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率市场化改革.doc
《论利率市场化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利率市场化改革.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本文从利率的重要性以及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出发,引出利率市场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概念。进而对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理解进展了详细多方位的阐述。也从中表达出了其重要性。以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例,比照我国的改革进程。总结并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缺乏之处并对此提出建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经济的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利率不仅在宏观方面影响经济运行,而且在微观层面直接对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产生和重要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利率对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的决策等,都有直接影响。从宏观
2、角度看,利率对借贷资金的供求,对市场的总供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分析还是宏观经济分析局部,各种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可以独立决策的企业、个人以及其他主体而言,利润最大化是根本的准那么,而利率上下会直接影响这些主体的利益。 利率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一些根底性条件,包括独立决策的市场;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合理的利率弹性。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对利率作用的发挥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市场化改革,市场投资时机,产权制度等。所谓利率市场
3、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及其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根底,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容。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解: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
4、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围过程来看,即是从局部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
5、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开展与可持续开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兴旺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开展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美、日、英、法、德等兴旺国家先后进展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美国和日本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兴旺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为了躲避管制,银行业通过开掘法律漏洞,
6、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其特点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一是管机构,放市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形成的Q条例虽然限制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但对其他利率那么未加干预。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银行资金供不应求,迫使他们到金融市场中想方法。未管制的金融市场极缓解了管制政策对金融机构开展和功能发挥所造成的损害,同时也促进了未管制市场的扩展,对被管制局部形成有力的“倒逼,使其最终倒台。二是重点突破。在放松管制过程中,寻找到适宜的突破口非常关键。美国金融界找到的突破口是可转让大额存单(CD)的发行与交易。1961年美国使用了CD,并为之开辟了第二级市场,以便于交易与流通
7、。开场时CD的发行利率也有限制,1973年美联储准许所有大额CD不受Q条例利率上限限制;之后,CD与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逐渐成为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局部。这样,既淡化了银行单纯依靠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所形成的约束,也在存款利率管制体制上翻开了一个缺口。三是多种创新,循序渐进。CD最高存款利率限额取消后,美国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的新金融工具和业务,大大促进了市场利率在银行经营业务中的作用。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也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到1986年完全废除了Q条
8、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4月开场到1994年10月,经历了17年的时间。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先实行国债交易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73-1974年经济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财政支出日渐增加,政府成为资金最主要的需求者。为适应这一情况,扩大国债规模成为最便利的选择。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使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得到了扩展,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根底,也为利率市场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突破口。之后,日本允许国债自由上市流通,并开场以招标方式发行中期国债。这样,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便首先从中期国债翻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先河。第二,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交易
9、品种,并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日本利率管制主要集中于银行存贷市场和货币市场,所以形成短期市场利率成为金融自由化的难点。1978年日本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和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使银行间率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由于当时货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交易品种不丰富,日本选择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允许其利率不受临时利率调整法限制,使CD迅速成为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为利率市场化找到了最正确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后又逐步引入了政府短期债券、短期国债和商业票据,使货币市场逐步完善,为形成真正的短期市场利率奠定了根底。第三,将市场利率
10、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在拓展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根底上,日本成功实现了大额交易品种利率的市场化。为了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市场与普通存款市场之间实现对接,日本逐渐降低市场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交易围,直至最后全部取消利率管制,逐步实现向自由利率的过渡。第四,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完全放开利率管制。在存款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同时,贷款利率自由化也在进展。1989年初三菱银行引进一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改变了先前在官定利率根底上加小幅利差决定贷款利率的做法,使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一样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从而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针对开展中国家的金融开展问题,麦金农和肖提出了金融深
11、化论和金融抑制论,认为开展中国家抑制市场机制和采取金融管制政策对经济开展带来不利影响。金融抑制主要表现在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强制性地规定存款和放款利率的最高限。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国家资金供求的关系和资金短缺的特征。如果这些国家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强制规定的利率上限必然使实际利率成为负数。这样就造成储蓄者不愿将其资金用于储蓄;而投资者却刚好相反,结果使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更为严重。为解决资金供求的不平衡,这些国家只能对资金的使用采取配给方式,这样,社会资金就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1978年起,我国开场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展。利率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
12、制改革的重要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构造、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在调整利率水平和构造阶段1978年1993年:经过近15年的改革,根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构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构造是金融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