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pptx
《农业经济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pptx(2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第一第一章章 农业和农业和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1.掌握农业的概念、特点; 2.了解农业多功能性的内容; 3.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含义; 4.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知道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一第一节节 农业农业与食物与食物体系体系一、农业的一、农业的概念:概念: 狭义与广义 横向与纵向 农业与工业有哪些不同之处? “无土”栽培是否意味着土地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下降? 二、农业的多功能二、农业的多功能性性 (1)经济功能: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2)社会功能:提供农产品,满足生活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
2、保障国家自立自强。 (3)文化功能 (4)环境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景观三、农业的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四、食物体系转型四、食物体系转型五、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五、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任务任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Food Security(食物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 第二第二节节 农业经济及其农业经济及其结构结构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2)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在国民
3、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下降而发生改变。【思考思考】在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的时期,可以明显看出,农业在支持工业。这时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说法。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阶段,这是否可以说明在我国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已不复存在?二、农业产业结构二、农业产业结构1.定义:农业产业结构又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农业系统各产业、各部门的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和地位作用,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2.特点:整体性、多层次性、动态性3.演进趋势(1)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4、(2)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加(3)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4)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5)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个原则:资源利用最大化、部门配合协调化、需求满足最大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化三、农业的垂直一体化三、农业的垂直一体化1.定义:垂直一体化是指一个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条内,将企业的活动范围向产前诸环节和产后诸环节延伸,囊括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或主要生产过程。2.在我国,农业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具体实现模型是农业产业化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第三节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
5、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农业经济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却是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源头。 加图(Cato)的农业志,瓦罗(Varro)的论农业,科鲁麦拉(Columella)的论农业,帕拉迪乌斯(Palladius)的农业论(2)近代农业经济思想主要产生于英国、法国和德国。阿瑟扬农业经济论,泰尔合理的农业原理,屠能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3)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科从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弗里德里希艾瑞保和特奥多布林克曼将农业经济学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
6、4)20世纪后,快速发展,日趋完善。二、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较晚,但农业经济思想非常丰富。(2)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第四第四节节 本书的本书的结构结构(1)导论篇(1-2章):概念和制度基础(2)要素篇(3-6章):把这些要素纳入农业生产函数中进行综合讨论(3)产业组织篇(7-9章):农业经济与家庭决策模型,是我国最基础的农业资源配置组织。(4)市场和贸易篇(10-12章):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5)国家篇(13-14章):国家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章 农业经济制度及
7、其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演变本章本章要点:要点: 1.掌握农业经济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2.了解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制度的演变历程;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长期性; 4.了解新时期农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一第一节节 制度与农业经济制度制度与农业经济制度一、制度一、制度的含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制度的理论2.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关制度的主要理论观点二、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二、制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2.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观点 第二第二节节 19781978年以前的农业经济制年以前的农业经济制度度一、土地改革一、土地改革1.必要性2.历程3.内容4
8、.即期效果与深远意义5.不彻底性二、农业合作化二、农业合作化1.必然性2.历史进程3.意义和效果三、人民公社三、人民公社第三节第三节 农村改革与农村改革与“双层经营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7819831983年)年)1.1.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1982年的“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1983年的“一号文件”即当前农业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2.初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初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之前取消人民公社,成立乡镇政府,从而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奠定体制基础。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198419971997年)年)1984年的“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
10、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1997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指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三、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199320042004)1993年7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国家稳定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8月29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
11、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纳入国家根本大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2007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土地承包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标志着中国农地物权制度正式确立。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20052005至今至今)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07年
12、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颁布,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11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五、对五、对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评价评价基本模式:基本模
13、式: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发挥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两个层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六、六、新制度的发展趋势新制度的发展趋势1.“长久不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保障:“30年”2.“两个转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3.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4.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核心 第第3 3章章 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4、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2.土地资源的特征与功能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水资源的概念、特征、开发利用4.农业与气候资源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年)1.定义定义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2.特征特征:(1)共生性和整体性(2)分布的地域性(3)
15、功能多样性【思考思考】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及二、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分类1.定义:存在于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中的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农用矿物等。2.分类(1)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的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农作物资源、动物资源、水产渔业和遗传种质资源等,它们都具有可更新的特征。(2)仅为农用生物提供生存载体或生长环境,其本身没有生命体征及物质生产能力的农业自然资源,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三、农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三、农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关系1. 相互依存2.竞争与排斥四、农业自然资
16、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经营粗放,生产率低。(3)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2.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1)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2)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4)综合利用的原则(5)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区域优化配置和时间优化配置 第二第二节节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保护一、概念:一、概念: (1)既是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对象 (2)自然与社会经济的“二重性”: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以外,同时又具
17、有可供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特性二、基本特征:自然特性;经济特性二、基本特征:自然特性;经济特性 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是将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来看待;其经济属性是将土地作为一种社会资产来看待,即土地是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资源加以利用所产生的社会财富。1.自然特性(1)生产性:使生物生产的能力(2)固定性:空间位置是固定和不可移动的(3)区域性: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4)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土壤、附着于土地上的动植物和自然地物都会发生改变(5)多功能性:可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同一种用途的土地又可以选择不同
18、的利用方式2.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a.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b.由于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导致的某些地区(如城镇地区和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如农业用地)供给的特别稀缺。(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用方向变更相对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三、土地的功能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保值增值功能四四、土地的、土地的利用利用: :分区分区利用利用VS.VS.集约利用集约利用(一)分区利用1.原理区位理论(1)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1826年出版孤立国同农业和
19、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即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2)辛克莱尔(Robert Sinclair)于1964年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不同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所形成的土地“无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用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对农用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采取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农用地难以转换为城市
20、用地,因此对农用地的投入较多,从事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杜能理论所描述的规律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基本吻合,而辛克莱尔模型充分考虑了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更适合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地区的实际情况,辛克莱尔模型可以说是杜能理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1)农业区位地租:以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 L=Y(m-c)-Ytd L:区位地租; Y:总产量;m:产品的市场价格,假定它完全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作物产地与市场的距离。(2)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
21、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标准来确定农业地区专业化方向。 R=Y(P-C) R: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Y: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农产品产地收购价格;C: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二)集约利用1.定义: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尚未充分利用的存量土地的投入、转变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促进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动态过程与状态。2.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资本和劳动
22、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水平。3.土地集约利用类型(1)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2)平面型集约利用、立体型集约利用、时间紧凑型集约利用、价值附加型集约利用和综合型集约3. 农用地集约利用农用地集约利用就是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农业用地面积上获得高额的农产品和收入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土地集约利用、资金密集型土地集约利用和技术密集型土地集约利用。【思考思考】在我国不同地区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提高我国的农地集约利用度,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
23、施? 第三节第三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概念一、概念 “水资源应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 通常,水资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是恢复和更新水资源的基本来源。二、水资源的经济特征水资源的经济特征1. 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2.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3.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4.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
24、制。5.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三、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三、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1.中国水资源状况 2005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45m,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5,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20853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60%,是世界上40多个缺水国之一。 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都很不平衡。2.挑战(1) 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缺口大。(2)农业生产和用水之间的区域不平衡。(3)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农业用水短缺。【即学即用即学即用】查阅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归纳在该项文件中我国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方面提出了哪些措施? 第四节第四节 农业与气候资
25、源农业与气候资源一、农业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一、农业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l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农业气候条件,一部分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条件是指那些只属于生态环境条件,而非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它们只影响农业生产,而不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例如温度、湿度、气压以及虹、晕等天气现象;农业气候资源是指那些属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它们不仅影响而且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能为农业生产对象所利用,例如太阳辐射(光能)、二氧化碳、氧和水等。l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气候,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二、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方式1.资源的类型: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