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苏轼(共5页).doc
《方山子传----苏轼(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山子传----苏轼(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方山子传苏轼【知人论世】关于苏轼的介绍参见本书P85赤壁赋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并称,为“”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并称;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
2、巨大影响,与并称;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并称;画学,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和等。方山子传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显现。 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4. 方山子傥见之与:“与”通“欤”语气词,吧。二、古今异义: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3、,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3. 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4. 方屋而高: 屋,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 5. 使从事于其间:从事,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三、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奇怪。2.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3.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名词作动词,尊奉。4.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5. 亦足以富乐: 富乐,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6. 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动用法,使愤怒。7.今已显闻:显闻,形容词作动词,显达闻名。8.与公侯等:等,名词作动词,等同,类似
4、。9.而:方屋而高而其家在洛阳:和,并且,表并列连词。何为而在此?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却,然而,表转折连词。俯而不答,仰而笑:着,地,表修饰连词。使骑逐而射之而岂山中之人哉此岂无得而然哉不可得而见:并、接着,表承接连词。10.于:晚乃遁于光、黄间余谪居于黄犹见于眉间使从事于其间:介词,在。鹊起于前:介词,从。四、一词多义:1. 闻:交往出名:庵居蔬食,不与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2.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3.使:假使让,叫: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五、特殊句式:1.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3.鹊起于前:状
5、语后置。【文本解读】 (1).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
6、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2).译文:方山子,是、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
7、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
8、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
9、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3).解读: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2、第一段:【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山 苏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