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中矿投资有限公司大树坪煤矿2022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大树坪煤矿安全部目 录第一章 矿井安全生产基本情况1第一节 矿井概况1第二节 矿井自然安全条件3第三节 矿井主要生产系统29第四节 矿井安全管理40第二章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概述42第一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及原则42第二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依据43第三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程序45第三章 矿井安全风险辨识分析55第一节 矿井瓦斯安全风险分析55第二节 矿井煤尘安全风险分析56第三节 矿井火灾安全风险分析56第四节 矿井水灾安全风险分析57第五节 矿井顶板安全风险分析57第六节 矿井机电运输安全风险分析58第七节 爆破安全风险分析
2、58第四章 矿井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58第一节 矿井瓦斯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58第二节 矿井水害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66第三节 矿井火灾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71第四节 矿井煤尘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75第五节 矿井顶板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79第六节 矿井机电运输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84第七节 其它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94第五章 评估结论115第一章 矿井安全生产基本情况第一节 矿井概况一、地理交通位置大树坪煤矿位于六盘水市盘县县城北西325,公路里程约14km,行政区划属平关镇石脑村管辖。320国道从平关镇经过,平关镇、石脑村,到矿区5公里有公路相连。贵昆铁路盘西支线从井田部
3、部经过(矿井通过公路距火车站约5.5km),交通十分便利。企业性质属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贵州中纸投资有限公司下属主体企业),行业管理属盘州市管辖。贵州中纸投资有限公司盘县平关镇大树坪煤矿为30万吨/年生产矿井。二、地形地貌大树坪煤矿位于盘县平关镇石脑村,矿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0031042059,北纬254034254155。区内主要为风化剥蚀中山地貌,总体地势表现为南西低,北、东、西三面高。矿区内最低海拔约1900m(矿区南西角迤南河河床),最高海拔2131.0m (矿区北东角山顶),最大切割深度231.0m,山脊走向与溪沟展布并列相间。区内基岩裸露面积比约45%,岩层倾向东,平均倾角
4、46。地形坡度035。第四系浮土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相对低洼地带或缓坡地带,厚015m。三、交通情况行政区划隶属盘县平关镇管辖。大树坪煤矿现有公路与320国道相连,以矿井井口为中心,距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平关火车站5km,盘县新城(红果镇)26km,距云南富源县21km,交通运输便利。四、水系河流该区主要河流为矿区以西为迤南河(R2),河流流向自北向南,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较大,雨季河水暴涨,枯季流量较小,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分水岭从矿区东边界附近山脊通过,分水岭以西为迤南河(R1),河流流向自北向南,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较大
5、,雨季河水暴涨,枯季流量较小,一般为13.8l/s,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分水岭以东溪沟较发育,雨季流量较大,枯季流量小或干枯,其中以R2溪沟流量较大,一般为2.1l/s。该溪沟与其它小溪经逐级汇合,于矿山南侧平关一带注入迤南河(R1)。其交汇处海拔标高为1855m,为矿区可采煤层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五、气象及地震情况矿区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根据盘县气象局进十年观测资料,年平均降雨量1379.4毫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达1186.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5.8%,11月至次年4月为枯季,降雨量为196.4毫米,占全年降雨
6、量的14.2%。降水强度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冬春季节(旱季)降雨量少,强度亦小,夏秋季节(雨季)降雨量大,强度亦大,且较为集中。年平均降大雨1215天,日最大降雨量171.6毫米。年平均气温15.6,相对湿度79%,年平均蒸发量1452.55毫米。全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时数1555.6小时,日照率为35%。历年最大风速33米/秒,最大风力大于12级。另外区内还有春旱、倒春寒、凝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根据中国地震的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提供的地震烈度资料,井田地震属基本烈度VI度分布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同时历史上未记载有大于VI度的地震,区内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性
7、良好。第二节 矿井自然安全条件一、地层1、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零星分布的古近系(E)及新近系第四系(NQ)。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及泥岩。晚二叠世(P3)早期发育有数百米厚的火山岩和含煤岩系。2、矿区地层勘查区内及其附近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古近系石脑群(E)及第四系(Q)。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分布于矿区西部外围,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紫色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度320米左右。与上覆地层(
8、P3l)呈假整合接触关系。(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分布于矿区西部,为矿区内含煤地层,为陆相沉积。厚217241m,一般236.67m。含煤47层左右,煤层总厚度33.86m,含煤系数14%。含可采煤层16层,煤层总厚度24.15m,可采含煤系数10%。根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分为下、中、上三个含煤组。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1)下段(P3l1):峨眉山玄武岩组顶界24号煤层顶界,平均厚度43.62m。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煤组成,具水平、波状及交错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碎屑,含较丰富的黄铁矿结核。下部有一层510m的砾岩。底部有一层灰白色铝土质粘土。含2430号煤层共9层。
9、其中可采煤层3层,分别为24、25、26号煤层,可采总厚度4.32m,煤中硫分含量高。(2)中段(P3l2):24号煤层顶界12号煤层顶界,平均厚度104.26m,由灰、绿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发育鲕粒状菱铁矿结核,中下部含蠕虫状、瘤状黄铁矿,含大羽羊齿、带羊齿、柯达等植物化石。共含煤15层,其中可采煤层6层,分别为12、17、18、19、20、22号煤层,可采总厚度13.03m。(3)上段(P3l3):12号煤层顶界煤系顶界,平均厚度88.79m,由灰、绿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煤组成,夹菱铁矿薄层,含少量黄铁矿结核,含植物化石碎片、碎屑。共
10、含煤23层,其中可采煤层7层,分别为1、3、5、7、8、9、10号煤层,可采总厚度6.80m。(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出露于矿区中部、东部,厚度510600m,平均厚度550m,分为上、下两个段,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下段(T1f1):出露于矿区中部,厚度98109m,平均厚度105m。下部岩性为浅绿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含多层菱铁质结核及植物化石碎屑。上部岩性为绿色粉砂岩,具水平、交错层理,顶部夹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薄层。上段(T1f2):出露于矿区东部,厚度412491m,平均厚度445m。下部以紫红色、紫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泥灰岩薄层,局部含瓣鳃类动物
11、化石。上部以暗红色、浅紫色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泥灰岩薄层,含丰富的瓣鳃类动物化石(克氏蛤、翼蛤等)。(4)古近系石脑群(E)出露于矿区东南角,即F10断层下盘,厚度0136m,平均厚度106m。上部以暗紫色砾岩为主,砾为泥灰岩。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易泥化。矿区内出露不全。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5)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矿区内,主要分布于缓坡及冲沟中,由灰黄及土黄色粘土、砂和砾石组成,厚度015m。二、构造1、区域构造(1)褶皱平关向斜:向斜轴呈NNESSW展布,轴线长大于1.3Km,向东延出区外。矿区位于该向斜北部扬起端之北西翼,轴部地层南部为T1g1+2,北部为T1y1
12、+2,中部为古近系(E),两翼地层主要为T1y1+2(南部)和P3l(北部),受断裂破坏严重。向斜在矿区以南。(2)断裂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根据断裂构造走向,大致可分为北东走向和近于东西走向两组。北东走向断裂主要由中部的F1、F2、F3及F4四条不明性质的断裂组成,主要发育于P2m、T1f1+2及T1g1+2等地层中,其中F1、F2及F3断层被近于东西向的两条断层切割,说明前者形成时期早于后者。上述两组断层及其分支断层对矿区内的可采煤层有一定破坏性。2、矿区构造矿区位于平关向斜扬起端的北西翼,总体为一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ESE,倾角一般3560,平均倾角46,在矿区南部F
13、10断层附近地层较缓,倾角35左右。根据本次勘查结果,浅部倾角大,深部倾角较小。矿区内落差30m的断层4条,落差30m的断层1条,均为正断层。本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造。现将断层分述如下:F3断层:为一走向正断层,走向近南北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倾向东,倾角70左右。断层上盘为龙潭组、飞仙关组地层,下盘为龙潭组、玄武岩组。区内延展长度1800m左右,向北延伸出区外,落差50100m。地表见断点4个,对矿区煤层破坏较小。该断层仅地面填图控制,地面位置基本查明。F5断层:为一走向正断层,走向南部近南北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倾向东,倾角70左右,北部走向北北东向,倾向东东南向。断层上盘为龙潭组、
14、飞仙关组地层,下盘为龙潭组、玄武岩组。区内延展长度1700m左右,向北、向南延伸出矿外,落差37350m。钻孔中有3个控制点:103钻孔揭露缺失地层28米,缺失24、25煤层;202钻孔缺失地层176米,缺失1至24号煤层;302钻孔缺失地层77米,缺失22至26号煤层。地表控制点3个。为矿区的主要断层。该断层已查明。F10断层:为一斜向正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45左右。断层上盘为龙潭组、飞仙关组,下盘为第三系石脑群。区内延展长度610m左右,落差350m左右。钻孔中有2个控制点:203钻孔20号煤底板见第三系;302钻孔在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见第三系。地表见断点3个。该断层已查明。F1
15、1断层:为一斜向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0-70。断层上盘为龙潭组、飞仙关组第二段地层,下盘为龙潭组、飞仙关组。区内延展长度850m左右,向北东方向延伸出矿外,落差2080m。钻孔中有3个控制点:J104钻孔揭露缺失地层80米,缺失19至26煤层;203钻孔缺失地层79米,缺失5至12号煤层;302钻孔缺失地层20米,缺失9、10号煤层。地表控制点3个。该断层已查明。F11-1断层:属隐伏走向正断层,倾角约40,落差1020m左右,钻孔中有3个控制点:J102钻孔揭露缺失地层10米,缺失10、12号煤层;204钻孔揭露缺失地层22米,缺失9、10、12号煤层;302钻孔揭露缺失地层1
16、3米,断失1、3号煤层。该断层已基本查明。表1-3-2 矿区内断层一览表编号断层位置性质断层产状落差区内延展长度控制程度走向倾向倾角地表钻孔F3矿区西部边缘走向正断层近南北东70左右50100m1800m左右4个控制点钻孔中未揭露F5矿区中部走向正断层近南北东70左右37350m1700m左右3个地质点控制103、202、302共3个钻孔揭露。F10矿区东南部斜向正断层北东北西45左右350m左右610m3个地质点控制203、302共2个钻孔揭露。F11走向正断层北东南东50-702080m850m3个地质点控制J104、203、302共1钻孔控制。F11-1隐伏走向正断层401020mJ10
17、2、204、302共3个钻孔控制。断层影响带内,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常有与断层平行的小褶曲和小裂面发育,局部破碎,有方解石脉穿插和小型构造透镜体分布。综上所述,断层对井田内的可采煤层破坏作用较大,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三、煤层(一)含煤地层特征本区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地层总厚度平均236.00m。岩性由灰至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粉砂岩、褐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属陆相含煤地层,共含煤47层,煤层总厚度平均33.86m,含可采煤层16层,含煤系数为15%。全区可采煤层9,编号为8、10、17、18、19、20、24、25、26号;大部可采煤层7层,编号为1、3、5、7、9、12、
18、22号。根据区域资料,龙潭组含煤地层可分上、中、下3个含煤组,分述如下:上段(P3l3):煤系顶界12号煤层顶界,平均厚度88.79m,含煤23层,煤层平均总厚度10.29m,煤系数为12%。该组含可采煤层7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2层,编号为8、10号;大部可采煤层5层,编号为1、3、5、7、9号。该组含煤层数多,煤层间距小,结构简单至较简单。中段(P3l2):12号煤层顶界24号煤层顶界,平均厚度104.26m。含煤15层,煤层平均总厚度16.95m,含煤系数为16%。该组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4层,编号为17、18、19、20号;大部可采煤层2层,编号为12、22号。该组含煤层数多
19、,煤层间距小,结构简单至复杂。下段(P3l1):24号煤层顶界峨眉山玄武岩组顶界,平均厚度43.62m。含煤9层,煤层平均总厚度6.62m,含煤系数为15%。该组含可采煤层3层,均为全部可采煤层,编号为24、25、26号。该组含煤层数少,煤层间距大,结构简单。(二)可采煤层矿区内全区可采煤层共16层,自上而下编号依次为1、3、5、7、8、9、10、12、17、18、19、20、22、24、25、26号煤层共16层。现由上而下叙述如下:(1)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控制钻孔6个,可采点5个,断失3个点,在、J102孔见一个不可采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271.71m,平均0.
20、92m;采用厚度0.271.05m,平均0.72。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1层,为泥岩、炭质泥岩,单层厚度0.160.70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少量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粉砂岩次之。(3)3号煤层:上距1号煤层4.348.98m,控制钻孔6个,可采点5个,在J102孔见1个不可采点。J103、202、302各见1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470.90m,平均0.69m;采用厚度0.470.90m,平均0.69m。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顶板岩性:粉砂岩为主,少量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底板岩性: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有时粉砂岩、细砂岩。(3)5号煤层
21、:上距3号煤层12.6025.50m,控制钻孔6个,可采点5个,在204孔见一个不可采点,在J103、202、203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181.38m,平均0.78m;采用厚度0.180.84m,平均0.65m。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0层,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190.59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少量细砂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细砂岩。(4)7号煤层:上距5号煤层8.1018.02m,控制钻孔7个,可采点5个,在101、J102孔见各一个不可采点,在J103、202、203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37
22、1.52m,平均0.89m;采用厚度0.181.42m,平均0.83m。结构简单, 一般无夹石。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少量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少量泥质粉砂岩。(5)8号煤层:上距7号煤层4.7627.13m,控制钻孔6个,可采点6个,在J103、202、203、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762.04m,平均1.42m;采用厚度0.731.82m,平均1.21m。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一般1层,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210.45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个别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少量泥岩。(6)9号煤层:上距8号煤层4.848.46
23、m,控制钻孔5个,可采点4个,在103孔见一个尖灭点,在J103、202、203、204、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631.12m,平均0.83m;采用厚度0.631.12m,平均0.83m。结构简单,无夹石。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7)10号煤层:上距9号煤层7.679.60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4个,在J102、J103、202、204、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51.44m,平均0.95m;采用厚度0.551.44m,平均1.01m。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
24、;底板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8)12号煤层:上距10号煤层9.3515.46m,控制钻孔5个,可采点4个, 在302孔见一个不可采点,在J102、J103、202、203、204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483.10m,平均1.76m;采用厚度0.482.78m,平均1.50m。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1层,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340.61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9)17号煤层:上距12号煤层8.9521.62m,控制钻孔9个,可采点9个,在2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1.265.12m,平
25、均3.41m;采用厚度0.893.91m,平均2.87m。结构复杂,含夹石05层,一般23层,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250.53m。顶板岩性:粉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少量粉砂岩。(10)18号煤层:上距17号煤层14.8120.88m,控制钻孔9个,可采点9个,在202孔见1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72.09m,平均1.48m;采用厚度0.571.87m,平均厚度1.32m。结构简单至较复杂,含夹石02层,一般无夹石,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230.40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个别为细砂岩;底板岩性:泥质粉砂岩为主,少量
26、粉砂岩。(11)19号煤层:上距18号煤层4.4812.10m,控制钻孔8个,可采点8个,在202、J104孔各见1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1.173.06m,平均1.83m;采用厚度0.932.43m,平均1.68m。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石,个别有1层夹石。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为主,个别为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粉砂岩。(12)20号煤层:上距19号煤层10.2922.52m,控制钻孔8个,可采点8个,在J104、202、302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602.18m,平均1.09m;采用厚度0.602.04m,平均0.99m。结构简
27、单,含夹石01层,一般无夹石。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0.70m。顶板岩性:粉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泥质粉砂岩、细砂岩。(13)22号煤层:上距20号煤层3.049.78m,控制钻孔9个,可采点8个,在201孔见一个断失点,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451.89m,平均1.28m;采用厚度0.451.43m,平均0.97m。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1层,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0.63m。顶板岩性: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14)24号煤层:上距22号煤层6.1912.90m,控
28、制钻孔8个,可采点8个,在J104、202、203、302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属全部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02.09m,平均1.00m;采用厚度0.502.09m,平均0.95m。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无夹石。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0.37m。顶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为粉砂质泥岩。(15)25号煤层:上距24号煤层2.637.13m,控制钻孔8个,可采点8个,在J104、203、302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83.72m,平均1.53m;采用厚度0.582.14m,平均1.26m。结构简单,含夹石0
29、2层,一般有01层夹石。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0.61m。顶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泥岩为主,个别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16)26号煤层:上距25号煤层4.2211.81m,控制钻孔9个,可采点9个,在J104、204、302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属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煤层全层厚度0.511.92m,平均0.98m;采用厚度0.511.92m,平均0.92m。结构简单,含夹石01层,一般无夹石,岩性为泥岩,单层厚度00.24m。顶板岩性: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个别为泥岩;底板岩性: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个别泥岩。146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全层厚度(m)采用
30、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可采程度稳定程度顶板岩性底板岩性煤层变化情况最大最小最大最小平均(点数)平均(点数)10.271.710.92(5)0.271.050.72(5)4.348.986.66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为主,少量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少量粉砂岩。在J103、202、302钻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在J102孔见1个不可采点。含夹石01层,一般1层,厚度0.160.70m,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30.470.900.69(6)0.470.900.69(6)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粉砂岩为主,少量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个别粉砂岩、细砂岩。在J102钻孔见
31、1个不可采点。在J103、202、302钻孔各见一个断失点。一般无夹石。12.6025.5020.6950.181.380.78(6)0.180.840.65(6)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为主,个别细砂岩。泥岩为主,少量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在204孔见1个不可采点,在J103、202、203钻孔见一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无夹石,多为泥岩,单层厚度0.190.58m。8.1018.0213.0670.371.520.89(7)0.371.420.83(7)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为主,个别粉砂岩。泥岩为主,个别泥质粉砂岩。在101、J102钻孔各见1个不可采点,在J103、202、
32、203钻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可采范围内煤层较稳定。一般无夹石。4.7627.1315.9580.762.041.42(6)0.731.821.21(7)较简单全区可采稳定泥质粉砂岩为主,少量粉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个别泥岩。在J103、202、203、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可采范围内煤层较稳定。含夹石02层,一般12层,单层厚度0.210.45m。4.848.466.65901.120.83(5)01.120.83(5)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103钻孔见一个尖灭点,在J103、202、204、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无夹石。7.679.60
33、8.64100.551.441.01(4)0.551.440.95(4)简单全区可采稳定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泥质粉砂岩。在J102、J103、202、203、204、302钻孔各见一个断失点。一般无夹石。120.483.101.76(5)0.481.941.50(5)9.3515.4612.41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泥质粉砂岩。在302孔见1个不可采点,在J102、J103、202、203、204钻孔各见一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01层,厚度00.61m。可采煤层特征表(续)煤层编号全层厚度(m)采用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可采程度稳定程度顶板岩性底板岩
34、性煤层变化情况最大最小最大最小平均(点数)平均(点数)171.265.123.41(9)0.893.912.87(9)8.9521.6215.29复杂全区可采较稳定粉砂岩为主,个别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其次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全区可采,在202孔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5层,一般3层,厚度0.250.53m。14.8120.8817.85180.572.091.48(9)0.571.691.32(9)较简单全区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个别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个别粉砂岩。在202孔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2层,一般01层,厚度00.40m。4.4812.108.29191.533.06
35、1.83(8)0.932.071.68(8)简单全区可采稳定泥质粉砂岩为主,少量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个别粉砂岩。在202、J104孔各见1个断失点。一般无夹石。10.2922.5216.41200.602.181.09(8)0.602.040.99(8)简单全区可采较稳定粉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个别细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在202、J104、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01层,厚度00.25m。3.049.788.38220.451.891.28(9)0.451.430.97(9)简单大部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个别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个别粉砂
36、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在J104、202、203、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01层,厚度00.63m。6.1912.909.55240.502.031.00(8)0.502.090.95(8)简单全区可采较稳定泥岩为主,个别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个别粉砂质泥岩。在J104、202、203、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01层,厚度00.34m。2.637.134.88250.583.721.53(8)0.582.141.26(8)简单全区可采较稳定泥岩为主,个别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泥岩为主,个别,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在 J104、302、203孔各见1个断
37、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1层,厚度00.55m。4.2211.818.02260.511.920.98(9)0.511.520.92(9)简单全区可采较稳定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个别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个别泥岩。在J104、204、302孔各见1个断失点。含夹石01层,一般01层,厚度00.58m。四、水文地质本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855米,将来煤矿的开采活动基本都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本井田为单面山地貌,冲沟发育,地表排泄不畅;加上本区小冲沟发育,冲沟水、大气降水、坡积物水多沿基岩裂隙面和断层面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和靠近沟谷地段,含煤地层及其上覆、下伏地层含风化裂隙水,深
38、部含水微弱,风化裂隙水以渗流为主。区域内煤矿均分布于二叠系地层中,即二叠系龙潭组其上覆飞仙关组,下伏为峨眉山玄武岩组,这三个岩组地层均含基岩裂隙水,含水性很微弱,它们是煤矿床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岩组,又可视为较好的隔水层,由于飞仙关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的隔水作用,使上部永宁镇组、关岭组和下部茅口组灰岩中之岩溶水不能进入含煤地层,因此除局部由于断层错动而使含煤地层与灰岩直接接触或河流直接穿过矿区时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外,区域内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均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故本矿山属于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水文地质类型属二类二型。大树坪煤矿在开采1722m标高以上,估算
39、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5m3/h,矿井最大涌水量为90m3/h。五、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区内主要为风化剥蚀中山地貌,总体地势表现为南西低,北、东、西三面高。矿区内最低海拔约1900m(矿区南西角迤南河河床),最高海拔2131.0m (矿区北东角山顶),最大切割深度231.0m,山脊走向与溪沟展布并列相间。区内基岩裸露面积比约45%,岩层倾向东,平均倾角46。地形坡度035。第四系浮土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相对低洼地带或缓坡地带,厚015m。2、地表水分水岭从矿区东边界附近山脊通过,分水岭以西为迤南河(R1),河流流向自北向南,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
40、较大,雨季河水暴涨,枯季流量较小,一般为13.8L/s,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分水岭以东溪沟较发育,雨季流量较大,枯季流量小或干枯,其中以R2溪沟流量较大,一般为2.1l/s。该溪沟与其它小溪经逐级汇合,于矿山南侧平关一带注入迤南河(R1)。其交汇处海拔标高为1855m,为矿区可采煤层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3、地层含(隔)水性(1)峨眉山玄武岩组(P3)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外围,厚度211.59m,岩性为火山角砾岩、角砾状玄武岩、角砾状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与下伏茅口组(P2m)呈假整合接触,无泉点出露。本次勘查有7个钻孔揭露该组,均未发现涌、漏水现象,浅部赋存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2)龙
41、潭组(P3l)出露于矿区大部分地段,为区内含煤地层,一般真厚为230.0m。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夹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组成。地表浅部裂隙发育,含基岩裂隙水。地貌形态以缓坡、陡坡、平台、冲沟表现。含水层富含水性弱。本次勘查有9个钻孔揭露该组,所有钻孔均未发生涌、漏水现象,钻孔消耗量一般在0.010.20m3/h之间,水位一般随钻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次调查泉点1个,水井1个,均为浅部风化裂隙水和坡残积物中的孔隙水渗透所形成,流量受降水控制,一般在大雨后数小时水量显著增大,但不外流。(3)飞仙关组(T1f)出露于矿区中、东部,厚度600m左右。分上、下两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下段(T1f1):俗称绿
42、色层,出露于煤矿中部,厚度109.08140.83m。平均厚度120.94m。下部岩性为黄绿色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绿灰色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龙潭组的上覆地层,具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顶部夹深紫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出露于槽谷剥蚀坡的中下部,呈单面山地形。地貌上常呈陡坡形态,山涧谷地一带因剥蚀、崩塌堆积呈现缓坡和槽谷微地貌。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潜水在地势低洼处以散流形式渗出地表,而不能形成泉点,滞后时间多为28小时,渗水延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数月。该段赋存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上段(T1f2):俗称紫色层,厚度321.72742.87
43、m。平均厚度412.58m。下部岩性为紫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中部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砂质泥岩;上部为紫色泥岩、黄褐色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泥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出露于矿区东部,出露标高在19002150m左右。地形坡度大,多为陡坡,地表无泉水出露,当103、J102、203号钻孔揭露该组地层时,无涌漏水现象。区内一条冲沟均源于该组地层中。浅部基岩裂隙发育,赋存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为矿井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4)永宁镇组(T1yn)分布于矿区西部外围及东部外围,岩性为中厚层石灰岩、泥质灰岩、厚度大于50m,构成矿区内最高山脊。地表见溶洞、落水洞、漏斗等
44、岩溶地貌。含岩溶裂隙水,因该组可溶岩上、下均有隔水性能好的砂、泥质岩石存在,使岩溶裂隙水多沿层面运动,一般补给径流途径较短。该组富水性强,但有飞仙关组碎屑岩相隔,与煤矿床充水无影响。(5)第三系(E)第三系分布于迤南河东侧,主要以泥岩、砾岩为主,颜色以红色为主。构造带附近近似于粘土。(6)第四系(Q)第四系冲、洪积层分布在迤南河东侧,区内一条沟溪地形由陡变缓地段的沟溪两侧也有堆积,但范围及厚度都不大;坡、残积物多分布于坡麓地带,岩性为砾石、砂土、亚砂土、粘土、亚粘土等,厚度010m左右。含孔隙水,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5L/s,动态变化大,靠大气降水或沟溪水补给。4、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共发育明
45、显断层5条,断层破碎带宽1020m,本次勘查钻孔穿见断层破碎带时,水位、消耗量有一定变化。根据矿井探采对比资料及盘江矿务局土城矿井调查,大巷和石门所见断层一般无水,大巷横穿36号断层,21号煤层与峨眉山玄武岩接触,断层落差250300m,上盘龙潭组地层宽约60m岩层陡立,断层走向NE55,倾向85,断层带宽1.50m,断层破碎带为粉砂岩、泥岩、煤屑、凝灰岩和玄武岩碎块,因压扭作用使断层带杂乱无章,大巷穿见断层带干燥无水。在大巷内距36号断层275m处(36号断层下盘)见一裂隙出水点,为玄武岩构造裂隙水,初见流量5.568.33L/s,两小时后逐渐减小至枯竭。据盘县西南部的火铺矿井调查资料,矿井穿见断层数百条,除浅部因风化裂隙水充入矿井外,一般断层无水,1660大巷横穿火6、火7断层,遇断层垂距地面大于150m,井下无水。火6断层走向NE,矿区内长2500m,落差60200m,大巷所见24号煤层破碎并与凝灰岩接触,断层挤压揉皱剧烈,上盘牵引挠曲发育,在大巷中破碎带约10m,干燥无水。上述各条断层破碎带本身的富水性较弱,但老窑水及地表水在断层的沟通作用下,对矿井构成充水通道,成为导水断层,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应留足防水保护煤柱,严格持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方
限制150内