卫,它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
22、 1吞噬细胞的非特异免疫功能 2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 七、血小板 主要生理功能为:1.参与生理止血 2.促进凝血 3.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八、血量和血型 (一)血量 正常成人血液的总量约为体重的78。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使血管保持一定的充盈度,从而维持正常血压和血流。 (二)血型 血型血细胞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一般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而言。 1 ABO血型系统2 ABO血型与输血 3 Rh血型系统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的7%8%。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 二、失血 一次失血总血量的10%,对生理可无明显影响,失血可分别从组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生理学 教案 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